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2种不同引流方式(单根多孔引流管与双胸腔引流管)的效果,选择较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排除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持续出血、支气管残端持续漏气而再次手术的数据完整的8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依据引流管放置方式不同分为单根多孔引流管组(44例)与双胸腔引流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平分(VAS)的差异.结果 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887.16 ±263.27)mL比(1081.41 ± 435.06)mL],引流管带管时间[(4.45 ±1.59)d比(6.21 ±3.43)d],术后住院时间[(9.43 ±1.72)d比(10.95 ±2.11)d]均少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3.91 ±1.07)分比(4.64 ±1.42)分]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1.66 ±0.75)分比(2.08 ±0.77)分]小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放置单根多孔引流管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单根胸管引流位置的选择对术后胸腔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该院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留置单根胸腔引流管并随机分为腋前线组与腋中线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胸内残腔、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次置管或穿刺情况、术后胸壁皮下气肿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分期、术后胸壁皮下气肿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胸内残腔、术后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次置管或穿刺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胸内残腔方面,腋前线组优于腋中线组,经腋前线留置胸腔引流管能显著减少胸内残腔发生,进而减少再次置管或穿刺治疗率.结论 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于腋前线第4肋间留置单胸管引流安全有效,且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胸内残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叶肺癌根治术后单根胸腔引流管引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15例行上叶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进单管引流组(单管组,n=62)与传统双管组(双管组,n=53)的引流量、带管时间及术后药物镇痛时间。结果单管组术后患者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与双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拔管后再穿刺胸腔引流病例。结论改进的单引流管引流对于上叶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胸腔引流管置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数量侧孔的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引流效果。方法将360例患者分成三组:A组用单侧孔引流管;B组用双侧孔引流管;C组用三侧孔引流管;术后观察三组的引流时间、引流量、引流液性状、引流管阻塞、引流管顶压肺脏、引流管侧孔外露或侧孑L脱至胸壁内、有否包裹性液气胸。结果三组患者的引流量和引流带管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孔组为22.5%,双侧孔组为10.0%,三侧孔组为20.O%。A组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与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A-B<O.05,P_B-C〈O.05)。结论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用双侧孔引流管并发症少,较适合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但气胸患者锁中线第二肋间置管用单侧孔胸引管较好,可以减少顶压肺脏,侧孔外露或脱至胸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胸腔镜肺切除术与开胸肺切除术的护理异同。方法对比分析我科2003年5月~2004年5月在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小切口完成肺切除术的病例44例及同期行开胸肺除术的病例4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恢复情况。结果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开胸组,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开胸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1);胸腔镜组患者置胸管时间明显比开胸组短(P〈0.05);2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及体温变化差异元显著性(P〉0.05)结论了解两种肺切除术临床护理的异同点,对提高胸腔镜肺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留置单根胸腔闭式引流管对残腔闭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对55例行肺上叶切除后,胸腔留置传统上下2根引流管(25例)和与第7肋间留置单根多侧孔引流管(30例)通过胸部X线观察其残腔闭合情况。结果:胸腔留置单根多侧孔下引流管的残腔闭合比留置上下2根引流管迅速,残腔的迅速闭合减少了胸腔引流总量,缩短了带管时间,减轻了患者疼痛,减少胸腔穿刺、调整胸腔引流管位置和再次置管的次数。结论: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留置单根多侧孔下引流管能有效促进残腔闭合,与传统肺上叶切除后留置上下2根胸腔闭式引流管相比,留置单根多侧孔引流管减少手术创伤,方便患者带管活动,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新发肺癌患者数以及肺癌病死 人数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随着腔镜设备的更新,肺癌切除已从原来普通开胸手术到传统多孔胸腔镜再到单 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全肺切除。所有手术结束后放置胸腔引流管是胸外科手术后的一项标准程序,术后引流 管可以起到引流出胸腔内液、气的作用,还可通过引流的情况观察胸腔内的情况。随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 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拔管时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28 F 管更换到16 F 管,由双胸腔引流管变为单胸 腔引流管,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早期出院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实验发现,单孔肺叶切除术后隧道式胸腔 引流管相对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更利于康复,但是单孔肺叶切除术后隧道式胸腔引流管是否适用于所有的 患者尚需进一步探讨。随着腔镜设备的更新,术后护理的进步,缩短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军  谢荣景  蒋浩  张银文 《医学综述》2013,19(9):1728-1729
目的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单根胸管持续负压吸引引流对残腔闭合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肺上叶切除的13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6例,采取单根胸管引流新型胸瓶持续负压吸引;对照组72例,采取上下双胸管引流普通胸瓶不接负压吸引,观察胸腔残腔闭合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术后平均残腔气液平面存留数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胸腔平均引流总量分别为560mL和100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P<0.01)。结论采用单根胸管引流新型胸瓶持续负压吸引的术后残腔闭合时间和引流量均优于上下双胸管引流普通胸瓶不接负压吸引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细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后留置1根8Fr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术后留置1根26Fr胸腔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扩张度、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肺扩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2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切口感染,切口愈合良好;观察组1例术后第1天发生心房颤动,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留置微细胸腔引流管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加速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杨霞  冯梅  朱晶  高红 《重庆医学》2018,(22):2986-2988
目的 研究一次性尿管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121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62)与对照组(n=59).观察组术后安置一次性16F尿管作为胸腔引流管,对照组安置28F常规引流管.观察两组患者伤口疼痛程度、舒适度、肺部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拔引流管时间、拔管前后非甾体类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级别明显降低(P=0.024),术后舒适度增高(P=0.018).拔管后非甾体类止痛药物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引流管堵塞,其中肺部感染、胸腔积气、肺不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引流口拔管渗液人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42).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8),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6).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应用一次性尿管作为胸引管,不但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舒适度,还能减少引流口渗血渗液,缩短术后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流管的位置对残腔闭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流管的位置对残腔闭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 6 8例肺上叶切除后 ,胸腔上引流管分别放置于第 1肋间 (32例 )和第 2肋间 (36例 )进行连续每天 1次胸部X线透视 ,观察其残腔闭合情况。结果 胸腔上引流管置于第 1肋间者残腔的闭合明显比置于第 2肋间者迅速 ,残腔的迅速闭合明显减少了胸腔引流总量 ,缩短了带管时间 ,减少胸腔穿刺 ,调整胸腔引流管位置和再次置管的次数。结论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流管放置于第 1肋间明显优于放置第 2肋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122例患者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分别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n=56)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n=66)。选取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作为肺功能的评估指标,比较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肺功能的变化;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术后胸液总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肺叶切除组比较,肺段切除组的手术时间较长,而术后胸液总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FVC、FEV1,结果表明肺段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肺功能损失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及死亡。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术后近期内均安全有效,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有利于保护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丁翔  王保明 《安徽医学》2021,42(8):896-899
目的 探讨超细引流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叶手术后放置位置和放置肋间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一科收治并由同一团队实施的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45例,按术后超细引流管放置位置及肋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21例,超细引流管放置于第6~7肋间腋后线旁,脊柱侧旁开约2 cm处.对照组共24例,超细引流管置于第7~9肋间腋中线至腋后线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第3天肋膈角积液情况、术后早期患者刺激性咳嗽症状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胸腔引流量比较,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处理因素对胸腔引流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刺激性咳嗽症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胸片肋膈角积液患者比例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超细引流管引流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后,经由改进的置管位置置入超细引流管利于胸腔积液的引流,可能利于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咳嗽及肋膈角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孔电视胸腔镜与标准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将霍山县医院普胸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2例周围型NSCLC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60例)和标准开胸肺叶切除术组(6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包括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日平均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产期死亡;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率、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03. 9±40. 3)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日平均引流量为(79. 722±20. 676)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6. 223±1. 312) d,术后镇痛时间为(2. 671±0. 912) d,平均住院时间为(11. 887±3. 071) d;标准开胸组术中出血量为(254. 554±87. 158)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平均日引流量为(126. 363±33. 741)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3. 181±3. 257) d,术后镇痛时间为(9. 453±2. 176) d,平均住院时间为(20. 092±5. 514) d,两组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孔电视胸腔镜治疗周围型NSCLC能达到标准开胸手术的根治要求,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侧孔的胸引管对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选用一致型号(FR32)对3组采取不同侧孔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A组用单侧孔引流管;B组用双侧孔引流管;C组用三侧孔引流管;术后观察引流时间,引流量,引流液性状,引流管顶压肺脏,引流管阻塞,引流管侧孔外露或侧孔脱至胸壁内,是否有包裹性液气胸.结果 3组引流管带管时间和引流量比较采用wilcoxom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2,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x 2检验.①包裹性液气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PA-C<0.05),单侧孔胸引管组发生包裹性液气胸高于双侧孔和三测孔组.②引流管侧孔外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单侧孔发生侧孔外露要低于三侧孔组.③引流管堵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5),单侧孔发生率高于双侧孔组.④顶压肺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5),单侧孔发生率低于三侧孔组.结论 双侧孔引流管并发症少,适合常规术后闭式引流术;而自发性气胸锁中线第二肋间闭式引流用单侧孔较好,并发症较少;肺上叶切除上胸腔引流用三侧孔管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12例拟行LC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非引流组(n=158)术后未行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引流组(n=154)术后行常规预防性腹腔引流。观察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非引流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引流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严格掌握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指征,一般行LC治疗患者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合理可行的,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正>胸腔镜手术目前已成为肺外科手术的标准术式,中下肺叶手术术后留置单根胸腔引流管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上肺切除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数量方面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1-2])。为探讨胸腔镜上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单根和双根胸腔引流管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间实施胸腔镜上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胸腔引流在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胸外科187例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手术患者,根据术中放置引流管数目,分为试验组(双胸腔引流组)93例,对照组(单胸腔引流组)94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发生吻合口瘘后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前4日引流量、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10例vs 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5例吻合口瘘,其带管时间(26.6±1.0)d vs(20.8±2.4)d、住院天数(30.0±1.4)d vs(37.6±2.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胸腔引流管虽然不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确诊吻合口瘘的患者中,能降低患者带管时间及住院天数,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86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单向式组),44例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解剖性组)。比较分析两组肺叶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意外损伤率、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淋巴结清扫目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等。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向式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意外损伤发生率、中转开胸率和治疗费用等均优于解剖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与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相比,具有同样根治效果,且更安全、更微创、费用低。  相似文献   

20.
电视胸腔镜与腋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VATS)和腋下小切口(LAT)两种微创手术行肺叶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12月通过两种微创术式进行解剖学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VATS手术107例,LAT手术135例;病例包括原发性肺癌、肺转移瘤、炎性假瘤、肺隔离症等,均行肺叶切除术。两组在手术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LAT组的手术时间略短,VATS组术后当天胸腔引流量略少。结论两种微创手术行肺叶切除术无显著差别,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