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刘永宏  冯丹 《西部医学》2018,30(6):785-788+753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隐源性脑梗死(crypto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就PFO的定义、作用机制、检查方法、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PFO与CCI的相关性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2.
王震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64-664,667
近年来国内外对卒中与心脏的卯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PFO)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心脏疾病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来源,在对隐源性卒中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卒中,尤其是较年轻的无法解释的缺血性卒中有着明显的关系,从而提出了PFO是一个新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本文就PFO与脑栓塞的关系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人群中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i  Tullio  M.  R.  Sacco  R.  L.  Sciacca  R.  R.  韩瑞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7,3(7):61-62
目的:拟评价北曼哈顿多民族的前瞻性队列中卵圆孔未闭(PFO)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背景:PFO被认为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证据主要来自病例对照研究。在普通人群中,实际的PFO相关性卒中风险仍不明确。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北曼哈顿研究(NOMAS)中1100例年龄〉39岁(平均68.7±10.0岁)的无卒中受试者,利用造影剂注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基线时的PFO。同时记录房间隔动脉瘤(ASA)。受试者接受每年随访。在校正已知的卒中危险因素后,评价PFO/ASA相关的卒中风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FO)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筛选出隐源性脑卒中患者101例,根据右心声学造影结果 分为PFO(-)卒中组50例与PFO(+)卒中组51例,对比组间临床资料及神经影像学特征。结果 PFO(+)卒中组反常栓塞风险评分高于PFO(-)卒中组(t=2.203,P=0.030)。与PFO(-)组相比较,PFO(+)卒中患者脑梗塞病灶数量更多(χ2=6.163,P=0.013),且病灶多为<15mm(χ2=4.738,P=0.030);两组间梗塞灶分布、累及血管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PFO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为多发细小梗塞灶,能够作为隐源性脑卒中病因诊断的影像学证据,有助于临床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因其他原因无脑卒中病史的1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根据年龄分为55岁和≥55岁两组。采用相关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55岁患者的PFO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PFO是年轻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PFO并早期干预,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伴焦虑障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超声科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的神经内科首次住院患者274例,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4组:第一组为焦虑障碍并PFO的患者(56例);第二组为无焦虑障碍有PFO的患者(36例);第三组为焦虑障碍无PFO的患者(48例);第四组为无焦虑障碍无PFO的患者(104例),分别记录四组患者初发型脑梗死例数及其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将4组脑梗死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除第二组与第三组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第一组脑梗死发生率最高,第二组与第三组次之,第四组最低。结论 焦虑障碍合并PFO可能会使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率增多,其机制可能与长期焦虑障碍使PFO患者的右向左分流增加,致脑梗死发病机率增多有关,但其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FPO)的诊断状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首诊为卒中而住院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常规排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血脂异常、心源性栓子、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炎、高凝状态等卒中原因,无阳性发现者为"隐源性卒中",则进一步行经胸心脏彩色超声(TTE)、经食管超声(TEE)和心肺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排除有PFO。结果以脑卒中首诊的患者中,有18例无法确认卒中原因,进一步检查发现PFO 11例:其中TTE检查发现1例,TEE+声学造影检查证实9例,CTA检查证实1例。所有PFO经封堵或手术处理:1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1例因PFO上骑跨血栓直接行体外循环胸腔镜下血栓取出+PFO缝闭术;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卒中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出院,常规抗凝3个月,随访6个月PFO无复发。结论对于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卒中应排除有无PFO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一个未经选择的人群样本中前瞻性确定卵圆孔未闭(PFO)、房间隔动脉瘤(ASA)和卒中之间的关系。背景:PFO和卒中之间关系存在争议,反映了既往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缺陷,即采用无效的对照组、非盲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未经校正年龄或合并疾病的数据。方法:采用同一个超声心动图仪,按照标准的定义在585例随机人群样本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PFO,这些样本为明尼苏达州Olmsted县年龄≥45岁、参与SPARC(卒中预防:社区危险性评价)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 PFO)与隐源性卒中之间的临床关系,为 PFO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排标准的15例隐源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化验、颈部血管超声、主动脉弓超声、下肢静脉彩超、24小时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常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TCD发泡试验( c-TCD),整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6-76岁,平均(49.73±15.19)岁;所有患者均做头CT或MRI检查证实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其中累及单侧颈内动脉系统6例,双侧颈内动脉系统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同时累及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入院后完善TCD发泡试验证实阳性患者13例,阴性者2例,TEE检查证实15例患者均合并有PFO;15例患者中仅有4例提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尚不能明确其与卒中发生的先后关系,其他患者未检测出可疑栓子来源;所有患者均根据实际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治疗后,均未做介入治疗。结论 PFO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但常规检查很难发现引起反常栓塞的栓子来源;TCD发泡试验可初步筛查PFO,而TEE是诊断PFO的金标准,将两者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PFO的检出率;PFO的治疗除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外,尚需结合心外科会诊意见指导是否进一步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是患者病情加重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田凤  唐娟  余鹃 《吉林医学》2022,(2):352-35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c-TCD)对隐源性卒中(CS)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2月确诊的隐源性卒中患者110例,均行c-TCD及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分析二者对PFO的检出情况.结果:患者平静呼吸时,c-TCD及TEE对PFO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缺血性卒中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详细阐述了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机制,该文将根据新近研究结果,对缺血性卒中发生过程中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级联效应进行综述,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隐源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病理生理学上,"反常栓塞"被认为是PFO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但确切的病因机制可能需要其他多重因素参与促使形成反常栓塞。这些相关因素包括PFO的大小,以及其他的解剖学特征,如房间隔瘤、显著的Eustachian瓣膜、希阿里网和高凝状态等。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和经颅多普勒造影常用于PFO的初步诊断,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造影是诊断PFO的金标准。目前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但抗凝治疗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基于3个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目前并不推荐PFO封堵术进行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隐源性脑卒中(CS)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66例合并PFO的C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药物组(43例)和手术组(23例)。药物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手术组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随访患者治疗后6、12、18、24个月脑卒中复发情况。随访至24个月,根据有无脑卒中复发将药物组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记录患者的PFO孔径和RLS分级。结果手术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卒中复发率分别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4个月,药物组复发8例(18.60%),未复发35例(81.40%)。复发组PFO孔径较未复发组大,RLS分级较未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CS合并PFO的效果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PFO孔径和RLS分级与脑卒中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诊断及封堵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145例,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ncocardiography,TEE)检查。对于有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实行介入手术,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TCD筛查为Ⅳ级阳性的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中,144例经导管介入明确为PFO。在这144例确诊患者中,TEE可明确诊断的有115例(79.9%);其中对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固有型的106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87例,诊断敏感性为82.1%,而对于RLS潜在型的38例患者,同时可经TEE观察到PFO的有28例,诊断敏感性为73.7%。统计学分析提示,这两组中TEE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5,P=0.268),表明存在RLS的PFO,无论其RLS发生在静息下还是Valsalva动作时,TEE的诊断敏感性没有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FO封堵治疗后c?TCD检查为大量分流是患者术后症状不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CD可用于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患者是否合并PFO的病因筛查,对于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的PFO患者,c?TCD则是较好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导管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以2015年5月至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房间隔结构异常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封堵术前,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cTCD)发泡试验证实有右向左分流(right-left shunt, RLS)以及经食管超声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或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封堵术后复查cTCD发泡试验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手术效果,完全封堵及合并症情况,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平均年龄(48±14)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 PFO患者8例,ASD患者2例。所有患者术前cTCD发泡试验均证实为大量RLS。PFO直径1.1~2.0 mm,平均(1.7±0.3)mm。ASD直径分别为4.5 mm和3.4 mm。手术成功率100%。8例PFO患者使用的封堵器型号均为18/25 mm,2例ASD封堵器的型号分别为12 mm和10 mm。封堵术后仅1例PFO患者在cTCD发泡试验中有中等量残余分流,完全封堵率90%。术后1、3、6个月随访,未见封堵器移位及表面血栓形成,未见脑缺血事件复发。结论 经导管PFO/ASD封堵术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减少右向左分流,但需注意封堵术后中远期残余右向左分流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高血压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强  谢冰 《医学综述》2000,6(2):80-81
<正>高血压是发生卒中惟一最重要的危险因子,血压与卒中危险的相关性是:通常舒张压每升高7.5mmHg(1mmHg=0.133kPa),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随之增加1倍。因此认为,治疗高血压对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有效的。但卒中后高血压的临床意义还不明确,现复习有关文献,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观点及与预后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许志文  李娟  张伟 《当代医学》2013,(35):120-121
目的调查研究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6月卒中及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224例,其中124例为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其余100例卒中患者列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气管切开、意识障碍、鼻饲治疗等因素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气管切开、鼻饲治疗、意识障碍均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多加重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心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卵圆孔未闭(PF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就诊的疑似PF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cTTE及TEE检查,以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TE、TEE诊断结果,并比较不同cTTE分流等级PFO结构数据,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经cTCD诊断,128例疑似PFO患者中,阳性75例;经cTTE诊断,阳性63例;经TEE诊断示,阳性56例;经联合诊断,阳性73例;与cTTE、TEE检查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诊断灵敏度92.00%(69/75)、准确度92.19%(118/128)较高,漏诊率8.00%(6/75)较低(P<0.05);PFO患者结构参数孔径、原发隔活动度比较:Ⅲ级>Ⅱ级>Ⅰ级(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FO结构参数孔径、原发隔活动度与右向左分流等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TE、TEE检查对于PFO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临床可通过联合应用进行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为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期曾外出旅游患者中急性卒中的发生率,分析这些患者中的危险因素、卒中类型和卵圆孔未闭(PFO)情况。设计:为期1年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地点:单中心研究。方法:纳入首次出现大脑缺血的所有患者并补充包括标准化旅游史的一般资料。结果:338例急性卒中患者中有42例(12.4%)有旅游史(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