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聚剂,活血化瘀方在高,低两种诱聚浓度下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的抑制率分别为75.50%、70.20%(体外)和50.00%、33.10%(体内)。益气化瘀方在高、低两种诱聚浓度下对大鼠PAgT的抑制率分别为23.80%、34.85%(体外)和32.30%、21.80%(体内)。结果表明两方剂在体内外对PAgT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受体放射配基分析方法观察不同年龄大鼠血小板聚集性、血浆脂质水平及血小板膜LDL受体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老年大鼠血小板对ADP诱导的聚集反应性明显增强;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血小板膜LDL受体活性增强,解离常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本文作者认为血小板膜受体活性的增强及血浆LDL水平的增高可促进LDL与血小板的结合,提高了LDL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与老年大鼠血小板高反应性改变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测定77例2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组30例,胰岛素正常组47例)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并与2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显示,高胰岛素血症组(FIns〉15.1μu/ml)血小板聚集第一相(外源性诱聚剂)第二相(内源性诱聚剂)及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7.41±22.76,64.85±21.76,69.36±22.02,显著高于胰岛素正常组(45.  相似文献   

4.
张川 《重庆医学》2008,37(10):1065-1067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血小板数(PLT)对血清钾测定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中度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PLT>400×109/L)、36例轻度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PLT 300~400×109/L)、82例血小板数正常(PLT 100~300×109/L)和21例血小板数减低(PLT<100×109/L)患儿,分别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和血浆钾,用SYSMEX XS-800i电阻抗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结果中度反应性血小板增高症组和轻度反应性血小板增高症组血清钾明显比血小板数正常组和血小板数减低组高(F=11.83,P<0.01),血清钾分别为(5.05±0.93)mmol/L、(4.66±0.62)mmol/L、(4.26±0.54)mmol/L和(4.28±0.58)mmol/L;而血浆钾4组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F=0.27,P>0.05)。当PLT>300×109/L时,血小板数与血清钾呈正相关,血清钾^Y(mmol/L)=0.002 1X 3.87(PLT×109/L),r=0.78。无论中度反应性血小板增高症组还是轻度反应性血小板增高症组,其血清钾均高于血浆钾(t=2.75~3.02,P<0.01~0.005),而血小板数正常组及减低组血清钾与血浆钾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血小板数对血清钾测定有正干扰——可因人工分离血清而引起血清钾假性增高;在高血钾症的诊治过程中,应排除假性高血钾症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锌离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过滤后血小板,在体外加入Zn^2 或其他诱聚剂观察其对血小板的诱聚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在Zn^2 为60~800μmol/L时可诱导凝胶过滤后的血小板聚集。这一聚集过程不伴有ATP释放,并且不受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影响。结论:Zn^2 诱导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有关,而且需要纤维蛋白原的介导,由此提示二价锌离子可能在血栓形成与止血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闫梅  徐华  杨坤祥 《广东医学》2012,33(24):3775-3776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生儿科322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及血清胆红素浓度,同时在产科选取100名正常的新生儿,检测其血常规中血小板数量进行对照。结果 322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为20.8%,100例正常的新生儿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为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不同胆红素浓度患儿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合并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比血小板正常的患儿黄疸消退的时间要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在一定程度上可导致患儿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这种增多的血小板可影响患儿黄疸的消退时间,因此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对患儿要给予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血浆置换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及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使用山莨菪碱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仅使用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 d、10 d、15 d血小板及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10 d、15 d,研究组患者血小板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血小板及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大蒜素对各种致聚剂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的结果显示:大蒜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但对洗涤后血小饭聚集无抑制作用。大蒜素对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具有血浆浓度依赖性。从而表明其抑制效应可能是通过血浆因素而间接发挥的。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而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血栓。本文通过测定血栓性疾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的比较,观察其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0±8.5)岁,均经临床检查及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血栓性疾病组6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疾病分为脑动脉硬化组20例,男12例,女8例,…  相似文献   

10.
运用比浊法测定正常人和血栓性疾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血小板聚集性。依据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血小板高聚集性测定中的致聚剂浓度、指标、血浆中血小板数量和判别方式进行了选择。结果表明致聚剂的低浓度较高浓度敏感,实验中选出了较优的四项指标、血浆中血小板的合适数量范围和有较高判别能力的多指标判别方式,借以提高比浊法的敏感性,有利于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在急性脑梗塞中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不同时期血浆GMP-140含量的动态改变及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表明,脑梗塞急性期血浆GMP-140明显升高,尤以合并冠心病者更为显著,但治疗四周后,无合并症患者的血浆GMP-140水平明显下降,而合并糖尿病者其均值反稍高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提示: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一致性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小板在体内的破坏程度,且血浆GMP-140较血小板聚集更具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9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搜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并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糖、血脂、尿酸及MPA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偏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关系(r=0.621,P〈0.05),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空腹血糖、血脂及尿酸(OR=1.191,95%CI0.933~2.045)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尿酸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可能通过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参与冠心病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与血小板聚集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及血小板聚集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于发病 72h ,治疗 1周 ,4周时采集静脉血 ,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 140和血小板聚集。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GMP 140明显升高 ,尤以并发冠心病者更为显著 ,但治疗 4周后 ,无并发症患者的血浆GMP 140水平明显下降 ,而并发糖尿病者其均值反高于急性期。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血浆GMP 140较血小板聚集更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聚集交叉试验是一项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或亢进原因的有价值的实验方法之一。本文对Rubin法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并对试验方法进行某些探讨,用本文改良聚集交叉法检测2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原因,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两者兼而有之。10例健康人交叉试验结果却极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浆内源性一氧化碳(CO)、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性(PAg)的水平.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放射免疫法和血小板聚集仪测定20例健康晚孕妇女与61例妊高征患者(轻度19例,中度20例,重度22例)血浆CO、ET-1、全血PAg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重度妊高征组CO水平较正常晚孕组下降(P<0.01或0.001),重度组较轻度组下降(P<0.01);妊高征各组血浆ET-1与全血PAg水平均较正常晚孕组升高(P<0.05或0.001),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P<0.01);血浆CO水平与ET-1、PAg间均呈负相关(P<0.05或0.001).结论:CO可能通过拮抗ET-1的生成或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存妊高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Using a turbidimetric technique, we determined 1.7 micrometer 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disaggregation at 37 degrees C in the platelet-rich plasmas of two groups of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leven men were nondiabetic and 11 had adult-onset diabetes mellitus without retinopath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greater than .05) between diabetics and nondiabetics of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age, platelet count in platelet-rich plasma,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maximum extent of aggregation, and percent disaggregation at three minutes after maximum aggregation occurred. Although the mean 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he platelet-rich plasmas of adult-onset diabetic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no retinopathy was not enhanced, and the mean rate of disaggregation was not reduced, when compared with nondiabetic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with healthy men; a slow rate of platelet disaggregation (less than 10%)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platelet-rich plasmas of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对兔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8只雄性新西兰兔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24h各时间点采血后,分别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P-选择素和血栓烷B2(TXB2)的含量,同时测定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数量。结果表明在使用支架前后,TT、PT、APTT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血浆中Fg和血小板数水平逐渐下降,24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中释放P-选择素、TXB2的含量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兔的血小板活化、血栓的形成和凝血系统活化有明显影响,同时证实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栓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60例慢性肝病患者AP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R)功能、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交叉研究及有关凝血象测定。发现慢性肝病时PAR下降与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异常者延长的秒数呈负相关,与病情严重性相一致,可作为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的参考指标。用血小板聚集交叉试验检测2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原因是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