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自2009~2014年,我院骨科对33例Evans-Jensen分型为ⅡA型、ⅡB型及Ⅲ型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33例均获随访,无术中休克或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1周后消失。全部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地时间为8d(6~12d)。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9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0.9%。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治疗的60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27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与PFN组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且可早期下床负重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 2例,分别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 1 7例)和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 5例)。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组1 7例中,均能行走;应用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组的5例中,仅1例因髋关节肌力不均、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行走功能外,其余均能行走。结论应严格掌握病例的选择标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分别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22例)和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10例)。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0.5±20.5)min,总出血量(648.4±56.5)ml,平均输血量(622.5±20.5)ml,术前Harris评分39.7±11.5,术后Harris评分90.5±6.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6.746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2.2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老年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151例老年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 结果 151例手术均顺利,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手术时间100~200 min,平均(123±65)min;术中出血120~500mL,平均(314±125) mL;术后下床时间3~13d,平均(6±3.2)d;住院时间9~21 d,平均(13±2.7)d均无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死于其它疾病4例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型骨折患者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疗效满意,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标准的42例>75岁的不稳定型转子问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75~98岁,平均81.5岁,Evans分型ⅢA型15例,ⅢB型18例,Ⅳ型9例,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  相似文献   

7.
鄢安良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09-1411,142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6月~2010年1月我院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中,应用骨水泥人工双极股骨头20例,应用非骨水泥生物型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12例。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32例患者成功渡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85.5±20.5)min,手术出血量(640.4±56.5)ml,手术输血量(602.5±20.5)ml,术前Harris评分(39.5±11.5)分,术后Harris评分(91.5±6.5)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64,P<0.01)。术后随访6~24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并发症中,脱位1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针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的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40例,按照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且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fna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两周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快速康复理念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李国庆  多力昆·来海提  马骏 《浙江医学》2018,40(16):1870-1872,1875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5(17.9±3.1)个月。1例患者因臀中肌无力而发生脱位,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痊愈;1例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经加长柄翻修术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钢丝断裂,经严密观察及康复锻炼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经溶栓、抗凝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畸形、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89.04±5.59)分,高于术前的(27.01±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优44例,良27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87.7%。结论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合理选择人工关节假体、骨折固定装置及固定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王晓斌 《当代医学》2016,(18):86-87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Harris评分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59.71±5.69)min、术中出血量(225.49±20.33)mL、术后下床时间(5.69±1.02)d及并发症发生率(8.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s,DHS )联合骨水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治疗高龄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40例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并根据髋关节功能情况,对动力髋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 Harris 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动力髋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力髋内固定组并发2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0.0%。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并发1例髋内翻,优良率为95.0%。动力髋内固定组 Harris 评分(91.8&#177;6.1)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92.5&#177;5.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力髋内固定手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治疗各具优势,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和尧虎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333-3334
目的:探讨加长柄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加长柄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临床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 min~135 min,1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2个月。术后发生老年应激性精神障碍2例,低钠低钾血症2例,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双下肢不等长1例,跛行步态,行走疼痛,2个月后缓解,无假体脱位、下沉、松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 d~10 d 下地扶助行器部分负重行走。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加长柄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损伤较小,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85例,其中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9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同定术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置换组在术后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一年死亡率、生存质量评分及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DHS内固定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8月,采用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56例。根据Evans分型,Ⅱ型13例,Ⅲ型25例,Ⅳ型16例,Ⅴ型2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股骨颈小梁指数法):Ⅱ级4例,Ⅲ级36例,Ⅳ级16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56例术后随访12~39个月,平均18.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DHS组33例,优良率84.8%(优11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优良率95.7%(优13例,良9例,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髋关节优良率方面均显著优于DHS内固定组。结论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均须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焦杰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68-1270,1274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1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分别作DHS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这2种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显著,与DHS内固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与DHS内固定相比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能早日下地负重锻炼,尽可能地使患髋关节功能恢复至受伤前的水平,大幅度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120min,出血量为200~600mL。术后1~2周所有患者均能下床活动和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26例均无褥疮感染,无再次骨折者,无心、肺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年后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5~83岁,平均72岁,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1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27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短于锁定钢板组(P<0.05);但出血量多于锁定钢板组(P<0.05),锁定钢板组卧床时间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两组Harris评分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锁定钢板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均能有效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但应严格手术适应证,一般情况良好、骨质条件较好可选择锁定钢板治疗,而合并较重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内科疾病,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则应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留髋关节动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保留髋关节动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股骨头采用骨水泥型普通双极人工股骨头,采用保留髋动力:大粗隆及小粗隆骨折钢丝固定;股骨距缺损采用骨水泥填充;基底部完整者,股骨颈截骨变粗隆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保留股骨距,插入人工股骨柄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晚期关节松动、脱位及感染病例,优良率达88%,患者均术后1~2周下床功能锻炼。[结论]采用保留髋关节动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稳定髋关节,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平均手术年龄为86.5岁的1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置换双极人工股骨头,并且重塑股骨矩,股骨矩破坏缺损处灵活运用骨水泥弥补。结果16例患者有12例完全或接近恢复到术前行走水平,随访中没有发现感染及机械性松动,没有术后脱位发生,髋关节屈曲80°-110°。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作为内固定治疗的补充,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选择FHR或DHS内固定,其中采用FHR治疗21例,DHS治疗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随访6~20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方面与DH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满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