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芳銮 《中外医疗》2013,(27):96-9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症状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50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分析再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结果统计,在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当中,有12例患者出现再出血症状,概率为24.0%。在发病年龄、入院时间、动脉瘤、高血压以及饮酒等诱发原因方面观察组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尤其是饮酒、高血压、动脉瘤原因引起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诊疗中,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再出血病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WG  Yang XF  Cao F  Zheng XJ  Shen H  Fu WM  Lü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0-104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季楠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1-15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 本组9l例患者均由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有CT证实的SAH存在,应用出血后3周的CT评价SAH后慢性脑积水。先将可能危险因素与脑积水发生之间进行显著性检验,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加以明确,得到回归方程。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①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H-H分级);②出血破入脑室;③既往高血压病史;④多次出血。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对74例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蔡红星  倪白云  张婧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20-1120,1143
目的探讨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普内科及神经内科7年收治的127例SAH患者和28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发生率18.06%,高峰在发病后2周内,再出血多发生在冬季;再出血组平均年龄比SAH组低9.01岁,男性多于女性,为2.1∶1;再出血组病死率高达71.43%,比SAH组21.26%明显增高(P〈0.01);高血压病、激动、长期的烟酒史和感染等均是再出血间接危险因素。结论 SAH急性期和恢复期,需对再出血可控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1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117例)和出血组(29例)。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考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年龄、干预时间、动脉瘤大小、Fisher分级、血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干预时间、动脉瘤大小、Fisher分级、血压分级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早治疗并积极控制血压是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罗婷  陶红梅 《海南医学》2011,22(6):153-15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术前护理。方法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观察,避免一切易诱发SAH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好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1例患者顺利度过待手术期,1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术前护理是成功度过术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的患者,41例病人再出血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预防措施。方法:本文对41例SAH患者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病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结果:诱发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用力排便为31.7%;过早下床活动为24.4%;情绪激动为17.1%;并发症为21.9%;其他为4.9%。结论:SAH患者通过控制情绪激动,防止便秘,避免早期下床活动,防治感染,可有效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9.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的常见急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造成自发性SAH的首位病因,而动脉瘤再出血是动脉瘤性SAH(aSAH)最常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然而关于aSAH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目前仍未达成共识。目的 对a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aSAH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出血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46例和非再出血组154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指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及影像学指标,对发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收缩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与aSAH患者再出血无关(P>0.05),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责任动脉瘤直径及后循环动脉瘤是aSAH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应关注并积极预防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关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SAH。SAH大多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发病凶险,致死及致残率极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脑血管病。近年来除了诊断、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外,关于SAH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开展的较多,特别是对发病率、危险因素、预后等相关研究开展的较多。流行病学研究在某些方面有大致相同的结果,如关于SAH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饮酒、口服避孕药等,而对于SAH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96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有无晒积水分为脑积水组(11例)和非脑积水组(8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筹异。结果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出血破入恼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动脉瘤性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形成有较明确的影响因素,熟悉这些因素,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 SAH后发生脑积水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SAH后未发生脑积水的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成功率100%。a SAH后发生脑积水与年龄、SAH发生次数、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存在相关性。结论对于高龄(≥60岁)、SAH发生次数超过1次、Hunt-Hess分级Ⅱ级以上、发生脑血管痉挛等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高度警惕脑积水的发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预防疾病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3.
汪春雷  朱洁 《医学综述》2013,(16):3002-300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患者与非脑积水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所在位置等9个相关指标上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 676例中发生(慢性)脑积水129例,发生率为19.1%。发生脑积水患者及未发生脑积水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率、动脉瘤位置、Fisher及Hunt-Hess级别6个指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慢性脑积水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破入脑室、有高血压病史及Fisher和Hunt-Hess级别高是导致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约19.1%的患者发生慢性脑积水,这些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出血破入脑室等特殊情况,临床医师可根据高危因素提早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自发性)两大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卒中的10%~15%。而再出血是影响SAH预后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达60%~100%。过早活动、便秘、尿潴留、用力咳嗽、情绪激动等是再出血的主要诱因。针对诱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1996年5月~2006年10月共收治167例SAH患者,对其中由于诱发因素所致再出血31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分级动脉瘤性SAH 患者术后1 年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早期手术治疗 的168 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Ⅳ 级78 例,Ⅴ级90 例。若患者术后1 年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为1 ~ 3 分,即视为预后不良。统计 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数目、有无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铸型、脑疝及 WFNS 分级等术前资料;手术方式、手术距离出血的时间、术后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切口感染 及肺炎等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果 168 例患者术后1 年的随访结果为预后不良95 例(56.5%),包括死亡66 例(39.3%)。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术后1 年预 后不良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有脑实质出血、脑室 出血铸型、脑疝及WFNS 分级为Ⅴ级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CVS、再出血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责任动脉瘤的位置为前循环、脑室出血铸型及术后CVS 是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50% 的高分级动脉瘤性SAH 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高血压史、责任动脉 瘤的位置为前循环、脑室出血铸型、术后CVS 是患者术后1 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7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将发生脑积水的42例纳入A组,未发生脑积水的145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性SAH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术后有无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时动脉瘤性SAH的临床状态(Hunt-Hess分级)、出血次数、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SAH出血状态(Fisher分级)、早期腰池引流情况与脑积水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等级Hunt-Hess分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级是动脉瘤性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早期腰池引流为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等级Hunt-Hess分级(≥Ⅲ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  相似文献   

17.
蛛网摸下腔出血(SAH)占整个卒中的5%。发病年龄较早,其中85%由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病死率为50%,再出血是患者的最大风险.其次是迟发性缺血,后者常引起局灶性脑梗死,或部分神经功能缺失。2007年完成的一项对2471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大宗病例调查发现,26%的患者发病6周后出现了脑梗死。急性期脑灌注的变化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血管痉挛被认为是脑灌注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原因,减少或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方法 在 2001年至 2009年收治的 146例SAH 病例中,对31例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高血压、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情绪波动、患者过早下床活动等是SAH 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重视血压的控制,保持环境安静,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及严格绝对卧床休息 4-6 周,预防感冒是预防 SAH 再出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急性脑积水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止良 《西部医学》2010,22(3):464-46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伴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0例SAH伴急性脑积水患者治愈35例,占58.3%;死亡25例,病死率为41.6%,其中血糖升高者病亡率为62.5%,发病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为60.0%。结论SAH伴急性脑积水的症状体征难以与SAH鉴别,动态CT或MRI检查可确诊,有意识障碍、反应性血糖升高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脑室积血、脑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SAH伴急性脑积水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动态观察、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朱勇  孟祥伟  余跃  曹飞 《河北医学》2014,(1):139-141
目的:探讨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入院时GCS 评分、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布及脑室内出血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与脑积水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组80例患者,20例(25.00%)发生脑积水。对各临床因素与脑积水的发生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脑积水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布及脑室内出血明显相关,与去骨瓣减压术无明显相关。多因素Logistic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布及脑室内出血是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入院GCS评分与其发生无明显相关。结论:脑积水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脑积水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布及脑室内出血有明显关系,临床上可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措施,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