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溪淳  胡斌  杨宏志 《当代医学》2021,27(16):132-133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骨髓腔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将2 g氨甲环酸注射液与2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注入股骨髓腔,比较两组隐性、显性、围术期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显性失血量略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围术期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静脉组、术中局部组、联合组三组,每组40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氨甲环酸。根据Gross线性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各组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各组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结果术后第1、3、5天监测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后,经彩超发现术后局部组2例深静脉栓塞患者,三组均无肺栓塞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PFNA内固定术术前给予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术期的失血量,并保持一定水平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手术围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115例,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术前,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情况,通过Gross方程与Nadler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患者输血率、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围术期总失血量(872.21±312.53)mL,对照组(1 162.41±368.6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输血率3.45%,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治疗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1%,对照组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前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围术期失血,并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联合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术前使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术后服用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情况、患肢肿胀程度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和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的患肢肿胀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访3个月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联合氨甲环酸能明显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汶  李海波  许圣茜  王娜  徐琳  苟永胜 《重庆医学》2021,50(13):2237-2241
目的 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 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30 min,以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于植入PFN A前再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与受伤间隔时间、年龄、手术耗时、性别、体重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1、3、5、10、14 d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入院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1、14 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3、5、10、14 d Hb及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分别为(483.13±178.28)、(655.18±163.31)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64.25±45.37)、(531.78±47.28)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18.36±32.36)、(123.87±35.51)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32.50%、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中实施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对潜在失血量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段,将期间在我院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58例患者纳入样本中,随机分为A组29例和B组29例。A组直接实施手术治疗,不使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B组实施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的失血情况。结果在术前隐性失血量方面,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3d隐性失血量等方面,B组均要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中,通过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以减少潜在失血量,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式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的麻醉方式将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n=60)和全麻组(n=60),经相应麻醉方式处理后均行PFNA手术治疗,测量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硬膜外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770.4±415.3)ml,全麻组隐性失血量为(1142±60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麻会导致隐性失血量的增加,若无明显禁忌,建议行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例数1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伤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间8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年龄≥65岁,受伤时间≤6 h),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n=41)与对照组(n=40)。入院后即刻,氨甲环酸组一次性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或总量1 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刻、伤后1~3 d检查血常规,术前行下肢静脉彩超探查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隐性失血量、术前输血率和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骨折AO分型,入院即刻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后1~3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逐渐降低,隐性失血量逐渐增加(P<0.000 1)。受伤后1~3 d,氨甲环酸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0 1)。氨甲环酸组术前输血率低于对照组(P<0.000 1)。两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伤后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前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取闭合PFNA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及术中显性失血量进行比较。结果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10倍以上。术后第4~5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天,故术后前3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地奥司明联合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后失血量及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30 min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并在近端扩髓后,于股骨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氨甲环酸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另外给予地奥司明口服,0.45 g/次,2次/d,从入院后持续口服至术后14 d。统计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下肢周径缩小值(术后3、7、14 d)、INR、PT、APTT,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做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术后3、7、14 d)下肢周径缩小值均比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率及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的静脉及局部联合使用,配合地奥司明口服,相比于单独使用氨甲环酸能进一步减少PFNA术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轻患肢肿胀程度,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科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6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性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患者服用当归补血汤,对照组予以硫酸亚铁片治疗。观察两组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并通过Harri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Hb水平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7天的Hct水平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在改善老年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隐性失血导致的贫血症状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中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全身使用组、局部使用组、空白使用组,每组各28例。全身使用组行全身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局部使用组行局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空白使用组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三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局部使用组的失血量显著低于空白使用组和全身使用组(P0.05),术后Hb下降最大值显著低于空白使用组(P0.05),但与全身使用组无显著差异(P 0.05)。全身使用组的术后输血率为7.14%,局部使用组为3.57例,空白使用组为3.47%,三组术后输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术中输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住院期间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突发脑梗塞、血栓性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氨甲环酸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显著减少术后隐性失血,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更佳,且并发症无显著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DHS与PFNA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其中28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术,30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备添加红细胞4 U术中用,DHS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273±137)ml,术后引流显性失血量(136±38)ml,隐性失血量(239±83)ml,总失血量(793±68)ml,PFNA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116±34)ml,术后隐性失血量(628±96)ml,总失血量(776±73)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DHS组明显高于PFNA组,隐性失血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DHS与PFNA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显性与隐性失血量的对比,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密切观察失血情况,特别重视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观察及预防。  相似文献   

15.
王小军  陈永华  程昊  张占丰  林清宇 《浙江医学》2017,39(16):1373-1375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评估氨甲环酸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术前所有患者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双下肢静脉彩超等检查,氨甲环酸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3d的血常规,并记录患者红细胞比容(HCT)和Hb水平,定期复查患者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公式计算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容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等指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1、3d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输血率为37.1%,低于对照组的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个月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风险,但临床应用仍需谨慎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小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随机信封根据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前不作特殊处理,观察组术前给予小剂量氨甲环酸静滴。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ardness black,Hb)、红细胞比容(Hct)指标,随访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及围术期输血率。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及隐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b及Hc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b及Hct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输血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PFNA固定术前应用小剂量氨甲环酸,在减少围术期出血量、降低输血率方面有着突出效果,可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PFNA在治疗不同AO分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差异,借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收集1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均应用PFNA治疗,根据AO分型将骨折患者分组,其中A1型组50例,A2型组66例。收集术前1天、术后3天内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失血量,根据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应用PFNA治疗不同AO分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A2型组骨折的患者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A1型组骨折的患者(P<0.05),且隐性失血造成A2型骨折患者住院时间较长,由此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下地时间延长,住院费用也相应增加。结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PFNA治疗时隐性失血不容忽视,而A2型骨折的患者隐性失血要高于A1型骨折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对于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上更应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7年2月内接诊的4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予以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对照组给予近端锁定钢板(PFLCP)治疗,观察两组显性、隐性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d、3d、5d的显性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d、2-3d、4-5d的隐性失血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最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计算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各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隐性失血量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Gross方程计算PFNA内固定术后各阶段(1d,2~3d以及4~5d)的隐性失血量,并与患者围手术期显性失血进行比较。结果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89.7%,术后隐性失血量第4~5天与第2~3天、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主要的失血途径是隐性失血,并且主要发生在术后3 d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出血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收治的10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情况,分析出血原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失血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隐性失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中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显性失血量略高于非高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以隐性出血为主,对于高龄患者,尤其应注重基础疾病的预防,以降低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