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重PCR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22年6月1日—2022年11月30日该院呼吸科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共计100例,入院后留取痰标本,行痰培养、深部痰多重PCR、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多重PCR细菌检测的阳性率为46%,痰培养阳性率为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8,P<0.01),多重PCR检测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81%,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7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7,P=0.179),多重PCR检测的肺炎衣原体阳性率为8%,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4%,两组间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8,P=0.234),多重PCR与痰培养、血清学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的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多重PCR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诊断方面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晓红  胡秋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4):1998-1999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病原流行病学与病原谱特点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抗生素选用的基本原则中,首先应鉴别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只有细菌性CAP才是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药物是抗生素选用的最基本原则,年龄是儿童CAP病原学最好的提示;在选用抗生素时还应根据当地或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和药敏实验结果,根据每抗生素的突出特点和儿童生理代谢特点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肺炎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也是选择或调整抗生素的依据。在常用的抗生素中有半合成青霉素、…  相似文献   

3.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引起CAP的病原体比较复杂并不断变迁,除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外,近年来病毒亦受到广泛关注,CAP的病原谱不断变化,临床抗生素治疗仍然是经验性的覆盖可能的病原体。近年来对在CAP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本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待引起同仁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治疗中利用降钙素原(PCT)水平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的价值.方法 186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CT指导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PCT组通过检测血清PCT浓度来指导抗生素使用.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率以及抗生素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CT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各炎性指标中除白细胞计数外,中性粒细胞和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CT组PCT值也较治疗前降低[(1.6±0.8)mg/L至(0.4±0.8)mg/L].同时,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上,常规组[(4.98±0.4)d]与PCT组[2.65±0.21)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88%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组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治疗中参考PCT水平用药,可以在达到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给予不同的抗生素治疗,包括使用指征、选择药物和剂量、疗程以及药物联合治疗,努力做好儿童社区肺炎的处理.结果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使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得到有效的治疗,预后一般都良好.结论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感染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合理用药,一般都能很快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8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分为两组,其中细菌感染性肺炎44例,病毒感染性肺炎39例,收集其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等,比较两组患儿PCT、hsCRP、WBC水平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hsCRP和WBC均比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PCT、hsCRP、WBC升高(P<0.05),且PC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P<0.01),分别为95.45%,74.36%,而hsCRP,WBC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细菌性感染肺炎和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血清PCT是一个较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的指标,比hsCRP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显先 《右江医学》2006,34(3):318-319
肺炎是全世界范围内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且后果严重的疾病,20世纪70年代我国卫生部将其列为四种儿童常见病之首,虽然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但其在儿童疾病中“五个一”的位置没有改变。近年国外学者提出了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与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的概念[1],这对指导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肺炎、规范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颇有好处,现就CAP的病原学、诊断及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作一综述。一、儿童CAP的概念儿童CAP通常是指无明显免疫抑制患儿在医院外或住院48 h内发生的感染性肺实质…  相似文献   

8.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风芹  CHAI Wen-shu 《医学综述》2008,14(16):2465-2467
尽管20世纪应用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以来,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但社区获得性肺炎仍然是危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高,治疗费用昂贵,值得深入研究。现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了解和分析1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布及治疗情况来预防和判断患儿预后,从而更好地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其康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同时收集患儿鼻咽部痰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静脉血液呼吸道病原谱Ig M抗体。结果:经检测发现,200份标本中,其中阳性标本为120份,占60.0%。1~6个月患儿病原检出者为88%(88/100),明显高于6个月~1岁的32%(32/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春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季,且冬季发病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发病于春季,且好发于6个月以下小儿人群中,致病主要以病毒感染为主,因此需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以减少或控制疾病,保障患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彭方松 《广州医药》2015,46(2):39-4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严重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URB-65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及通过ROC曲线了解其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诊断重症肺炎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777。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可以有效评估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是诊断重症肺炎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炎(HAP)患儿的感染菌群特征,分别采集CAP和HAP患儿的痰标本,并进行培养分析。结果显示,与HAP患儿相比,CAP患儿痰标本病原菌检出率为较低(62.50% vs 43.94%),其中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所占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占比较低。结果说明,CAP和HAP患儿存在病原菌感染差异,两类患儿根据感染的菌种合理使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安徽省部分地区初治失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调查明确为CAP患者548例,分析其中初治失败者64例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结果64例初治失败患者病原学检出率为51.6%(33/64):病毒感染率最高21.9%(14/64);非典型病原体15.6%(10/64);真菌14.1%(9/64),其中6例临床诊断为肺孢子菌感染;细菌感染4.7%(3/64),其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寄生虫4.7%(3/64)。初治失败的CAP按肺炎严重度指数( PSI )分级,不同PSI分级患者总的病原学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69),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细菌在不同危险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是初治失败的CAP主要病原体;PSI在初治失败的CAP患者的病原学判定上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山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及其与年龄、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性,为疾病诊断和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中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2016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资料、入院前使用抗生素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有155例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细菌检出9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1株,革兰氏阳性菌34株.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占构成比前五位.支原体和衣原体现症感染率约7.7%~8.4%.RSV检出率达25.8%.年龄在3 a以上、入院前使用过抗生素者,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较低(P<0.05).入院前使用过抗生素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较高,且使用4 d及以上者高于使用3 d及以下者(P<0.05). 结论 住院儿童CAP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入院前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结合当地CAP 的可能优势病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CAP患者1 580例,监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Mp、Cp,培养并鉴定其主要病原菌,比较不同抗感染方案的疗效.结果 CAP病原体以Mp (30.0%)、肺炎链球菌(15.9%)、流感嗜血杆菌(12.9%)、Cp (10.1%)比例最高,且同时合并2种病原体感染者较为多见(10.1%);治疗中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76.71%);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对CAP治愈率(66.72%)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56.73%,P<0.01);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与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65.4%)或大环内酯类药物(68.5%)对单纯Mp或Cp感染CAP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联合用药治愈率(69.7%)明显高于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患者感染Mp与Cp较多见,β-内酰胺类药物是常用治疗药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可提高患者治愈率,Mp与Cp联合检测对于敏感抗生素的选择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为CAP的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集痰、支气管吸出物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47例患者中,共有128例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混合感染20例(15.6%)。居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39例(26.4%),流感嗜血杆菌23例(15.5%),肺炎链球菌17例(11.5%),肺炎衣原体17例(11.5%)。同时应用PCR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33/39)、23.5%(4/17)和14.3%(1/7)。就诊前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苛养菌检出率的影响显著。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的致病细菌,但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PCR方法或尿抗原检测,可以增加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玉溪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通过此菌谱及耐药情况的调查对我市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以便更好地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方法对我院呼吸科、干疗科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细菌分离培养证实。部份细菌的耐药情况日益严重,抗菌药物治疗是社区获得性肺病炎的基本治疗.结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内科常见疾病,防止细菌耐药问题是今后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向,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08例CAP的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8例CAP仅40例获得病原体,采用大环类酯类联合喹诺酮类治疗,97%在7~10d内痊愈。结论CAP临床常见,治疗以经验治疗为主,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联合疗法疗效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阐明其在CAP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27例CA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127例CAP患者以合格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培养阳性组(n=54)与细菌培养阴性组(n=73);根据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将细菌培养阳性组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n=13)和非重症肺炎组(n=41)。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细菌培养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天,细菌培养阳性组和细菌培养阴性组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低于入院后第1天(P<0.05);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P<0.01),重症肺炎组患者WBC计数、NEUT%和CRP水平虽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细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血清PCT水平诊断细菌性C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NEUT%和WBC计数。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诊断CAP有一定的辅助价值,可指导判断CAP是否为细菌感染、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和停用抗生素的时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感染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CAP住院患儿273例,采集患儿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病毒IgM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A、B型,副流感病毒(PIV)Ⅰ-Ⅲ型,人偏肺病毒(hMPV)。结果273例患儿中有92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33.70%,检出率高的前3种病毒依次为RSV、hMPV和PIV。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以3个月~2岁组为最高,主集中于冬春季节。毛细支气管炎病毒阳性检出率高达61.22%,RSV为其常见感染病毒(51.09%)。结论银川地区儿童CAP病毒感染主集中于冬春季节,多见2岁以下小儿,其中RSV和hMPV两种病毒最为常见,毛细支气管炎的主病原仍然是RS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