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994~2003年收治的12例病人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分析讨论。结果:结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瘘2例,全结肠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6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4例。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肠上长有几百上千个息肉,这些瘤性息肉在5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癌变,因此预防性的手术切除是病人最好的选择。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随病情不同可选择结肠全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应尽量避免选择永久性回肠造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 1983年 6月~ 1998年 6月 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 1例 ,骶前感染 1例。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16a。 2 4h排便中位数为 7次 (6~ 11次 /2 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杰  毕崇尧 《中外医疗》2013,(29):76-77
目的 探讨分析胃肠外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和预防性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和癌变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显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有全直肠、结肠切除术-永久回肠造瘘术,全结肠切术术-直肠吻合术,全直肠、结肠粘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全直肠、结肠切除术、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术后随访,对照组癌变率较高,两组均无死亡情况.结论 预防性手术对于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提升胃肠外科治疗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仍需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性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min(165~210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ml(70~200m1),肛门排气时间1.2d(1~3d),住院时间12.5d(10~18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回肠远段环形贮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慢传输型便秘、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3例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均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均手术成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5 d,3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顽固性腹泻、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措施,术后排便控制能力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联合电子结肠镜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结肠镜治疗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在电子结肠镜引导下对息肉多发结肠肠段定位,运用腹腔镜游离肠段,在体外施行切除吻合。结果本组平均切除1~2个肠段,每个肠段解剖出2~14枚腺瘤性息肉,共解剖出103枚息肉;术后平均6d出院;随访8个月无复发。结论联合腹腔镜电子肠镜肠段切除术,定位准确,切除彻底,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轻,是结肠多发性腺瘤息肉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在治疗家族性大肠息肉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行经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的家族性大肠息肉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540 min,术后24~36 h即有排便、排气,无腹腔出血、肠梗阻、腹内脏器损伤、吻合口瘘、尿潴留等并发症出现.保留肛门者术后半年内大便次数增多,5~20次/d,半年后减少至3~6次/d.其中1例行回肠直肠吻合术者术后1年复查再发直肠息肉,在电子肠镜下切除,随诊至今无复发.1例直肠癌患者术后1年出现肝脏转移致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腹腔镜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微刨、美容、痛苦轻,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和肺的并发症少,肠粘连、肠梗阻发生率低,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7-02~2010-04收治的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1999-05~2010-05间文献报道的34例。回顾分析40例FAP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 40例中34例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便血最为常见;7例发生癌变,37例手术治疗。结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以血便、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癌变率高,手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可得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家族性息肉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年8月至1999年8月24例保留盲肠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瘤。结果:24例均得到随访,随访率达100%,随访时间2-10年,(平均5年)均无癌变,以上病例上后每日排便1-2次16例,3-4次8例。结论:若能定期随访,保留盲肠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唯一的治愈性疗法是结肠切除术,手术方式一般选择修复性直结肠切除术(RPC)或结肠切除术加回直肠吻合术(IRA),RPC死亡率高,但IRA仍存在发生直肠癌的危险。由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的过程受息肉基因突变部位的影响,所以DNA分析有助于确定最初选择RPC还是IRA。荷兰一家医院自1956年—1995年做IRA 225例,平均随访11年,手术时平均年龄28.3岁。16例病人发展为直肠癌,术后10年、15年、20年和25年随访发生直肠癌累计危险率分别是3.9%、10.4%、12.1%和25.8%。16例直肠癌病人中7例死亡,6例死于癌症,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全部病人中的45例因息肉病复发或直肠癌再次手术切除了直肠,术后10年、15年和20年直肠切除术累计危险率分别为15%、32.2%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唐宗江  高枫 《广西医学》1999,21(5):981-983
近十多年来,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5年多以来,我院先后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23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3例病人中,男19例,女4例。年龄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1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范围,有3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3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术后有1例并发吻合口瘘,保守治疗后治愈;3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储袋肛管成形术,术后1例并发储袋炎再次手术切除储袋改回肠造瘘;4例行全结肠直肠肛管切除回肠造瘘术。术后均随访,有2例肝转移死亡。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癌前病变,需早期手术治疗,临床根据病人具体选择相应手术方式,术后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临床上比较少见,若不及时治疗,几乎100%发生癌变,已被明确列为癌前病变。FAP一经确诊,均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本文总结我院6例行全结肠及全大肠切除术治疗的FAP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36岁,因腹痛、腹泻、粘...  相似文献   

16.
汤晓东  俞一峰  李森  龚海 《右江医学》2003,31(6):570-571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经治疗的 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果 全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3 5岁 ;6例有明确家族史 ,癌变 5例 ,病史 6个月~ 18年 ;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 12年 ,癌变者有 2例分别于术后 2年及 3年发生广泛转移而死亡 ,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 FAP易癌变 ,且癌变发生早 ,早期诊断并行预防性结、直肠次全切除或全切除可防治癌变 ,回肠贮袋成形术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均属于广泛性结肠直肠粘膜病,如果FAP确诊后不予治疗,100%会发生结肠癌、直肠癌[1]。因此,开展根治性、保存功能满意的手术方式来治疗这些疾病非常必要。1992~1998年3月我院采用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对17例患者进行治疗,术后患者情况良好,既保留了肛门,又较好地保护了排便功能[3]。现将手术的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5~59岁,平均28岁。其中家族性结肠息肉病14例,结直肠腺瘤恶变3例。2手术方法及配合2·1物品准备:手术为腹盆腔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病理检查、术后转归等。结果 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中位年龄27.6岁;病理检查:管状腺瘤性息肉19例,绒毛状腺瘤病5例,癌变12例。20例有明确家族史,10例无明确家族史,6例家族史不详。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并分别采用永久性回肠腹壁造口,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回肠储袋、回肠直肠吻合等术式。术后随访9个月~10年,24例良性瘤变患者均存活,12例癌变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式选择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次全大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0年21例FAP患者行次全大肠切除术后残留结肠或(和)直肠的结肠镜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残留结肠、直肠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腺瘤复发,发生率100%;残留直肠内腺瘤生长较近端的残留结肠密集;1例术后4年直肠腺瘤癌变,累积直肠癌的发生率4.8%.结论:采用保留直肠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但有残留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一家系4例家族性腺癌性结肠息肉病并癌变分析孙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familialade-momatouspolyposis,FAP)原名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FCP),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笔者收集一家系本病患者4例并均已癌变,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