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对非典型病原体与细菌感染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治疗进行分析,以指导经验性治疗CAP的抗生素选择。方法:入选2003年12月~2004年11月中国7个城市12家医院病原学诊断明确的315例CAP患者,分四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5例CAP患者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用的有效率为90.3%(112/124),β-内酰胺类合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应用含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为95.7%(180/188)。非典型病原体单一或混合感染者,应用含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在有效率上并不优于单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者。对有合并症、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混合细菌感染患者β-内酰胺类合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含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优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用者。结论:在我国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所占比例较大,建议在治疗时选择对非典型病原体有效的抗生素,尤其是对有基础疾病或修正因子的患者,经验治疗的选择应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02 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门诊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拭子中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使用E试验法(E-test)对114株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114株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36%,对阿莫西林/棒酸全部敏感,对头孢菌素中头孢曲松不敏感率为6.1%,头孢呋辛为30.7%,头孢克洛为29%,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在90%左右,全部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二代抗菌药物不敏感率为29%~36%,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在90%左右,未发现对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3.
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引起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和脑膜炎等疾病,临床上常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近年来,肺炎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耐药或多重耐药菌株日趋流行。肺炎链球菌不产β-内酰胺酶,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突变,其次是与PBPs突变无关的调控感受态ComD/ComE二元信号传导系统(TCSS)以及调控细胞壁合成或完整性的CiaH/CiaR-TCSS和StkP-PhpP信号偶联相关基因突变。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是ErmB甲基化酶对药物作用的核糖体靶点甲基化修饰和MefA/E药物外排泵功能增强。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DNA回旋酶和/或拓扑异构酶Ⅳ中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和药物外排作用增强。肺炎链球菌19F和19A血清型在中国优势流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4.
1.轻至中症肺炎 常见病原菌有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MSSA. 治疗抗生素:①第二代及不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肟、头孢三嗪等);②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氯苄青霉素和青霉烷枫);③氟喹诺酮类(环内氟哌酸,氟嗪酸)或克林霉素联合大环内酯类.  相似文献   

5.
李群  李为民  高属生  颜浩 《西部医学》2006,18(3):272-274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社区成人获得性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分布及临床和治疗转归情况,为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地区273例≥15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取急性期合格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同时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结果273例患者中50例确定为支原体肺炎,其中33例为单纯的肺炎支原体感染,17例合并其它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性别无关,多见于50岁以下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与一般的细菌性肺炎相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相似,但以干咳为主,肺部体征少。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提示经验性单用新氟喹诺酮或β内酰胺抗生素 大环内酯或新氟喹诺酮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较好。结论四川地区支原体肺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18.32%,为常见病原菌之一。经验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马庆海  孙涛 《吉林医学》2008,29(5):395-396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yx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Cp)感染肺炎的检测及临床特性。方法:测定75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co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血清中特异性的Mp—IgM、Cp—IgM及分析临床表现特征。结果:750例CAP患儿中,Mp—IgM阳性137例(18.3%)。Cp—IgM阻性46例(6.1%),Mp和Cp混合感染67例(8.9%)。Mp及Cp相关CAP共计250例(33.3%)。CAP≥3岁患儿中。Mp及Cp相关CAP发生率(39.4%)显著高于〈3岁患儿(27.7%)(X^2=11.635。P<〈0.01)。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干或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其中以喘息(76.4%)和发热症状(74.4%)为主;胸部X线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节段性实变阴影及肺门结构紊乱。全部Mp及Cp相关CAP病例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痊愈。结论:Mp及Cp感染是CAP患儿不可忽视的病原体。检测CAP患儿血清特异性的Mp-IgM、Cp—IgM,能够及早诊断、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肺炎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采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情况。方法我院于2005年10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58例肺炎,其中轻症肺炎选用β-内酰胺类静滴加大环内酯类口服,中-重症肺炎选用β-内酰胺类较强效的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静滴。结果58例肺炎经联合用药后总有效率为98%。结论传统观念认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不联合使用,两者可产生拈抗作用,而通过临床实践认为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作为临床治疗肺炎是合理的,也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我们基层医院没有条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议早期联合使用,以控制感染,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M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7种大环内酯类和3种喹诺酮类药物对45株Mp的MIC.结果 45株Mp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1.1%,新型大环内脂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抗Mp活性最强,其MIC50分别为0.008 μg/mL和0.016μg/mL,其次是交沙霉素、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其MIC50分别为0.0312μg/mL、0.125μg/mL和0.25μg/mL;而红霉素抗Mp活性最差,MIC50为2μg/mL.结论 Mp对红霉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大环内脂类药物克拉霉素抗Mp活性强于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和红霉素;司帕沙星抗Mp活性强于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喹诺酮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入住ICU的老年患者给予β-内酰胺单药或联合大环内酯/喹诺酮治疗,比较临床稳定时间和病死率,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32例患者中,153例(65.9%)接受联合治疗,联合大环内酯67例,喹诺酮86例,β-内酰胺单药79例(34.1%)。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的达到临床稳定时间较短(中位数10 d比13 d),总病死率低于单药组(24.2%比43.0%,P〈0.01)。联合组中,联合大环内酯比联合喹诺酮病死率更低(14.9%比31.4%,P〈0.01)。简易急性生理评分和肺炎严重指数评分高、多肺叶病变及单药治疗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重症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β-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或喹诺酮的疗效优于β-内酰胺单药治疗,尤以联合大环内酯为著,推荐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黄轶喆 《当代医学》2013,(17):61-62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选取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在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200例。从患儿的鼻咽部取得标本,将这200例标本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在观察组中检测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的敏感性,在对照组中检测肺炎支原体对于喹诺酮类的敏感性。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肺炎支原体活性比对照组的喹诺酮类要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抗肺炎支原体的活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11.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 (Mp)、肺炎衣原体 (Cp)的感染情况。方法 Mp检测采用培养法 ,Cp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 ,对 2 0 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了检测 ,并以同期体检的 3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从感染率、感染年龄、感染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感染率、Mp、Cp单项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岁组Mp、Mp +Cp及总感染显著高于≤ 3岁组 (P <0 .0 5 ,P <0 .0 1) ,Cp感染率和各病原感染部位两组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者有相当高的Mp和Cp感染率 ,Mp感染和Mp +Cp混合感染以 >3岁儿童为主 ,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效价在诊断和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测定89例社区获得性支原体性肺炎患者在初诊、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分析抗体效价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分级和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与CAP严重程度分级之间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08,P=0.941;而与发病到初诊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792,P<0.001。在初诊后治疗1个月时79.8%(71/89)和6个月时100%(89/89)的患者MP抗体效价均不同程度下降。但在治疗后6个月时仍有55.1%(49/89)的患者MP抗体效价大于1:40。结论 MP抗体无法区分支原体既往感染和新近感染,但其效价动态监测更适合应用于临床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其感染以年长儿童为高发人群,不仅有呼吸道症状,常又有肺外损害的特征.血清学检测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标准实验室手段,但PCR方法对于免疫损坏及年幼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早期诊断更加适合,并且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但如何进行标准化治疗现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汪春梅  凌宙贵  杨君 《医学综述》2009,15(20):3199-3200
目的了解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我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20例中痰液或灌洗液培养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00例,对其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为12.2%,2007年肺炎克雷伯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22.5%,而2008年达35.0%;产ESBLs菌比非产ESBLs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其中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等不少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0%,耐药率<10%者仅为亚胺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棒酸。结论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及耐药性均较高,应高度重视,加强对该菌耐药谱检测,是减少和延缓该菌耐药性增高和避免院内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止嗽散合三拗汤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咳嗽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咳嗽患者7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粉针剂5~10 mg/(kg.d)治疗,连用3 d,停4 d,再用3 d;治疗组给予止嗽散合三拗汤治疗,每日1剂,连服7 d为1个疗程。两组观察2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如遇有发热、感冒及心肺、胃肠道等疾病时给予对症处理。所有患者于就诊时和观察疗程结束后用金标斑点法测定MP-IgM抗体,并进行血常规、X线检查。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治愈率为42.86%,好转17例,好转率为48.5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7例,治愈率为2.00%,好转15例,好转率为42.86%,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2.8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嗽散合三拗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咳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产ESBLs和AmpC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调查临床分离的120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od spectrum β-laetamases,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lerclass C β-lactamase,AmpC)菌株的发生率,以及ESBLs和AmpC:的表型及基因型.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规定的ESBLs表型,筛选和确证ESBLs的发生率.以分析性等电聚焦、接合实验确定ESBLs和AmpC菌株中酶的表型.以质粒为模板,用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bhTEM、blaSHv及blaAmpC作PCR扩增,并以染色体为模板,用blaAmpC为引物作PCR扩增以确定酶的基因型.结果:120株非重复的肺炎克雷伯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有93株(77.5%),其中15株产EsBLs(12.5%),9株产AmpC(7.5%).医院感染ESBIs阳性率(25.5%)明显高于院外感染株(3.7%),所有产AmpC菌株均来自院内感染.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AmpC阴性菌株.产ESBLs或AmpC的18株菌中有9株的编码基因可通过接合实验而转移.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大多为产β-内酰胺酶菌株,其中产ESBLs和AmpC酶的频率较高,并常导致院内感染;其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给敏感菌,导致耐药性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肺炎克雷伯菌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和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对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6月肺炎克雷伯菌HAP和CAP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K B法进行药敏检测 ,标准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 ,对危险因素、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HAP和CAP的易感人群有所不同 ;CAP死亡率 (2 1% )高于HAP(8% ) ;HAP产ESBLs率显著高于CAP ;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失败为CAP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CAP与HAP在易感人群、危险因素和产ESBLs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CAP死亡率相对较高 ,必须加强肺炎克雷伯菌CAP的细菌耐药性研究 ,规范其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牛琰  廖卫  梁鑫  南黎  刘园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8):748-752
目的 回顾性调查新乡市检出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临床资料及药敏报告,阐明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诊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新乡市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非重复性肺炎克雷伯菌1 638株。转血平板,通过黏液丝试验,分出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查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的年龄、所在病区、标本来源、感染指标、血糖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638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经典肺炎克雷伯菌1 354株,占82.7%;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 284 株,占17.3% 。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临床分布主要为重症医学科,占33.1%;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占59.5%;在年龄及血糖>7.0 mmol/L浓度上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并且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CRE),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低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P<0.05)。结论 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患者所在病区、年龄、血糖、感染部位都有其特殊性,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经典型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来源于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KP)耐药性与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关系。方法采用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检测 KP 质粒和染色体上的 CTX-M 型 ESBLs 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有 CTX-M-1群酶和 CTX-M-25群酶检出,CTX-M 型 ESBLs 的总检出率为39.02%(48株),其中质粒和染色体上同时携带 CTX-M-1群酶的检出率为26.02%(32株)。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唑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旋氧氟沙星、磺胺类抗菌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在 CTX-M 型 ESBLs 阳性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 <0.05)。结论在来源于呼吸道的 KP 中,在质粒和染色体上同时携带 CTX-M-1群酶基因最常见,CTX-M 型 ESBLs 与 KP 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感染分布特点及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临床多个科室标本,共筛查出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523株,分析其临床分布情况及病区分布情况。将配置好的头孢三嗪、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分别单独或与西药配伍加入适当浓度的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落中,经动态比浊法测定内毒素含量。结果在临床分离出的523例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株中,来自于呼吸道标本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为中段尿液、脓液及伤口分泌物、血液。在各标本中产ESBLs阳性率最高的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脓液及伤口分泌物、血液、中段尿液。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病区分布情况:呼吸科所占比率最高,其次为ICU、感染科、泌尿外科。产ESBLs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ICU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为肿瘤科、呼吸科、感染科。鱼腥草组、穿琥宁组及与西药配伍组内毒素产生的量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有一定特点,中药抗菌药物配伍西药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内毒素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