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矫形鞋垫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5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 联合组(n=51)、冲击波组(n=53)和矫形组(n=49)。联合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矫形鞋垫治疗,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 击波治疗,矫形组采用矫形鞋垫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持续行走时间、疗效及足底筋膜厚度。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周时 冲击波组高于矫形组,2周和3个月时联合组低于矫形组(P<0.05);1个月、3个月时矫形组与联合组均低于冲击波组 (P<0.05);3组治疗后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足底筋膜明显变薄(P<0.05);联合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其它两组,矫形组的治愈率高于冲击波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矫形鞋垫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确切,值得 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与骨骼超声在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37例,测量并比较患者患侧、健侧足底筋膜厚度,评价足底筋膜厚度重复性测量信度。结果:患侧、健侧足底筋膜厚度重复性测量信度分别为0.86、0.91,有较好的重复性测量信度,患侧足底筋膜厚度显著厚于健侧足底筋膜厚度(P<0.01)。结论:肌与骨骼超声可有效地测量足底筋膜厚度,为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3D打印鞋垫正应用于干预足部疾病,包括扁平足、拇外翻及糖尿病足等常见足部疾病。糖尿病足是2型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与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足部结构异常及足底高压有关,最终可导致坏疽和截肢。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足底压力分布可帮助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研究发现,矫形鞋垫具有减轻足底压力、缓冲震荡、重塑足弓的作用。3D打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定制矫形鞋垫的制造,个性化的定制鞋垫可以更好地帮助降低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的压力,预防足部溃疡的发生,因此该文就3D打印矫形鞋垫干预糖尿病足溃疡的形成的研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用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矫正儿童内旋步态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科诊断为内旋步态的患儿3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2例)采用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176例)只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治疗组胫骨扭转角及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3个月时,对照组胫骨扭转角及步向角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时,胫骨扭转角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步向角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治愈36例,有效12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9.56%,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08例,无效56例,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儿童内旋步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在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慢性足底筋膜炎治疗的9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8例。常规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给予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行走时间、足筋膜厚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常规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行走时间及足筋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行走时间及足筋膜厚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慢性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延长患者的行走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在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方面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共57例儿童,分为正常组及外翻组,将外翻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非CPM 组及 CPM 组。对照组未行任何康复治疗,非 CPM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CPM 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 CPM 治疗。对正常组儿童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进行评估并记录,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个月及第4个月对外翻组行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评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外翻组足弓内侧缘(MMF)、足跟(HEEL)压力百分比、着地时相及前足掌接触时相(ICP + FFCP)百分比明显增高,足前掌外侧缘(LFF)、足弓外侧缘(LMF)压力百分比及整足接触时相(FFP)百分比明显降低( P <0.05)。非 CPM 组、CPM 组在治疗前后MMF 压力百分比、FFP 百分比均减少(P <0.05),ICP + FF-CP 百分比增大(P <0.05);较非 CPM 组、对照组,CPM 组的MMF 压力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 <0.01),ICP + FFCP 百分比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能缓解小龄脑瘫足外翻患儿外翻肌的痉挛和挛缩,促进小龄患儿的足弓形成,使动态步行时各肌群协调性增强,从而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器械辅助软组织松解技术(instrument assis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IASTM)联合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湖州市第一医院的9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IASTM组、针灸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治疗,IASTM组患者辅以IASTM治疗,针灸组患者辅以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辅以IASTM和针灸治疗。三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8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edic Ankle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足底筋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足底筋膜厚度均显著薄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8周,观察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IASTM组和针灸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IASTM组和针灸组,足底筋膜厚度均显著薄于IASTM组和针灸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IASTM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均显著薄于针灸组(P<0.05)。结论 IASTM和针灸治疗联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减轻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踝足功能,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观察运动疗法及中频电疗法联合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的疗效.[病例报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中保持-放松技术和中频电疗法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32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3例.[讨论]运动疗法及中频电疗法联合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具有疗效显著及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足底筋膜炎采用肌肉骨骼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单侧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肌肉骨骼超声分别测定患者健侧、患侧足底筋膜厚度,对比两侧数据差异。结果患侧足底筋膜厚度与健侧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足底筋膜厚度重复测量信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肌肉骨骼超声检查方法测量足底筋膜厚度来诊断CPF准确性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炎(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病的疗效。方法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39例踝关节病,包括踝关节骨关节炎(OA)21踝,创伤性踝关节炎(TA)18踝,其中2踝距骨局限性坏死和1踝因胫骨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外科广泛切除踝关节融合后。结果39例随访2年4个月至8年6个月,平均5年9个月。踝关节疗效采用。Kofoed评价标准和作者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优(85~100)30踝,良(75~84)8踝,差(60~74)1踝,无失败(<60)。踝关节功能状况:足背伸6°~15°,跖屈8°~28°,足背伸和跖屈的活动范围14°~38°,平均21.6°。并发症有切口缘皮肤坏死3踝,术中内外踝骨折1踝。无足内翻、足外翻和假体影像学松动病例。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是改善踝关节功能的替代多数踝关节融合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问:本人单脚足底疼痛,经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已有3个多月,中西医都治疗过,现用中药泡脚,虽疼痛有所减轻,但脚底板依然较肿,是否与腰有关,有何更好的治疗方法,期盼告之,在此表示由衷感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在脑瘫足外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00例脑瘫足外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的站立及走、跑、跳能力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站立及走、跑、跳能力比干预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研究组患儿改善的更加明显.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能明显改善脑瘫足外翻患儿的站立及走、跑、跳能力,明显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治疗的中风足下垂患者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左侧足下垂8例,右侧足下垂9例;年龄41~67岁,病程3~6个月.全部患者经MRI证实符合中风标准,且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按神经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在治疗师指导下行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45 min,每周6次,1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包括:缓解腓肠肌痉挛训练(站立楔形板,肌肉牵拉技术),胫前肌力量训练(踝关节背屈、外翻训练),改善小腿后侧肌群痉挛及小腿前外侧肌群肌力训练,主动抑制小腿肌肉的痉挛和挛缩(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针对本体感受神经的训练),提高患者下肢动态和静态负重平衡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术后应用舒筋活血洗剂联合康复训练对治疗后期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石膏托功能位固定,观察组于石膏托拆除后,采用舒筋活血洗剂熏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康复训练治疗,不配合中医熏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关节肿胀程度、血氧饱和度,及6个月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术后3、6个月踝关节Baird评分、后足AOFA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3、6个月术后随访,踝关节Baird、后足AOFAS评分均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Baird评分、AOF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舒筋活血洗剂,可有效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对踝关节骨折术患者后期踝关节功能康复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根平  廖才智  刘忠强  陆仕恒 《广西医学》2021,43(22):2684-268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顽固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24个月复查X线,观察患者骨赘情况;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量表进行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足外侧疼痛和扁平足,部分患者出现腓肠肌萎缩(28.6%)、感觉异常(14.3%)及术口延期愈合(9.5%),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改善.术后X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足跟均未见骨赘形成.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而AOFAS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并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有足外翻表现的脑瘫患儿步行时的足底压力特征。方法试验组有足外翻的脑瘫儿童20例,对照组为20例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童,应用JPD1600型足底压力测试仪对足底的5个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取得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将正常组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足外翻患儿的足底压力特征。结果在自然行走时,正常足与外翻足足底各区域接触面积占全掌的百分比、着地时相、足底各区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足外翻对患儿行走时的步态有不良影响,需尽早规范治疗以改善其行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沙池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踝关节损伤后平衡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4月本院收治的踝关节损伤患者5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22)和治疗组(n=28),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沙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1、3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平衡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损伤患者采取沙池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促使踝关节平衡功能恢复,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方兵 《中外医疗》2016,(26):58-60
目的:通过对195例反复发作性膝关节疼痛患儿的行走步态进行临床观察,找出其发病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方便选取2005年1月—2015年8月把该院收治的195例门诊膝关节疼痛患儿,随机设置为观察组(A)95例和对照组(B)100例两组,A组进行步态分析,找出尖足和外翻足等异常步态,并予矫形器包括矫形足托和矫形足弓垫穿戴矫正,并进行正常步态练习3个月;B组予口服钙剂3个月;观察两组病例疼痛缓解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膝关节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和减轻,获得了98.9%的有效率;对照组的膝关节疼痛改善相对不明显,有效率为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膝关节疼痛是尖足、外翻足等步态异常所致的疲劳性疼痛,不是正常的生长性疼痛,穿戴矫形足托或足弓垫,改善异常步态是治疗此类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神经缩窄术在治疗脑瘫下肢痉挛肢体及矫正内翻马蹄足中的应用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2月对27例脑瘫患儿53肢下肢痉挛肢体行胫神经缩窄术,单侧1例,双侧26例。术前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对下肢挛缩肌肉及神经支配进行详细分析。术中以神经电刺激对运动神经肌肉支配进行定位。手术显微镜下行胫神经缩窄术。结果共行胫神经缩窄术27例(53肢)。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年3个月,平均10.3个月。术后手术肢体功能全部改善。踝关节增加15~50度背屈,改善率96%。内翻足19例,16例足改善,改善率84.2%。27例患儿术后足底位置正常(足底完全着地)11例(40.8%),基本正常(与地面夹角小于10度或足底外侧3分之2以上着地)13例(48.1%),尚不正常3例(11.1%)。随访期间下肢肢体随意运动功能改善22例(81%),其中显著改善7例(26%)。术后下肢肢体无感觉障碍。3例(11%)肌力不同程度下降,康复训练后肌力均有恢复和增强。结论胫神经缩窄术可有效矫正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瘫痪及内翻马蹄足,改善脑瘫下肢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