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兴  彭强  张炜  陈月娇  邓常开 《重庆医学》2021,50(20):3518-352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可触及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对侧睾丸直径和睾丸残疾位置在小儿不可触及隐睾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小儿外科2013年9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4例不可触及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双侧不可触及隐睾.以手术探查发现睾丸萎缩或缺如的61例次为观察组;以手术探查发现睾丸发育不良的24例次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诊断睾丸萎缩15例次,睾丸缺如46例次,睾丸发育不良24例次.对侧睾丸长径(对侧睾丸肥大)≥1.7 cm者56例次,对侧睾丸长径小于1.7 cm者29例次,观察组(45/16)与对照组(11/13)对侧睾丸长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探查输精管残迹与精索或萎缩睾丸出内环口57例次,腹腔内28例次,观察组(52/9)与对照组(5/19)探查输精管、精索或萎缩睾丸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可触及睾丸左侧66例次,右侧19例次,观察组(53/8)与对照组(13/11)睾丸残疾左右侧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左侧不可触及、腹股沟小结、对侧睾丸肥大的隐睾,位于腹股沟可能性大,可以考虑腹股沟探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不可触及隐睾型隐睾的诊治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86例不可触及隐睾患儿为研究对象,腹腔镜下探查186个睾丸,术前采用盆腔和阴囊腹股沟超声检查,随访2~36个月,确诊睾丸的位置、睾丸的大小、回缩、萎缩情况。结果:经过腹股沟和腹腔镜探查以及术后病理证实,睾丸缺如、残余分别为118、7个;腹股沟型高位隐睾12个;腹腔睾丸49个,21个为低位型,28个为高位型;真两性畸形2例,卵黄退化不全5例,条索状性腺2例。治疗方法为常规腹股沟手术(13个);腹腔镜下一次性睾丸固定术(9个);F-S分期睾丸固定术(24个)F-S一期睾丸固定术7个;睾丸切除术治疗大于不良睾丸3个;卵黄退化不全5例始基子宫切除;条索状性腺2例行性腺切除术;真两性畸形2例活检一侧为卵巢,一侧为睾丸;术后随访中患侧睾丸萎缩3个、回缩2个。结论:腹腔镜能对非触及型隐睾进行精准的诊断并同时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对于位于腹腔低位隐睾,采用腹腔镜下一次性固定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高位隐睾宜采用F-S分期手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隐睾方法简单,费用低,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已广泛应用于隐睾的诊断[1,2],但存在漏诊、误诊,有必要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超声的检出率以及定位的准确性,为此,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经手术证实的,资料完整的89例隐睾症的超声诊断结果。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隐睾患者89例,年龄1.5~41岁,平均14.5岁,其中20岁以上者18例。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单侧或双侧阴囊无睾丸,合并腹股沟疝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3例。全部患者行手术探查,行睾丸下降固定术或睾丸切除,切除之睾丸送病理切片检查。1.2仪器使用日本东芝SSH-140A型彩色…  相似文献   

4.
康力峰  王仪锡  徐华 《海南医学》2004,15(9):101-102
隐睾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畸形。在隐睾患儿中触及不到睾丸的病例占 2 0 % [3] ,过去检查多靠查体、B超、造影、激素测定 ,均有较大的误差 ,腹腔镜是较好的检查手段 ,其准确率高 ,手术打击小。作者采用该方法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 2 0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隐睾症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78例隐睾症患者,检查前适当充盈膀胱,必须进行扪诊检查,并采用低频与高频,超声探头联合应用。结果:78例中,双侧隐睾17例,共95个隐睾,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85.3%(81/95)未检出率14.7%(14/95)。结论:超声诊断是隐睾症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低频高频探头及彩超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未触及睾丸之隐睾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中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2004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利用腹腔镜技术收治隐睾患儿183例,其中体格检查未触及睾丸病例35侧41侧,首次手术年龄10个月。10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21例,右侧8例,双侧6例(其中2例仅右侧未触及),根据睾丸位置高低,腹腔镜辅助下行精索松解、睾丸固定或探查。结果直接诊断单侧睾丸缺如者9例,腹腔内睾丸12例,其中8例10侧行腹腔镜下精索血管松解Ⅰ期睾丸下降固定术,4例5侧行分期Fowler-Stepten术式,腹股沟探查13例16侧,2例未见睾丸样组织,3例睾丸发育极差,无正常睾丸、附睾结构,8例11侧行Ⅰ期睾丸下降固定术。术后随访睾丸固定术后20例,最短3个月,最长5年余,睾丸萎缩1例(FS术后),回缩1例(腹内睾丸Ⅰ期下降固定术后),其余18例患儿治疗效果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对小儿未触及隐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未触及隐睾患儿的首选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睾丸缺如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内的隐睾恶变机会比正常睾丸高18-40倍,将隐睾固定到阴囊内或切除可以减少恶变。为减少无谓的手术探查,对不可触及睾丸的隐睾及无睾症术前诊断及手术探查指征尤为重要。我院1982-1999年共收治隐睾患儿812例876侧,43例则手术证实为睾丸缺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 1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应用腹腔镜技术对 12例不可触及隐睾患者行定位诊断和治疗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年龄 6~ 2 2岁 ,6~ 10岁11例 ,2 2岁 1例 ,平均 9岁。均以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缺如就诊。彩超发现近内环口处 4例 ,内环口以上 2例 ,其余未探及睾丸。双侧 2例 ,单侧 10例 ,共 14个隐睾 ;右侧 8例 ,左侧 6例。均是未触及睾丸或偶可触及的窥视睾丸 ,术前已明确诊断。1.2 治疗方法 全麻后 ,患者取头低抑卧位 ,于脐下进气腹针 ,置腹腔镜 ,从患侧内环口开始观察 ,确定隐睾位置后 ,剪…  相似文献   

10.
Kollin  C.  Hesser  U.  Ritze  E.  M  Karpe  B.  张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14-15
目的:选择先天性睾丸未降(隐睾症)患儿,其病变为单侧且其隐睾可被触及;在出生后9个月时,接受手术治疗,进而与非治疗患儿相比较,以研究其隐睾生长状况是否能得到改善。方法:患儿出生后6个月对其进行随机化分组,其中70例在出生后9个月时接受外科手术,其余79例在3岁时接受手术。手  相似文献   

11.
隐睾症指的是婴儿出生2个月以后,双侧或单侧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的一种畸形状态。隐睾症分真性隐睾和假性隐睾两种。假性隐睾是指在阴囊内摸不到睾丸,但阴囊上方或腹股沟部可摸到睾丸;真性隐睾不但在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就是在阴囊上部或腹股沟处也摸不到睾丸,其位置过高,常位于腹腔内。不论是真性、假性隐睾,还是双侧、单侧隐睾,统称为隐睾症。  相似文献   

12.
梁海冰  李胜华 《广西医学》2000,22(1):145-146
本文总结我院自1992年至1999年收治隐睾症38例,术前均采用B型超声探测睾丸大小,位置及内部结构情况作为辅助诊断,经与手术对照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受检者38例,均系临床诊断为隐睾而检查不能扪及睾丸者,年龄2~36岁,左侧12例,右侧19例,双侧7例,共计45个隐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CT薄层扫描技术在隐睾定位诊断中的显像等,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6月之间收治住院的隐睾病人共24例,均为不能触及的或者超声检查不显示或者不能确定的病人,所有病人均行CT检查,后经手术证实CT检查结果.结果 跟手术结果进行对比,所有没有降下的睾丸(28枚)都由CT检查正确的显示,且定位准确.24例病人中,有单侧性的20人(其中2人是同侧双睾症),4人为双侧性的.结论 运用CT扫描检查隐睾症的病人,不仅分辨率较高,而且比超声诊断的主观性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尤其再配合造影剂一起应用,能增加CT定位诊断隐睾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0 引  言隐睾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 1岁时为 0 .66% ,至成年时为 0 .3% [1] 。术前不能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约占隐睾患者总数的2 0 % [2 ] ,其原因多为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高位腹股沟管内 ,或者睾丸萎缩、发育不良 ,甚至缺如。复习本院自 1 996~ 1 999年手术的隐睾患者 31 2例 ,其中 48例术前被证实为不能触及型隐睾 ,均行手术探查。现就此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并就术前诊断、定位、手术方式等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本组 48例 51侧 ,其中左侧 2 1例 ,右侧 2 4例 ,双侧 3例。患儿年龄为 1~ 1 3岁 ,平均年龄为 5岁零4…  相似文献   

15.
隐睾症又称睾丸下降异常,使睾丸不能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由于隐睾患者的睾丸位置不定,诊断较为困难。我们应用实时超声对隐睾症患者进行了探测,现将我院1998年9月-2005年9月收治并术前经超声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的89例隐睾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隐睾扭转的主要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例隐睾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发病年龄、发病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手术时间、隐睾类型、发病部位、扭转度数、手术方式、Arda分级评分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早期误诊2例。6例患儿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39.5 h(7~96 h),确诊至手术平均时间为4.5 h(2~6 h)。左侧隐睾扭转4例,右侧隐睾扭转2例,睾丸平均扭转630°(360°~1080°)。其中2例行睾丸切除术,4例手术复位。结论 对于怀疑隐睾合并睾丸扭转的患儿应尽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尽可能挽救扭转的睾丸。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报告临床诊断隐睾症50例,术前均经B超探查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超声定位符合率69.1%,对判定隐睾位置、大小、内部图象、活动度、有无并发症及睾丸缺如等是有效的检查方法。总结了超声探查失败的原因。临床诊断隐睾的50例中手术证实在腹股沟区有8例11个隐睾触诊均未扪及。手木结果:双侧18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9-12
目的通过比较9月龄和3岁年龄睾丸下降固定术后的先天性单侧隐睾患儿的睾丸生长情况,评价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术时机。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受睾丸下降固定手术治疗的单侧隐睾患儿,随机分为9月龄组(72例)和3岁龄组(83例)。通过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儿在6、12、24、36和48个月时的睾丸体积,使用SAS中的PROC MIXED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价手术时机。结果在9月龄组患儿中,分别在2、3和4岁时进行随访测量的睾丸体积明显增加(P0.001)。相反,在3岁龄组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增长。通过从6个月到4岁睾丸增长的比率逐渐增加说明9个月大时睾丸固定术后患儿睾丸生长情况得到改善(0.68~1.81,P0.001)。对于3岁龄组,在同一时期该比率显著下降(0.68~0.56,P0.001)。结论与3岁手术相比,9个月手术治疗组中其4岁时睾丸大小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基本一致,表明早期手术对睾丸生长是有益的。因此早期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可能给隐睾患儿改善未来的生育能力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9.
隐睾症又称睾丸下降不全 ,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疾病[1~ 3] 。由于异位的睾丸位置不定 ,诊断较为困难。我们于 1 992年至 2 0 0 0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睾症患者进行了检诊 ,现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96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96例隐睾患者 ,年龄 2 .5~ 36岁 ,平均1 0 .8岁。双侧隐睾 1 2例 ,单侧隐睾 84例 ,其中左侧 39例 ,右侧 4 5例。合并腹股沟疝 1 2例。1 .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惠普Hp - 1 0 0 0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5~ 7.5MHz。检查前让病人多饮水适度充盈膀胱 ,减少肠道气体…  相似文献   

20.
免疫组化法测定小儿隐睾睾丸周围组织AR,ER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睾患儿睾丸周围组织中雄激素受体 (AR)和雌激素受体 (ER)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隐睾组患儿共 3 9例 ,其中单侧隐睾 2 6例 ,双侧 13例 ,取隐睾睾丸周围组织 (鞘状突、提睾肌、睾丸引带、阴囊皮肤 ) ,对照组共 2 9例 ,取同期手术的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上述相应部位组织 (阴囊皮肤除外 ) ,包埋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法 (SP)测定AR、ER阳性率。结果 隐睾组患儿鞘膜及睾丸引带A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单侧隐睾组患儿鞘膜及睾丸引带AR和ER阳性率高于双侧组 (P <0 .0 5 )。隐睾组患儿鞘膜E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阴囊皮肤中AR阳性率在四种组织中最高 ,不同年龄阶段的阴囊皮肤中AR阳性率存在差别 (P <0 .0 5 ) ,以 3~ 6岁年龄段阳性率居高。结论 隐睾组患儿在睾丸周围组织鞘膜及睾丸引带中AR表达率低于正常儿 ,而ER在鞘突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儿 ,这表明隐睾患儿睾丸周围组织中AR的低下为隐睾的特点 ,可考虑为其病因之一 ,而ER的异常尚不能考虑构成为隐睾的病因。双侧隐睾鞘膜和引带中AR和ER阳性表达低于单侧隐睾 ,可能是双侧隐睾患儿雄性化程度较差的因素。阴囊皮肤中的AR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三种睾丸周围组织 ,在 3~ 6岁年龄段易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