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脾切断流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指标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血清HGF与TGF-β1指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并且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及AL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未超过5%。结论脾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无严重不良事件,具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的远期疗效。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观察其术后远期(2.3~25.2年)一般状况、并发症。测定血清Tuftsin水平、IgM水平、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用^99mTc及3DDECMRA行脾扫描了解移植脾成活及其侧枝血管的建立。结果:术后一般状况良好,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全血细胞减少均得到完全纠正,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血清Tuftsin及IgM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可作为门静脉高压症常规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峰 《河北医学》2014,(12):2070-2072
目的:探讨手术加自体脾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87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接受脾切除+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实验组接受自体脾移植+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脾脏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血清促吞噬素( Tuftsin)、免疫球蛋白IgM等血清免疫指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对比,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 P>0.05)。结论:手术加自体脾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4.
徐明洲 《中国现代医生》2014,(3):152-153,157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38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血常规、PT等生化指标和脾脏大小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患者血常规(RBC、WBC、PLT)显著上升,ALT、AST、PT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优势突出,疗效确切、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对照组仅行脾切除断流术,疗程均为8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一般状况、临床体征及各项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一般状况改善率、腹围减小率、腹水减少率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8周,观察组血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也有一定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氨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联合脾切除断流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牟财国  罗文  沈洁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2):176-177,180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白体脾组织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情况。方法55例脾破裂患者分别行单纯脾切除手术(25例,单纯组)和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30例,移植组),术后半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定期复查B超,监测移植脾组织的状况,并监测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抗体)水平。结果脾移植术后的患者均能通过B超监测到脾片大小形态,脾移植组IgG、IgM及IgA高于单纯脾切除组(P〈0.05)。结论脾切除加自体脾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优于单纯脾切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部分性脾栓塞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合并脾脏显著增大,采取经肝动脉肝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并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3个月观察血清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移植并部分性脾栓塞术后3个月,ALT、TB和PT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SE术后外周血WBC和PLT均显著上升(P<0.01).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腹水减轻的占75%(15/20),乏力好转的占85%(17/20),食欲改善的占95%(19/20).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结合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明显,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的远期疗效。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术治疗。观察其术后远期(2.3~25.2年)一般状况、并发症。测定血清Tuftsin水平、IgM水平、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变化,用99mTc及3DDECMRA行脾扫描了解移植脾成活及其侧枝血管的建立。结果:术后一般状况良好,远期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全血细胞减少均得到完全纠正,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正常;血清Tuftsin及IgM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可作为门静脉高压症常规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严莉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649-165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的临床护理及效果观察。方法对2010年4月~12月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0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移植后第2,4,8,12周,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谷丙转氨酶(ALT)逐渐降低,由术前平均126.21 nKat/L降至术后8周的41.56 nKat/L;总胆红素(TB IL)由术前平均101.47μmol/L降至术后8周的33.67μmol/L;白蛋白(ALB)逐渐升高,由术前平均24.39 g/L上升至术后8周的32.31 g/L;胆碱酯酶活力(CHE)由术前平均2375.75μKat/L上升至术后8周的6016.25μKat/L,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逐渐上升,由术前平均28.78%上升至术后8周的56.34%,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凝血机制明显改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患者生存的影响:10例晚期肝硬化患者12周内无一例死亡,生存率100%;移植后患者身体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食欲增加、体力好转、腹胀减轻,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10例患者肝脏体积明显增大,约增加0.8~1.2 mm,占体积的0.42%,肝裂缩小;在1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凝血机制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症状好转,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术后避免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感染(OPSI),并使脾及其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保留,我们采用原位保脾和全脾切除后自体脾组织移植治疗外伤性脾破裂38例。结果全部治愈,无OPSI发生,并使脾保留或逐步恢复了生理功能。认为脾保留术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脾损伤患者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血清tuftsin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PR-HPLC)法测定血清tuftsin的含量,对30例脾损伤自体脾组织转移植术后近,远期患者的血清tuftsin变化及全脾切除术后和且患者的同期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近期,血清tuftsin浓度明显下降,但术后远期可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而全脾切除术后却呈进行必下降趋势,提示: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的近期,脾功能仍处于低下状态,远期可获改善并保留了脾脏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自体脾组织移植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 40 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后行自体脾组织片移植在大网膜,随访1 ~6a。结果 37 例术后第5wk,患儿血小板和IgA、IgG、IgM恢复正常(92 .5% ) 。3 例血小板高于正常(7 .5 %) 。25 例行放射性核素99m Tc 扫描,可见浓密的移植脾片影。结论 儿童自体脾组织片移植成为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保持脾脏功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脉高压功能亢进脾自体脾片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时机体免疫功能的脾滤血功能以及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后,这些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检测脾切除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克疫球蛋白、痘痕红细胞,并用同位素^99mTc扫描的方法,了解脾片成活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门静脉高压症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组织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和水平,探讨脾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保脾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 例。术中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 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设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3 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脾脏组织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TIMP-2 的表达和水平。结果3 组脾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 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内。残脾组和巨脾组脾组织MMP-2、MMP-9、TIMP-1 和TIMP-2 蛋白阳性表达率和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残脾组和巨脾组升高;残脾组和巨脾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残脾组和巨脾组血清MMP-2、MMP-9、TIMP-1 和TIMP-2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残脾组和巨脾组升高;残脾组和巨脾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肿大患者脾大部切除术后残脾组织MMP-2、MMP-9、TIMP-1 及TIMP-2 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血清蛋白水平升高,提示残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代谢失调。  相似文献   

15.
1952~1987年收治15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单纯脾破裂患者,其中全脾切除135例;脾切除并自体脾组织移植21例,脾破裂缝合修补2例。治愈率为98.1%,死亡率为1.9%。脾移植组及缝合修补组无1例死亡。92例获得免疫功能检验随访观察半年至35年,发现成人切脾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也未见脾切除后严重感染发生。认为成人除脾破裂表浅和局限易于修复或部分切除者外,均应行脾切除术,且无需行自体脾组织移植。小儿在脾切除后应行自体脾移植。  相似文献   

16.
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不同时相点血管再生规律,探讨其对移植脾组织结构功能恢复的意义,为脾脏外科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中又设脾切除自体脾移植组5只,假手术组3只,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经大鼠左心室行主动脉插管灌注墨汁混悬液,取移植脾组织光镜观测并采用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密度,观察其再生规律。结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从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血脾组织内伸展,随时间延长移植脾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逐渐增大,至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180d血管再生接近正常。结论: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是简便有效的脾移植方式。自体移植脾组织后可实现移植脾组织内的血管再生,再生血管来源于脾组织周围大网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组;外伤性脾破裂,外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对策。方法统计分析两种不同原因脾切除患者WBC和PLT计数、Hb变化规律,比较术前凝血功能,并计算两组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脾切除可使肝硬化组术后短时期内WBC恢复正常;对两组Hb没有影响;两组术后PLT均高于正常,但外伤组更明显;两组术前凝血功能没有差异;肝硬化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外伤组更高。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PLT升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术后需要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监测,一旦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即予积极抗凝等冶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脾损伤的手术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6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8例脾损伤患者的桩床责料。结果脾修补术31例,脾部分切除术11例,脾部分切除脾修补术2例,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片移植术46例,脾切除术68例。脾切除术68例中,4例因严重多发伤术后死亡。结论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有保脾适应证的患者应行保脾手术,手术时可将多种保脾方法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是观察大白鼠大网膜内脾片自体移值后移植脾组织的再生、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体移植脾组织片可以存活再生,重建脾脏的组织结构及一定程度地恢复了脾脏摄取变性红细胞,滤过血Howell-Jolly小体和空泡红细胞以及抗御肺炎球菌侵袭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伴脾亢时行脾次全切除术前后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60%CCl4加5%乙醇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然后行脾次全切除术,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手术前后脾脏中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脾脏中MT1-MMP、MMP2、TIMP1 mRNA的表达主要在血管内皮和血窦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网状细胞中,多位于红髓、脾索和脾小梁。蓝紫色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MP9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棕黄色的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红髓和边缘带的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图像分析表明手术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脾次全切除术后保留的残脾其纤维化程度未见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