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应用体外冲击波急诊治疗足跟骨刺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2岁。患跟痛症10余年,平时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症状加重时需扶墙或用足尖行走,呈跛行步态。近来病情恶化,出现持续刺痛,无法行走,只能坐轮椅活动,疼痛处以康宁克通A或醋酸泼尼松多次封闭无效后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检查:一般情况好。X线跟骨侧位片示跟骨结节下面长有一大小为0.5cm×1.0cm的鱼钩扶骨刺,其形状比一年前更长、更尖锐,被确诊为足跟骨刺合并跖筋膜炎急性发作。治疗情况: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不愿接受其它疗法,故用我院西门子碎石机Lithostar在门诊行体外冲击波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跟痛症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46例患者接受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部分切断、滑囊切除手术,观察跖腱膜与足纵弓及跖趾关节的关系,术后以跟痛症状缓解及患足行走功能情况为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多具有起步痛的特点,以晨起负重时特别明显.主要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20例患者表现有夜间痛、休息痛,足跟部有明显压痛点;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9例有骨刺者无症状,11例有症状者无骨刺,26例患者既有症状也有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32例患者有跟骨骨质疏松.本组46例患者随访6月~42月,平均随访(13.2±2.1)月,40例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46例患者中优30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6.96%.结论 跖腱膜长期受到牵拉刺激,形成滑囊炎,久之骨赘形成是导致跟痛症的重要原因,手术切除滑囊及骨赘治疗对跟痛症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陆斌  毛鹏  赵新生 《北京医学》2013,35(4):309-310
跟痛症是疼痛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根骨跖下面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以跖筋膜炎和跟下脂肪垫炎最为多见.对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门诊90例跟痛症患者分别采用药物痛点注射法、物理治疗法、O3注射疗法3种不同治疗方法,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90例,均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39~73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临床表现:根骨结节下方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时间长时疼痛又加重.在跟骨跖面跟骨结节下方及足跟周围有压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本组90例中伴有跟底肿胀48例.患者均常规行患足正侧位片检查,其中侧位片53例有根骨结节前角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4.
跟痛足是外科门诊的常见病,跟骨刺是引起跟痛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晨起后足跟疼痛,不敢着地行走,或久坐后着地足跟疼痛,行走片刻,疼痛暂时有所好转。检查局部有压痛,X片显示跟骨跖面有骨刺形成。我们采用无水酒精局部封闭治疗60例病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足跟痛在中年以后较为常见,祖国医学记载:“足跟痛,不肿不红,不能多立多走,属肝肾阴血不足,虽系小疾,治宜峻补。”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有把足跟痛与跟骨骨刺混为一谈。在临床上每因忽视病史和查体,单凭X线片即诊断为“跟骨骨刺”,这不仅给病人造成到处寻医拔“刺”的思想负担,而且医生在治疗上亦向“骨刺”下功夫。实际上,跟骨骨刺不是“刺”而是一块骨块。它是由于跖腱膜起点承受应力超过正常,在跟骨跖面结节前方产生的骨赘。常见于体重增加,长期过劳者。曾有学者指出:“中年人有跟骨骨刺甚多,但多数并无症状。  相似文献   

6.
李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6):831-831
足跟痛,也称跟痛症,通常是趾跟骨跖下面局限性疼痛,是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岁~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它包括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跟骨骨刺等。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时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  相似文献   

7.
骨刺型足跟痛是指跟骨底由于长期慢性劳损,形成跟骨骨刺,而导致无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多见于长久站立行走的中老年人,夜间或清晨起床患足足跟着地负重时疼痛难忍,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可缓解,但行走过久则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疼痛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对骨刺型足跟痛缺乏特效疗法,常用按摩、中药口服、熏洗、外贴膏药、锤击、滚跟、理疗等治疗方法,但疗效均不理想,病势缠绵难愈。我院疼痛门诊近年采用针刀疗法配合局部神经阻滞综合治疗骨刺型足跟痛6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跟痛症俗称足跟痛。为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为足跟跖面疼痛,步行或站立时加重.局部无红肿.跟骨跖面内侧有一局限性压痛点,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底面结节前缘有大小不等的骨刺。西医治疗多用痛点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配合鞋内放置橡皮或海绵足跟垫.这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甚理想。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棍棒按摩法配合三粒散外治本症,收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88年4月至1996年4月运用五皮汤薰洗法治疗跟骨下骨刺30例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46~70岁.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有明显足跟疼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跟骨摄片证实跟骨下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10.
小针刀微创技术在跟痛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锋 《微创医学》2007,2(4):346-347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临床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口服药物、按摩治疗、物理疗法等。本文运用小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对86例伴有跟骨刺的跟痛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跟痛症是指各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足跟部跖侧疼痛。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跟骨骨刺等。通过跖腱膜牵拉、跟骨结节处的损伤、慢性炎症、骨质增生而引起足跟部疼痛。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采用局部药物注射保守冶疗跟痛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跟骨骨刺是由跟骨结节处发生损伤性炎症,生物力学功能紊乱等而产生骨刺,引起以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疾病。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多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行走不利,尤以晨起或休息后再行走疼痛加重为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1]。传统疗法大多只能减轻症状,很少治愈。2002-012011-05笔者采用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跟骨骨刺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3.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常见有五种类型: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届,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14.
跟痛症是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前缘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尤以女性多见.临床表现足跟部开始行走时疼痛较重,走后减轻,久走疼痛又重,局部无红肿,有明显压痛点.  相似文献   

15.
足跟痛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足跟有明显压痛点。其特点是久坐与晨起下床,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可有跛行,活动后又可缓解,劳累后加重。跟骨X片60%以上病人有跟骨骨质增生。我院对门诊20例患者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治疗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房红生  沈美文 《河北医学》2000,6(5):435-436
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收治经保守治疗失败的足跟痛患者 5 0例 ,采用跖腱膜切断与跟骨骨刺切除及跟骨钻孔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0例中 ,男 18例、女 32例 ;年龄最大76岁、最小 41岁 ,平均年龄 5 8.5岁 ;单侧足跟痛 38例 ,双侧足跟痛 12例 ;病程最长 6年 ,最短 6个月 ;均在门诊经保守治疗 ,1月~ 3年不等 ,效果欠佳。全部病例跟骨结节处均有压痛 ,久站及行走时疼痛加剧 ,X线片均见跟骨内侧结节处有骨刺生长。1.2 手术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于足跟内侧 ,沿跖侧皮肤和足背…  相似文献   

17.
骨内脂肪瘤罕见 ,我院于 2 0 0 3年 5月收治跟骨内脂肪瘤 1例 ,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 ,35岁 ,因左侧踝部扭伤 7天就诊。患者自觉左踝关节外侧疼痛 ,行走时加重 ,休息后缓解。查体 :左足跟软组织无明显肿胀 ,皮下血管无异常充盈 ,局部皮温不高 ,左跟骨外侧、跖侧压痛及叩痛 ( )  相似文献   

18.
脚跟痛(跟痛症)是脚跟骨部山于陈旧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症状特征多为一侧发病,早晨起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后,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不红不肿,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等。侗医对此症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足跟痛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尤其是绝经期后的女性老年人更为多见。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底部酸胀疼痛,步履困难。 人至老年,足跖筋膜发生退行性改变,跖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弹性,且难以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疤痕组织,疼痛难以缓解。若长期炎症,就会刺激跟骨的  相似文献   

20.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3岁,主因左足跟行走时疼痛1个月余于2006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余出现行走时左足跟疼痛,休息后缓解,未治疗,1个月后来院就诊,收住院。查体: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足部无畸形,活动自如。左足跟前方有轻压痛。双侧跟骨X线侧位片示:双侧跟骨前部可见囊状透亮区,骨皮质较薄,右侧囊内残留骨小梁,未见钙化。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双跟骨内生软骨瘤,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左侧跟骨骨内肿瘤。取右侧髂前上棘骨块植入左跟骨空腔。石膏托外固定,术后卧床,辅以抗生素、止血剂等药物治疗,术后12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术后4周下地负重行走,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