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黎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691-2692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7 d左右就会自行康复。如果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让人感觉很难受,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就需要对症下药了,以免患上并发症。目前,市场上抗感冒药种类繁多,按其组成成分包括化学药品成分,中药成分,中药、化学药品复方制剂。其配方都是针对感冒的各种症状(发热、鼻塞、打喷嚏等)设计的,不外乎解热镇痛: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组胺: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减鼻充血:如盐酸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等;镇咳:如氢溴酸右美沙芬等;祛痰:如愈创木酚甘油醚、乙酰半胱胺酸等;中枢兴奋:如咖啡因;抗病毒:如金刚烷胺、吗啉胍等;中药:如板蓝根浸膏、人工牛黄等。  相似文献   

2.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西药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辨证口服中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以上消化道症状(如胃痛、胃胀、恶心等)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加帕罗西汀组和单纯帕罗西汀组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汉密尔顿量表(HAMD)减分率及总有效率;结果中药加帕罗西汀组HAMD减分的幅度明显较帕罗西汀组为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口服中药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且能更有效地改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核心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马鞭草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5~50 g,常用剂量为15~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清热活血、化瘀利尿治疗甲状腺腺瘤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等免疫系统疾病,为15~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凉血,消肿止痛,常配伍车前草、黄芩、鱼腥草等;清热活血、化瘀利尿常配伍莪术、三棱、秦艽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出巴戟天具有以下量效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5~41.4 g,常用剂量10~20 g,丸剂用量为1~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肾阳、强筋骨治疗阳痿不育、宫冷不孕、重症肌无力等,汤剂用量为5~41.4 g,丸散剂1~6 g;祛风湿治疗腰痛、类风湿关节炎等,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肾阳不足、筋骨痿软时常配伍淫羊藿、仙茅、杜仲等;风湿痹痛时常配伍羌活、威灵仙、防风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白前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汤剂用量范围为3~69 g,常用范围为8~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祛痰降气、止咳平喘,治疗咳嗽、哮喘等,为3~30 g;肃降肺气,治疗代谢综合征、淋巴瘤胸腹水等,为9?69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痰降气、止咳平喘常配伍桔梗、紫菀、紫苏子、杏仁、葶苈子、百部、浙贝母、半夏、前胡、桑白皮等;肃降肺气常配伍杏仁、桔梗、紫菀等.  相似文献   

7.
王焕文 《西部医学》2017,48(4):12-14
目的研究中药口腔含漱液治疗慢性牙周炎抗菌斑作用及其对牙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按简单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用中药口腔含漱液治疗,并进行牙周洁治;对照组35例仅进行牙周洁治。结果治疗组菌斑率及牙周指数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口腔含漱液有一定的抗菌斑作用,对改善慢性牙周炎临床症状如口臭、牙松动等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医外治法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其主要症状为鼻塞,粘性、脓性鼻涕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运用外治法治疗鼻窦炎历史悠久,价廉效验,如中药冲洗、中药雾化、针灸治疗、穴位疗法、滴鼻、吹鼻法、负压置换法及其它疗法与综合疗法.现将现代运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鹿角胶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鹿角胶汤剂临床用量范围为6~41.4 g,其中常用剂量为6~15 g,丸散剂临床用量范围为1.08~16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益肝肾、益精养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孕症、骨质疏松、骨折等,常用量为6~41.4 g,丸散剂用量为1.08~16 g;温阳散寒治疗肩周炎、系统性硬化病、皮下脂肪瘤等,常用量为5~12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益肝肾、益精养血常配伍龟板胶、山萸肉、熟地黄、巴戟天、仙灵脾等;温阳散寒常配伍熟地黄、炮姜、白芥子、肉桂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中药健脾化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症(IBS),从而改善IBS患者的症状,提高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共选63例IBS患者,随机分入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记录的指标包括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中药治疗组IBS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中药健脾化湿法治疗IBS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阐述中医辨证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有独到之处,疗效肯定.临床实践中,常见患者大便次数增多,老年患者出现高血压,或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对此,辨证施治,运用中药积极防治,可以纠正和避免.如预防大便次数增多,运用清热解毒药物:金银花、野菊花等,少用大寒、滑肠的药物.对出现高血压症状,运用降压和软化血管药物:生槐花、葛根、生草决明、生山楂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活血化瘀中药的不良反应的规律以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自2013年6月—2017年6月采用活血化瘀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102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活血化瘀类中药所指的不良反应中,血栓通药物有37例(36.27%),血塞通药物23例(22.55%),其它药物有复方丹参药物、香丹及舒血宁药物,但占比相较于血栓通、血塞通药物相对较少;具体的不良反应表现:47例患者表现为皮疹及瘙痒,占46.08%;27例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悸及血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占26.47%;其它有呼吸系统症状、胃部不适及皮下出血点、溶血等,但占比与前两者对比,相对较少.结论 活血化瘀类中药物有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其原因有多种,药物本身因素较难控制,我们能做到的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过敏史等,进而减少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3.
观察4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25例,主要以中药煎剂口服并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西药组17例,主要以静滴极化液联用能量合剂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临床症状等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4周后,心电图疗效,中药组总有效率88.00%,西药组58.82%(P《0.05);症状疗效,中药组总有效率92.00%,西药组70.59%(P《0.05).结论中药煎剂口服联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槟榔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1.1~90 g,常用量为10~15 g,丸剂用量为0.13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消食导滞、消胀行气治疗便秘、肠梗阻等,汤剂为3~27 g,丸剂为0.13 g;驱杀诸虫治疗蛔虫病,用量为10~90 g;通经活络治疗郁证等为15 g;清热利尿治疗扁桃体炎、肾病综合征等为3~15 g;行气截疟治疗疟疾,为2.07~7.4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消食导滞、消胀行气常配伍枳实、木香等;驱杀诸虫常配伍乌梅;通经活络常配伍路路通、茯苓;清热利尿常配伍车前子、泽泻等;行气截疟常配伍常山、草果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蛇床子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蛇床子临床使用范围为9~15 g,常用剂量为12~15 g,外用剂量为1.242~5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06~0.6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温补肾阳治疗男性不育、骨质疏松等男科及慢性疾病,用量多为9~15 g,丸、散剂中用量为0.06~0.69 g;燥湿止痒治疗带下病、特应性皮炎等妇科、皮肤疾病,用量多为10~15 g,外用1.242~5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温补肾阳常配伍菟丝子、女贞子;燥湿止痒常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  相似文献   

16.
中药因其取自于天然而日益为世界各国广泛推广使用,以中药为主的药品、保健品和食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部分中药的毒性未受到足够重视,服用中药所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海内外频频发生,一度给中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为此,笔者就中药的毒性及其中毒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分析。1毒性中药分类1.1金属元素类:大部分为矿物药如雄黄、砒石、水银、轻粉、铅丹、胆矾等,常见中毒症状有口渴、咽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衰竭、昏迷、休克,可伴有黄疽、血尿和内脏出血等症状。1.2毒蛋白类:如巴豆、蓖麻子、苍耳子、相思豆等。此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地骨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37~1.38 g,外用剂量为12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凉血除蒸泻热,治疗肺热咳嗽、低热、口腔溃疡时,汤剂常用剂量为10~20 g,丸散剂常用剂量为0.37~1.38 g,外用剂中常使用12 g;凉血敛阴,清热泻火治疗IgA肾病血尿、急性血崩、耳鸣时,汤剂常用剂量为15~30 g;滋阴清热治疗糖尿病、盗汗时,汤剂常用剂量为20~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凉血除蒸,泻热配伍桑白皮、牡丹皮、知母等;凉血敛阴,清热泻火配伍黄连、黄柏、白芍等;滋阴清热配伍桑叶、天花粉、生地黄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滑石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6~82.8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15~10.65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利尿通淋治疗血尿、肾结石、水肿等,汤剂为6~30 g,丸、散剂为0.015~10.65 g;清热利湿治疗咳嗽、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汤剂为10~82.8 g,丸剂为2.34 g;清热解暑治疗外感发热、眩晕,汤剂为15~22.5 g;清热消肿治疗热痹肿胀,汤剂为15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杏仁、甘草、车前子等;清热利湿常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暑常配伍通草、竹叶等;清热消肿常配伍石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与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冰片及其用量经验,总结出冰片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0.004~12 g,常用剂量0.1~0.3 g,丸散剂用量0.0021~1.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冰片最佳用量与配伍,如通窍治疗心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过敏性鼻炎、癫痫、抑郁症等,用量多为0.004~6 g(汤剂),0.0021~1.1 g(丸散剂);如清热消肿治疗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用量12 g;如单用发挥止痛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腹痛等),小儿汤剂用量0.1~0.5 g,成人用量0.5~0.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冰片通关开窍,配伍细辛、辛夷、白芷等;如清热消肿配伍防风、蝉蜕、荆芥等;冰片服用时间不宜过长,慢性病1~3个月,急性病1~7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木通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中木通用量为3~30 g,常用量为3~20 g,丸散剂常用1.04~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养血活血,通利血脉治疗血管性疾病(如末梢神经炎、多发神经炎、尺神经麻痹、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肢体疼痛(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隐匿性忧郁症、脑外伤性精神病等)、皮肤病(如皮肤溃疡、荨麻疹、硬皮病等)用量为3~30 g;清热利湿治疗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时毒疫疠(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急性湿疹、过敏性紫癜、银屑病、丹毒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宫颈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胆囊炎、乙型肝炎等)、癌症(如膀胱癌、卵巢癌等)汤剂用量为4.5~20 g,丸散剂1.04~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血活血,通利血脉常配伍当归、桂枝、细辛等;清热利湿常配伍龙胆草、车前子、小蓟、滑石、白茅根、大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