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雨占  高立永 《河北医学》2010,16(10):1230-1232
目的:探讨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为直肠出血、肛门疼痛及肿块形成。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见透明样肿瘤细胞,细胞形态明显异型,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像,部分胞质内见黑色素。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V imetin、Melan-A、S-100、HMB-45。结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至2018年收治的1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本组男性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周疼痛、肛门口脱出肿物及肛门坠胀。该肿瘤形态结构复杂,细胞多形性,组织结构主要为腺泡样、巢样及弥漫分布,细胞形态主要为上皮样细胞、透明样细胞、梭形细胞及瘤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HMB45、S-100和Vimentin强阳性,CK、LCA及EMA均阴性,Ki-67指数10%-50%阳性。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肿瘤,预后差,应早诊断、早治疗。其特征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我院8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并就其临床发病诊断及病理形态特点,病理诊断要点,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讨论。肛门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且高度恶性的肿涮。在临床上极易误诊,现将8例肛管直肠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许朝阳  黎玉仙  凌虹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4):424-425,48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肛门内有肿物,大便带血,部分病例有脓血便。组织学表现为瘤组织呈巢状、条索状、腺泡状排列,细胞呈上皮样、梭形,部分区域可见透明样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明显,可见大的嗜酸性核仁,部分胞浆内见黑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HMB-45,S-100蛋白呈阳性反应。7例于3~5年后死亡。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5年存活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早前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例,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临床罕见、恶性度高、转移性强、易被误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经过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PGIL的8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中位发病年龄64岁。统计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内镜特点、病理类型及生存时间。结果 82例患者中,胃淋巴瘤患者54例(65.9%),以累及两个部位(胃窦体)以上最常见,小肠淋巴瘤患者17例,(20.7%),结直肠淋巴瘤患者11例(13.4%)。PGIL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消瘦和消化不良。实验室检查显示,部分患者存在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GIL的内镜下表现大多以溃疡性病变为主,也存在隆起性病变及浸润生长性病变;胃肠道黏膜受累时,以黏膜脆性增加最常见。在82例确诊PGIL的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共74例(90.2%),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最多见;共随访68例PGIL患者,胃淋巴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优于肠道淋巴瘤的患者。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溃疡性病变是PGIL的主要内镜下表现,且病变黏膜脆性增加,因此内镜医师应仔细辨认病变并多点活检,提高内镜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常规胃镜活检阴性的食管、胃疾病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可疑存在食管、胃恶性肿瘤但常规胃镜活检阴性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以病理结果和(或)随访情况为最终诊断,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16例患者纳入研究,16例患者中有8例(50%)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分别为3例食管鳞癌、2例胃腺癌、1例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1例胃间质瘤,1例发现淋巴管内癌栓);有3例患者发现可疑异型细胞,怀疑为恶性肿瘤(其中2例在随访时确诊为胃癌),剩余的5例患者穿刺病理考虑为炎性改变,与后续的手术病理和(或)随访结果一致。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0.9%,阴性预测值为100%,符合率为93.8%,EUS引导下穿刺活检与最终诊断比较,总体一致性好(Kappa值0.86),无穿刺相关合并症。结论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提高常规胃镜活检阴性病灶的诊断率有效、安全,对于普通胃镜活检未能获得有效病理学依据的病变,推荐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9.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式选择(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情况,指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首选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于世红  李晓楠 《海南医学》2007,18(9):133-133
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广,大部分发生于皮肤,而原发于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甚少见,本文报告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复习文献,并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组织起源及综合治疗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临床少见、恶性程度高、病死率高的疾病。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认识不足,且容易误诊误治,待确诊时往往已为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我院9例外科手术切除的食管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结果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9.7±7.42)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2例,食管下段7例;术前胃镜病理误报为其他类型食管癌5例;1例行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联合皮肤黑色素瘤切除术,其余行食管切除,食管、胃食管吻合术;术后行辅助放化疗5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7±2.34)月,从明确肿瘤转移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2.42个月。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预后较食管鳞癌差;食管黑色素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术前胃镜下病理误报率高;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在延长生存期方面较内科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7月~2008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诊疗的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手术组(手术+辅助治疗)和非手术组(单纯辅助治疗).结果 手术组7例病人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平均生存22个月;最长存活80个月;非手术组4例采用免疫加中药等治疗,平均存活7个月.11例均获得随访,无失访者,随访时间4~60个月.结论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治疗以手术根治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为主,非手术治疗生存周期短,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Background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was a rare disease with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Methods The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was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Rectal bleeding and anal mass were found to be common symptoms of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rate of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was 48.6%. The overall 3-year and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38.0% and 21.3% respectively. The 3-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age I and II patients were 63.0% and 16.7% respectively (P=0.000), and the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33.3% and 11.1% (P=0.001), which both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s. The 3-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undergone abdmoninoperineal resection and patients undergone wide local excision were 36.7% and 53.0% respectively (P=0.280), while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ere 24.1% and 23.1% (P=0.642), which both had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dentified no survival advantage to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in treatment of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 and we propose that wide local excision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choice.  相似文献   

16.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附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MAR)的临床特征,探讨诊治要点和减少误诊误治的措施。方法:对我院1976-1997年间经手术及效理证实的8例MAR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6例有不同程度使血,大便习惯改变,骶尾部及肛周疼痛等直肠肛门症状,1例为肛门部慢性溃疡,1例表现为腹股沟包块,术前均误诊为血栓痔,陈旧性肛裂,肛瘘等常见肛直肠疾病。结论:必须提高对MAR的认识水平,了解不同类型MAR的临床特征,才能正确诊治,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6例PS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62.5%),女性6例(37.5%),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7±12)岁。PS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发热及咯血。胸部CT检查表现为圆形及团块状的实性肿块影8例,囊状或蜂窝状影5例,片状致密影2例,梭形致密灶1例,术前经增强CT结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确诊11例、误诊5例,误诊率为31.25%。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5例(93.75%)接受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1例(6.25%)接受开胸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表现为肺组织发育不良,肺泡间隔呈迷路样,围成不规则蜂窝状囊腔改变,囊腔内见分泌物;周围慢性炎症反应与纤维化,可见畸形或者闭塞性的动静脉血管。结论 P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增强CT和CTA有助于术前诊断;治疗方法常为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表现为肺组织发育不良,呈慢性炎性反应伴纤维化;病理学改变需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喉及喉咽部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79年-2002年收治的10例喉、喉咽部非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灶位于喉部者8例,其中喉肉瘤5例,恶性淋巴瘤2例,髓外浆细胞瘤1例;位于喉咽部者2例,其中原发癌肉瘤1例,胃恶性淋巴瘤扩散1例.所有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结果 1例失访,2例无瘤生存分别超过7年和8年,7例无瘤生存1年-6年后死亡.结论 喉、喉咽部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少见,预后较差,诊断必须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