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腿痛是腰腿部疾患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并非是一个单一性疾患,它正如通常人们所讲的头痛、发烧、腰痛等症一样,都是由于许多病因造成的。其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沿患侧臀、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和脚外侧呈放射性病,或抽痛,甚则阵发生电击样痛,每当站立、咳嗽、弯腰、喷嚏、用力排便、下蹲、转身、行走时加剧,尤其以夜间痛增,不少患者有恶寒,得寒加剧,遇热减轻,故有称为腿股风或坐臀风。正如《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相似文献   

2.
杨廉德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博采众学,经验丰富。在取穴和配穴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现将我跟师两年所见拾零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一、远端取穴治头痛 远端取穴法,《灵枢·终始》篇早有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老依此取穴,疗效甚著。如一苏姓患者,自述头项强痛,形寒肢冷,伴有喷嚏乏力,脉浮苔薄白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杨老取其右足上的足太阳膀胱经穴足通骨和束骨,针用平补平泻,一次而愈。  相似文献   

3.
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占有很大比例,足太阳经筋病依据经筋特性是最易先感经筋病之一.既往对此症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多局限于下肢局部,临床观察发现部分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远端治疗中从腰部论治疗效更佳.将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以及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相互印证,发现从腰论治的可行性,为足太阳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靶向性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瘀毒阻络与冠心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 ,历经发展 ,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明确了“经主气 ,络主血”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百日久恙 ,血络必伤” ,提出了要“讲究络病功夫”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冠心病具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等的临床特点 ,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基本病理特征。《灵枢·经脉》有云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医原》说 :“夫人周身经脉 ,皆根于心”。《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冠心…  相似文献   

5.
第二题传经和不传经一、传经的意义简单地说,传经就是六经病的传变。例如太陌病不解,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如果某经病始终是某经病,不传变为其他经的病,就是不传经。传经和不传经的辨认,主要依靠脉证,例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这样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六经病各有其典型的脉证,如果本来是太阳病的脉证,到了二三天,出现了阳明病少阳病的脉证,就是传经;如果仍旧呈现太阳病的脉证,就是不传经,因此也可以说传经不传经就是临床症候类型转变不转变的意思。从症候定位的观念来说,太阳病是太阳经  相似文献   

6.
论太阳病     
余昭秀  王德 《海南医学》2003,14(7):90-91
太阳病作为《伤寒论》一书中篇幅最广 ,论述最多的一个症候群 ,其实质内涵是什么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 ,浅述管见。什么叫做太阳病 ,历代有两种片面见解。一者 ,认为太阳病是以太阳膀胱经为主的包括手、足太阳经的病变。方有执、程应旄、《医宗金鉴》均持此说。方有执从脉立论 :“表即皮肤 ,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 ,知病在太阳表也”。程应旄从症状立论 ,“太阳经之见症 ,莫确于头痛 ,恶寒”。《医宗金鉴》亦云 :“太阳主表 ,为一身之外藩。太阳 ,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 ,谓太阳经之所为病也”。二者、将太阳病说成是表证。成无已言“太阳主…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8.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内经》“是动病”“所生病”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脉》篇在叙述完每条经的循行起止后 ,均有两段关于疾病的记载 ,一段前冠以“是动则病” ,一段冠以“是主……所生病者” ,把它们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 ,则是从《难经·二十二难》开始的。原文说 :“经言脉有是动 ,有所生病 ,一脉变为二病者 ,何也 ?然 ,经言是动也 ,气也 ,所生病者 ,血也。邪在气 ,气为是动 ,邪在血 ,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 ,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 ,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 ,后所生也。”就是说 ,“是动病”为气病 ,“所生病”为血病。后世遂把“是动病”、“所生…  相似文献   

10.
30.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原注”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134)  相似文献   

11.
切诊一得     
<正> 从唯物辩证自然观来看:天地与人体相应,宇宙是宏观,人体脉搏是微观。古人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了对待客观现象细心观察,就能够由小及大。时代有脉搏,地理有江河道路,人体有脉络。《周礼》有:“参(切)之以九藏之动”的记载。公元前五世纪扁鹊运用切脉等为虢太子治“尸厥证”。《黄帝内经素问》有三部九候论,提出二十余种脉象。《难经》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之法……。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开创了脉证并治,二者合参。每节提纲挈领都是“病脉证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主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腿痛疾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为一侧腰腿痛,偶有两侧俱痛者。发病之初,大多有腰部扭伤史,往往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腰者,一身之要,俯仰转侧无不由之,”不论跌仆、负重、扭闪、操劳,常可伤及腰部筋膜肌肉而发为腰痛。足太阳膀胱经挟背抵腰,腰部损伤常累及足太阳经脉而致气血失调;腰部损伤,可内及于肾而致肾虚;或肝肾素虚,易因外伤而致腰痛,日久且易兼感  相似文献   

13.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4.
1夹脊穴的来源与定位〈br〉 夹脊穴(Ex-B2)又称华佗夹脊穴、华佗穴、脊旁、佗脊,是脊柱棘突下两旁的一组腧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组经外奇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足太阳经脉循行时“夹脊”,灸太阳经可以治疗“夹脊痛”。《素问&#183;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素问&#183;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之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夹脊穴也见于《后汉书》[1]所载的《华佗别传》:“有人病脚躄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即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955年承淡安先生[2]在《中国针灸学》中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相似文献   

15.
1 对带脉病的理解《内经》中虽然已经明确提到督脉、任脉、冲脉、跷脉的循行与治疗 ,维脉、带脉的穴位与治疗 ,却无奇经八脉之名。奇经八脉之名与此八脉的循行、证治 ,首见于《难经》一书。从此 ,奇经八脉对后世的针灸治疗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带脉更在治疗情志所引起的疾病上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关于带脉的循行与所属的穴位 ,《内经》只有 2处的记载 :一为《灵枢·经别》云 :“足少阴之正 ,至中 ,比走太阳而合 ,上至肾 ,当十四椎 ,出属带脉。”一为《灵枢·癫狂》云 :“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 ,诸分肉本输。”由此可知 ,带脉的循行有…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虚劳"范畴,病位在五脏六腑,病机为五脏气化失常,阳气不振是关键。该病与中医体质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显示该病的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足太阳膀胱经为十二经脉的核心,与五脏六腑相通,具有通行阳气的作用的。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之气的出入所在。根据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位病机、足太阳膀胱经及背俞穴的功能,结合艾灸的温补作用,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在两侧膀胱经用隔药铺姜艾灸的方法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因该治疗方法能同时激发五脏六腑之气,调整五脏六腑之功能故称为脏腑灸,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明显,并且舒适度及治疗间隔上易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太阳病,根据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记载,太阳病的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太,是开始的意思,根据太阳病证亦就意味着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太阳主人体之表而统营卫,具有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有“太阳为六经之樊篱”之说。太阳经脉行于背,背者胸中之府,胸中为肺之外郭,肺主皮毛,一旦外邪侵袭入人体,太阳则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8.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病症不同论”一篇,先摘录如下:“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病,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太阳病(证)。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若太阳病而兼泄泻、不寐,心烦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恶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疟,此乃疟之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秘,则又为疟之兼症矣。……”徐氏指出病与症有所不同,一病有本症、兼症之异,这和现代临床完全相符。可在病与证、症与证之间的关系未及明言,兹补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注释] [1]太阳之为病:太阳:“太阳病”之省略。之: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一完整句子变成一语意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经常用的一种句法。”(王力语)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20.
鼻窦炎多属中医“鼻渊”、“脑漏”、“眉棱骨痛”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以阳明、少阳移热于鼻窦为主。用小柴胡会白虎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鼻窦炎与中医经络的关系: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鼻窦炎与中医阳明、少阳经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灵抠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界,交额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循颊车,土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又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告,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紫后”。其阳明、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