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张丽  邹宗峰  刘茂玲 《甘肃医药》2010,29(2):139-141
目的:探讨广州某高校女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方法:应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整群抽样调查广州某高校女教师共300名,请其白填调查表,回收合格调查表246份。结果:不同学历高校女教师在职业任务、任务冲突、责任感和娱乐休闲差别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龄高校女教师在业务技术和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及躯体紧张反应和理性处事得分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高校女教师在个人紧张及个人应对资源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女教师职业紧张与学历、教龄、职称等相关,应减少高校教师的职业紧张源,减少由于紧张对他们的工作和年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雪梅  胡定伟  何剑 《中国病案》2012,(12):45-47,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及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感差异情况,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职业倦怠感量表重新修订,采用此量表对南充市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水平较低;年龄、教龄、转班方式与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有差异性存在(P〈0.05);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与情感耗竭有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干预应具有针对性,以有效降低职业倦怠感对临床护理教师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德州地区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职业暴露状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为职业教育、医院管理部门提供应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客观依据和合理建议。方法以单纯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德州市5所医院,采用护士职业倦怠感量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问卷,对这5所医院工作超过3年的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感量表结果显示,其工作冷漠感为中度倦怠,情绪倦怠感和个人成就感属于高度倦怠。职业暴露与情绪倦怠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职业暴露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职业暴露与工作冷漠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预防和缓解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应减少和控制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52名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71,低于量表常模水平(P<0.01);不同性别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和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上有统计学差异;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呈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教龄和职称可以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结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存在密切关系,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3月,选择我院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采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量表评价职业倦怠程度。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状况评价采用护理人员专业工作环境量表。评价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相关性。结果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常模比较,去人格化和个人无效感差异显著(P〈0.05)。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护龄职业倦怠去人格化存在差异(P〈0.05)。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内部工作动机、对实践的控制、领导和自主、医护关系、文化敏感性、团队合作存在差异(P〈0.05)。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在领导和自主维度差异明显(P〈0.05)。对情感耗竭的影响因素有对实践的控制、内部工作动机、科室、团队合作。对去人格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团队合作、年龄、内部工作动机、科室、对实践的控制。个人无效感相关因素有对实践的控制、内部工作动机、文化敏感性。结论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对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无效感等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为提高VDT作业者的工作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行职员、话务员、公务员及其他VDT作业人员1 1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职业倦怠中,耗竭维度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得分女性高于男性。工龄〈5年与工龄年〉10年的VDT作业人员职业倦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工种的职业倦怠比较中,各维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检出率比较中,教师的轻度倦怠检出率较高(41.4%),中,银行职员与话务员的中度和重度倦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0.5%、13.0%和40.6%、12.3%)。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呈负相关(P〈0.01和P〈0.05)。结论女性职业倦怠现象高于男性,工龄〉10年和〈5年的职业倦怠较高,话务员和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较高,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医生心理授权、角色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心理授权量表和角色压力源量表对山东省潍坊市350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授权中的工作意义[(10.80±3.12)分]与自主性[(9.33±3.19)分]均与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28--0.47,P〈0.01),自我效能[(11.42±2.67)分]与玩世不恭[(1.61±1.21)分]、成就感低落[(3.62±1.51)分]呈显著负相关(r=-0.23,-0.51,P〈0.01),工作影响[(8.04±3.18)分]与情绪衰竭[(1.89±1.19)分]、玩世不恭呈显著负相关(r=-0.17,-0.25,P〈0.01)。角色压力源中的3个维度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均呈显著正相关(r=0.15-0.45,P〈0.01),角色模糊(19.09±3.76)与成就感低落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心理授权中自我效能与自主性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地负向预测作用(P〈0.01);角色压力源中角色超载(15.24±4.62)与角色模糊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心理授权、角色压力源与职业倦怠密切相关,并且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工作压力、职业认同及职业倦怠在军队医院护士中的表现形式,探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对军队医院护士的影响方式。方法 采用基础情况量表(自编)、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对上海某军队医院护士进行便利抽样调查,所得结果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军队医院护士工作压力总分达到(74.46±14.27)分,处于中高度压力水平。护士职业认同总分(102.75±18.35)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职业评价项目分值最高。护士的职业倦怠得分中,情感衰竭项目为(19.30±10.45)分,去人格化项目为(7.27±5.93)分,低成就感项目为(27.40±9.60)分。工作压力各项得分与职业倦怠中情感衰竭项目、去人格化项目呈正相关,相关度中等;与职业认同、低成就感项目呈负相关,相关度中等。职业认同项目得分与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项目呈负相关,相关度中等,而与低成就感项目呈正相关,相关度中等。结论 军队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处于中高度水平,可通过工作压力和职业认同的调节来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及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武汉市3所三甲医院的135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的工作压力平均值为85.43分,属中度压力水平,职业倦怠检出率为78.50%。情绪耗竭、去人格化与护士工作压力源5个方面呈正相关(P〈0.01),低个人成就感与护士工作压力源4个方面(除外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呈负相关(P〈0.01)。结论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灌注师职业倦怠情况和工作压力源,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国内修订后的工作倦怠量表(M—GS)测量212名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并观察其与人口学特征、职称及收入的关系。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测量灌注师的工作压力源。分析灌注师工作倦怠与各压力源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显示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与国内医务人员常模相似。男性灌注师的成就感高于女性(P〈0.05);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高(P〈0.01)。硕士研究生情绪衰竭较高(P〈0.01);中级职称灌注师的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最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成就感逐渐升高(P〈0.0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人员情感疏远程度最高。问卷显示使灌注师最感压力的工作问题依次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组织管理、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与职业倦怠相关系数较高(〉0.4)的压力源依次是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结论30一39岁年龄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教育程度高者的职业倦怠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职业倦怠程度逐渐降低。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较高的工作压力源分量包括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职业兴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学院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问卷、人脸量表、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64名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66.46%的医学院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耗竭的显著影响因素为神经质、工作乐趣、工作负荷(P〈0.01);人格解体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工作保障、精神质、内外向(P〈0.05);成就感下降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掩饰和教学保障(P〈0.05)。青年教师、担任多种社会角色的教师、职称较低、学历较低的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更明显(P〈0.05)。结论医学院教师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同群体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不同,人口学差异对教师的倦怠影响不显著,倦怠更明显受到工作压力源和人格因素影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礼仪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维课程目标,除了礼仪教材之外,教师的礼仪修养、网络、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以及校园礼仪文化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礼仪教育的课程实施应将讲授、训练、实践相结合,自我教育也是礼仪课程实施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提升自我的礼仪课程实施能力。大学生礼仪课程评价应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状况,为临床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应用MBI-HSS修订的中文版对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检出率为43.9%,轻、中、重度倦怠分别占总人数的18.9%、15.7%、9.3%;不同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在职业行为上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倦怠感的临床护理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行为。手术室临床护理教师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最高,急诊科得分(除肿瘤科无差异外)最低;急诊科情感耗竭因子得分最高,肿瘤科次之;肿瘤科去人格化因子得分最高,感染科次之。结论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应该引起关注,通过临床教育管理者干预及临床护理教师自身学习训练,以减轻职业倦怠感对身心所造成的损伤,提高临床护理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正确认识和预防临床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归纳方法,阐述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危害,分析了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应对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机制: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构建人文激励机制;正确处理医、教、研关系,增强临床教学意识;建立合理的医院人事考评和组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应对压力与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科定向生专业承诺、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普查新乡医学院2010级~2012级,有效问卷739份,问卷有效率92.61%。结果三个量表得分均服从正态分布。定向生学习倦怠整体呈中等水平,每个条目平均得分为(2.88±0.45)分,中等及以上学习倦怠的比例是45.06%。时间管理倾向每个条目平均得分为(3.45±0.43)分。专业承诺整体水平较高,每个条目平均得分为(3.82±0.43)分。情感承诺、时间效能感、理想承诺和时间监控观相继进入对学习倦怠总分的逐步回归方程四个变量一共解释了44.0%的因变量变异量。定向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都是负相关关系,而时间管理倾向与专业承诺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专业承诺,解释了因变量学习倦怠的方差变异为30.12%。结论定向生时间管理倾向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对学习倦怠有预测作用。专业承诺是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从情绪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尝试分析该群体职业倦怠的成因。方法利用中国工作倦怠量表 CMBI 对328名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测试,回收后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89份,问卷中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2个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则采用负向计分法,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临界值进行统计。结果1)受试者中70.9%的实习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2)受试男生与女生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3)非医学专业实习生与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4)实习时长>6个月者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医学实习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群体,其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及教学医院应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校图馆不同性别、学历、岗位人员及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对5所高校121名图书馆人员及102名教师进行工作倦怠、人格特征、幸福感问卷调查。探讨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工作倦怠的深层次原因,为高校管理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解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剖学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常常要面对比其他高校教师更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此就解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