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15例单纯型增生(SH)、19例复合型增生(CH)和8例非典型增生(AH)]及4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42.9%和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P=0.003),增生期子宫内膜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PTEN在SH、CH和A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26.3%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SH高于CH和AH.P-AKT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7.1%和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P<0.001).子宫内膜腺癌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殖症;SH、CH和AH组织中P-AK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68.4%和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27),SH和CH低于AH.PTE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1),与临床分期无关(χ2=0.06,P=0.89).P-AKT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χ2=0.20,P=0.82)和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94,P=0.3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与P-AKT表达关系密切(rp=-0.368,χ2=6.69,P=0.012).结论:PTEN基因可能通过影响AKT通路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 without atypia,EH)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时机及预后分析。方法 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3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不同治疗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94例纳入患者依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258例和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组136例。两组无妊娠史分别是10.85%(28/258)和19.12%(2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治疗方式选择口服孕激素药物治疗分别占73.25%(189/258)和57.35%(78/136),子宫切除术占12.1%(31/258)和25%(35/136),两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孕激素口服治疗3~6个月后子宫内膜随诊显示对孕激素反应良好者两组分别为85.7%(162/189),59.0%(46/78),内膜单纯增生组明显优于复杂增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激素治疗方案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增生组以孕激素周期性应用为主。单纯增生组3种孕激素治疗方案对孕激素的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1,P=0.161),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连续应用孕激素的反应率明显高于天然黄体酮连续应用者(χ2=6.390,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组是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OR=0.233)。初始治疗为子宫切除术者子宫内膜标本组织学诊断分布显著不同,复杂增生组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增生组(χ2=35.620,P<0.001)。单纯增生组2例诊断升级,1例复杂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组2例子宫内膜癌(5.71%),8例不典型增生(22.8%)。两组病理升级发生率分别6.45%(2/31)和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对孕激素的反应性总体良好,单纯增生患者对孕激素后半期周期序贯疗法反应良好,可作为临床初始治疗的首选。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反应性良好。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单纯性增生。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复杂增生患者约30%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刮宫病理存在明显的过低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诊刮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该院子宫内膜诊刮18 398例患者病理结果,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诊刮子宫内膜患者发病率位于前三的疾病分别为与妊娠相关疾病35.1%(6 464/18 398),子宫内膜增生31.2%(5 742/18 398)和子宫内膜息肉15.8%(2 898/18 398)。子宫内膜增生又分为子宫内膜增生紊乱、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和非典型性增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1%(2 703/5 742)、44.5%(2 555/5 742)、6.1%(353/5 742)和2.3%(131/5 742)。与妊娠相关子宫内膜诊刮患者中,各种原因流产导致刮宫占61.4%(3 968/6 464)。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结果显示正常内膜42.8%(317/740),子宫内膜增生42.7%(316/740),炎症7.7%(57/740),子宫内膜息肉6.5%(48/740),子宫内膜癌0.3%(2/740)。结论子宫内膜诊刮患者最常发生的疾病是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息肉,且不同疾病发生年龄段不同,与妊娠相关疾病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各种流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诊刮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52例,其中32例(62%)为单纯性不典型增生(增生组),20例(38%)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癌变(癌变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绝经及阴道流血情况、B超检查]。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了分段诊刮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年龄:患者平均年龄为(50±11)岁,其中癌变组为(51±11)岁,增生组为(50±10)岁,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孕产次,两组患者孕产次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MI:癌变组明显高于增生组[分别为(27.9±5.4)和(25.2±2.91),P<0.05]。(4)绝经及阴道流血情况:绝经后患者癌变组为50%(10/20),增生组28%(9/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癌变组为(9/10)增生组(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超检查:癌变组阳性(指宫腔有回声团),明显高于增生组[分别为80%(16/20)和50%(16/32),P<0.05]。(6)分段诊刮的诊断价值。结论:对围绝经期异常阴道流血患者,应积极进行分段诊刮,分段诊刮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若其BMI较高或B超提示宫腔有回声团,应警惕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complex atypical hyperplasia, C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C患者及CAH患者共191例, 对患者的肿瘤缓解、复发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疗效及相关因素: 总体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率为86.1%(161/187例), CAH组的CR率显著高于EC组(92.7% vs. 79.1%, P=0.007),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AH组的CR率更高(OR=2.786, P=0.035);(2)复发率: 总体复发率为19.3%(31/161例), EC组显著高于CAH组(26.4% vs. 13.5%, P=0.039), 中位复发时间为22.5(9.0, 50.0)个月; (3)复发相关因素: 病理类型为EC(χ2=4.880, P=0.027)、未使用二甲双胍(χ2=7.075, P=0.008)、治疗达CR的时间>7个月(χ2=6.204, P=0.013)及未妊娠(χ2=6.765, P=0.009)患者的累积复发率显著更高; (4)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 达到CR的患者中共有108例有生育意愿, 妊娠率为41.7%(45/108例), 生育率为34.3%(37/108), EC组的生育率显著低于CAH组(28.6% vs. 42.4%, P=0.045), 中位妊娠时间为10.50(5.75, 33.25)个月。既往有妊娠史(OR=9.468, P < 0.001)和接受辅助生殖治疗(OR=7.809, P < 0.001)患者的妊娠率更高。结论: EC及CAH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肯定, 可以获得较高的疾病缓解率和一定的妊娠分娩率, 但仍存在复发率高及生育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atypicalhyperplasia,EAH)的患者并存隐匿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入院诊断为E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绝经前患者(44例)及绝经患者(17例)分别讨论。根据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EAH组及子宫内膜癌组,分别观察绝经前患者及绝经后患者中对合并隐匿性子宫内膜癌有预测价值的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用于评估入院诊断为EAH的患者实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结果在绝经前患者中,诊刮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前EAH分级被选人方程,所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其判别正确率为86.4%。在绝经患者中,绝经年限、术前EAH分度被选入方程,所建方程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判别正确性为82.4%。结论①对于绝经前EAH患者,诊刮前子宫内膜厚度、EAH分度有助于临床工作中术前判断其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②对于绝经患者,绝经年限、EAH分度对术前判断其实际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有应用价值,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吴逸  黄蕴思 《现代医学》2003,31(5):312-313
目的 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宫腔镜与诊断性刮宫(诊刮)联合的方法为93例绝经后出血的妇女进行检查,并根据镜下所见和诊刮的病检报告分别作出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 宫腔镜检查发现萎缩性子宫内膜31例、内膜息肉14例、粘膜下肌瘤8例、内膜增生(或过长)22例、宫内节育器10例、内膜癌8例。诊刮无组织物刮出者38例、内膜息肉8例、粘膜下肌瘤2例、内膜增生(或过长)24例、慢性炎症15例、内膜癌5例、子宫肉瘤1例。其中宫腔镜遗漏1例内膜癌被诊刮确诊。结论 宫腔镜和诊刮是互补的两种诊断方法,宫腔镜诊断内膜息肉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精确度高于诊刮;但这两种方法联合起来检查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癌,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月经后半周期口服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子宫内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孕激素组(n=56)与诊刮术组(n=42),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口服孕激素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诊刮术组的90.5%,同时,前者的经期规律化显著并变短,月经量也显著递减,子宫内膜的厚度也比实验之前变稀薄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后半周期口服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患者口服少剂量的安宫黄体酮等孕激素,可以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同时也能够起到抑制子宫内膜病症复发的效果,其疗效远胜于诊刮术。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6例正常子宫内膜、14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MDM2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DM2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p53基因在正常、增生性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增高,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MDM2基因在增生性内膜中较癌变内膜表达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具很好的相关性(P<0.01)。认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相关。MDM2可能与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组织中可能存在p53对MDM2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视纤维宫腔镜(简称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检查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异常子宫出血(AUB)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0例AUB患者进行宫腔镜和诊刮检查,分析并比较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类型患者的年龄及不同年龄时期子宫内膜病变的类型变化,并对2种检查方法单纯和联合检查的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9例手术治疗AUB患者中75例有子宫病变,宫腔镜检查确诊70例(93.33%),诊刮检查确诊21例(28.00%).(2)39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增生过长、腺囊型增生、腺瘤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3)在不同年龄时期子宫内膜病变中,绝经期出血的第1位原因是萎缩性子宫内膜,其次为子宫内膜炎;育龄期AUB的第1位原因是子宫内膜息肉,其次为正常子宫内膜;更年期患者以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多见.(4)宫腔镜检查的灵敏度(93.33%)、准确度(92.13%)明显高于诊刮检查(灵敏度28.00%、准确度30.20%).结论:单纯宫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AUB有宫内病变者,单纯诊刮检查可提供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但易遗漏宫内器质性占位病变.宫腔镜下定位诊刮检查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性,为诊断AUB病因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EH)与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的500例刮宫标本,观察标本中EH病变,并找出其中的EIN,总结EH与EIN的关系。结果:EIN在不同类型的EH中发病率不同,且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复杂增生中发病率最高(P<0.05)。结论:EIN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复杂增生的发病率较高,因而明确EIN的临床病理特征对EIN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原位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4 1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 2 0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进行PCNA和P16基因的原位标记。结果 PCNA阳性表达强度随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分级而增强 ,其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者与轻度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为最高 ,两组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分别与内膜癌比较差异均显著 (P <0 .0 1,P <0 .0 5 )。阳性表达部位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均为胞浆 ,部分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为胞核或核浆。结论 细胞的过度增殖和P16基因的表达异常 ,可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变的诊断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 ,P16,P53 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与内膜癌变 (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 ,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3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 (ESH)组织进行PCNA和bcl 2 ,P16,P53 基因蛋白定位、表达程度、对比差异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EC组和EAH组PCNA ,bcl 2均有阳性表达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其表达强度由中到强阳性 ,但这两种在EC和EAH组中表达与其在ESH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16基因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 ,ESH组阳性率 93.33% ,EAH和EC组分别为 74 .2 8% ,6 3.6 4% ,ESH组明显高于EAH组 (P <0 .0 5 )与EC组 (P <0 .0 1) ,而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其定位ESH组基因表达均在细胞浆 ,而EAH和EC组基因表达见于细胞核或核浆共同表达。P53 基因在ESH组无阳性表达 ,EAH组阳性率 2 2 .86 % ,EC组阳性率 5 4.5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 ,bcl 2 ,P53 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 ,而P16趋于递减 ,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国际妇科病理协会1987年制订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新分类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989年9月~1995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424例中的复合性增生28例和非典型增生57例进行了分析。结果:57例非典型增生病变中,轻度17例、中度18例、重度22例。总刮宫率为63.5%(54/85)。≤40岁组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8例,子宫切除15例;复合性增生8例,子宫切除3例;>40岁组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9例,子宫切除30例;复合性增生20例,子宫切除12例。由此表明子宫内膜增生新分类法可避免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患者病理上的过分诊断及临床上的过分治疗;术前诊断性刮宫仍是诊断宫内膜病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Zhu L  Xin G  DU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84-3086
目的 探讨对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术中先行子宫挖芯术,切除子宫肌层及内膜层做快速病理防止子宫内膜癌漏诊的意义.方法 选取因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对象分为子宫挖芯术组(39例术中先行子宫挖芯术,再根据快速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手术范围),官腔镜下活检组30例和对照组(依据术前诊刮病理结果而决定手术范围的病例57例).比较3组漏诊率的差异,分析3组手术治疗情况,探讨子宫挖芯术对防止子宫内膜癌漏诊的意义.结果 子宫挖芯术组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发现5例子宫内膜癌,术后病理证实术中快速病理仪1例漏诊,漏诊率2.6%;宫腔镜组子宫内膜癌漏诊率为3.3%;对照组漏诊率为14.0%;前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 χ2=4.73,P<0.05).结论 子宫挖芯术做快速病理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均可有效减少子宫内膜癌的漏诊,对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63和p53基因在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5例EC、2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及1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benign proliferative endometrium,BPE)中P53和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63蛋白在EC组中的阳性率为78.5%(51/65),与EH组(4/25,16%),BPE组(1/15,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63的表达与EC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均无关(P>0.05)。P53蛋白在EC组中的阳性率为36.9%(24/65),明显高于EH(2/25,8%)组和BPE组(0/15)(P<0.01);P53的表达与EC的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P53和P6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46,P=0.048)。结论:突变型p53和p63可能共同参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p63在EC的发生中可能起癌基因作用,其阳性表达可能是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服用妇康片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30例,分段诊刮术后第5天及下两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妇康片,5mg/d,连服22d,共3个月经周期,于第3个月经周期的第25~28天取子宫内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治疗前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口服妇康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治疗前ER、PR与PCNA的表达分别为3.33±1.92、4.13±1.55和4.40±1.54,经口服妇康片治疗3个周期后ER、PR和PCNA的表达分别为1.97±1.87、1.80±1.75和1.83±1.00。与治疗前ER、PR和PC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康片可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降低ER、PR和PCNA表达,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  相似文献   

18.
金巧凤  赖爱鸾 《北京医学》2010,32(11):877-879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生成素-Ⅱ(Ang-Ⅱ)的表达,探讨其与功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诊断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1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与分泌期子宫内膜(各30例)VEGF与Ang-Ⅱ的表达差异。结果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中VEGF与Ang-Ⅱ的表达分别为3.30±2.10、4.67±1.58,增生期分别为2.80±1.66、3.80±2.20,分泌期分别为1.00±0.49、1.80±0.35,即VEGF与Ang-Ⅱ的表达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增生期到分泌期逐渐降低。结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发生与子宫内膜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葡萄糖运转蛋白-1(Glut-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单纯增生、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lut-1和PCNA的表达。结果 Glut-1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且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44,P〈0.05)。Glut-1在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ut-1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lut-1可能有利于鉴别子宫内膜单纯增生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高分化与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