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超声下患者体表前路、中路、后路右颈内静脉定位的准确性。 方法 将64例全身麻醉的患者纳入该研究中,患者全身麻醉后去枕平卧,每位患者均在头部向左旋转0°、30°及80°下按照右颈内静脉解剖体表标志定位前路、中路、后路并做标记,然后使用二维超声评估解剖定位的准确性。 结果 头部旋转0°时前路和中路定位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后路;头部旋转30°时,前路定位的准确率高于后路,中路与后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部旋转80°时各定位点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使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时,不同定位点的准确率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头坏死后对颈干角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52例单侧股骨头坏死的儿童骨盆X线平片上,进行颈干角的测量(包括患侧和健侧),并按照年龄及病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52例股骨头坏死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20例,左侧32例,按照Catterall标准:Ⅰ、Ⅱ型分别有7例和16例(A组),Ⅲ、Ⅳ型分别有21例和8例(B组)。颈干角患侧148.9°±13.3°,健侧156.1°±10.2°,健患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6.2°±2.3°,B组颈干角变小9.8°±3.7°,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发病年龄<9岁患儿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7.3°±3.1°,≥9岁患儿组颈干角小9.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股骨头坏死会影响股骨颈的发育和塑形,使颈干角变小,且病情越严重,后遗影响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3.
王鹏  纪斌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37-38,44
目的探讨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胫骨结节旋转内移术(改良三联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40膝)髌股关节不稳定症患者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胫骨结节旋转内移术。术后平均随访25.60个月(6~62个月)。手术前后测量Q角,采用Kujala评分表和膝关节日常活动评分表比较髌股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屈膝30&#176;的CT检查测量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髌股关节对合情况的参数指标。结果Q角术前(23.78&#177;3.76)&#176;,术后(13.78&#177;3.52)&#176;(P〈0.01);Kujala评分术前54.08&#177;15.72,术后80.33&#177;9.74(P〈0.01);膝关节日常活动评分术前54.98&#177;14.96,术后80.20&#177;9.53(P〈0.01);手术前后CT检查结果比较:适合角(CA)、外侧髌骨角(LPA)、髌骨外移率(LS)、髌骨指数(PE)、倾斜角(TA)、髌骨倾斜角(PTA)、股骨滑车凹中心与胫骨结节的距离(TTTD)7项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手术可以纠正髌骨病理运动轨迹,改善髌股关节功能,缓解髌股疼痛,并发症少,矫形可靠,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外侧髌旁入路的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DG  Zhang B  Kou BL  Lü H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85-1889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行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方法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对中重度固定膝外翻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术中行膝关节正中偏外侧皮肤切口,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自髌骨外侧“Z”字成形切开关节囊。以松解髂胫束止点、股骨侧及胫骨侧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为主进行软组织平衡。股骨远端内外翻截骨定为5。外翻,股骨远端旋转角度截骨采用Whiteside线结合内外上髁轴线定位,全部病例均行髌骨置换。屈曲位缝合关节囊,将关节囊外侧袖套结构(深层)与内侧支持带边缘(浅层)缝合。结果8例10个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例1膝,女7例9膝。平均年龄68.2岁(58~79岁)。KrackowⅠ型外翻7例9膝,Ⅱ型1例1膝。临床分型均大于15°,属重度外翻。其中双膝关节同时置换2例4膝,单膝关节置换6例6膝。7例9膝采国产后稳定骨水泥型假体(TC—Dynamic,PLUS),1例1膝采用进口旋转铰链式假体(RT—PLUS^TM Solution,PLUS)。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出院时均能独立或习步架辅助行走距离平均超过100m。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5.6°(85°~110°)提高到术后平均117.1°(100°-125°)。被动内外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2.6°(9°-15°)提高到术后0°。平均FTA角由术前的27.6°(20°~40°)提高到术后的6.8°(5°~9°)。KSS评分及功能评分由术前22.7分(9~48分)及26.5分(12—55分)分别提高到术后的86.4分(85~95分)及89.1分(80~95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1个月-51个月),随访期间股胫角无明显变化,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外侧入路,关节囊“Z”字成形切开方法能够直接松解外侧韧带及软组织结构,并有效地缓解了腓总神经压力,解决了外侧软组织覆盖问题。  相似文献   

5.
Guo XZ  Dou BX  Liu Q  Huang Y  Zhou Y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89-2493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与非导航(常规)的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术后髋臼倾斜角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87例106髋,其中,47例53髋为常规MIS-THA,40例53髋采用计算机导航MIS-THA。导航组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常规组术中采用常规方法定位髋臼。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按髋臼倾斜角30°~50°、〈30°、〉50°和〈30°与〉50°之和分别对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导航组手术切口长度7.2~10.5cm,平均8.9cm。常规组手术切口长度7.5~11cm,平均9.1cm。术后X线片显示,导航组术后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0.6±5.1)°,仅1髋为54°,其余52髋均在30°~50°范围内。常规组术后髋臼倾斜角28°~70°,平均(44.2±8.7)°,其中:加髋在30°~50°范围内,〈30°为3髋,〉50°为10髋。导航组与常规组组间t’=2.56,P=0.012,有显著性差异。对两组边缘值(术后髋臼倾斜角〈30°和〉50°),采用卡方检验。术后髋臼倾斜角〈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37,P=0.24,;术后髋臼倾斜角〉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22,P=0.0042;如果将两组〈30°和〉50°之和(边缘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5,P=0.0006。结论 计算机导航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MIS-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更加精确,减少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后路选择性融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策略及融合节段的选择。方法治疗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2例(Lenke IA50例,LenkeIB8例,LenkeIC14例),平均年龄14.3岁,男13例,女59例。均采取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上融合椎取上位的旋转中立位椎体;下融合椎通过下端椎、下方的旋转中立椎、稳定椎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取中立椎、中立椎上一位椎体或稳定椎上一位椎体。术前查站立位脊柱全长前后位、侧位,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及随访时查站立位脊椎全长前后位、侧位片。测量冠状位Cobb角、顶椎偏移、顶椎旋转、躯干偏移,来观察侧弯矫治及躯干平衡情况。平均融合7.3个节段(4~10个节段),平均随访15.9个月(12~39个月)。结果手术前后胸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56.74-14.5)°(40~98°)和(18.54-8.3)°(3~4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33.94-10.4)°(25~69°)和(11.14-6.4)°(0~30°),自发矫正率为(66.94-16)%(44~100)%。躯干偏移由(16.14-10.2)mm(4—43)min矫至(8.24-6.1)mm(0~25min),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轻度躯干失平衡,随访两年无进一步进展。结论结合站立位上下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确定融合范围在矫治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可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Nie XZ  Sun R  Chen BC  Ma XY  Wang X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90-1893
目的分析后外侧结构(PLS)断裂和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性的改变。方法16具完整新鲜的下肢标本,膝关节保持0°、30°、60°、90°位置,对胫骨远端施加5kg·m·s^-2外旋扭力矩,测得胫骨的外旋角度值;依次切断后交叉韧带、胭腓韧带(PFL)和胭肌腱(PT),每切断一条韧带或肌腱后测量胫骨的外旋角度值;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跟腱重建胭肌腱和胭腓韧带,每次重建后测量胫骨外旋角度值。结果单独后交叉韧带切断后,胫骨外旋角度没有增加(屈曲60°:正常组外旋14.1°,PCL切断组14.57°;q=0.47;P〉0.05);胭腓韧带切断后,屈曲60°和90°时胫骨的外旋角度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PFL切断组外旋16.94°;q值2.84,P〈0.05);胭肌腱切断后,0°-90°范围胫骨外旋角度均增加至最大(屈曲60°:外旋28.1°;q=14.01,P〈0.05)。单独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胫骨外旋角度仍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外旋27.67°;q值0.425,P〈0.05);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结构联合重建后胫骨的外旋角度与正常膝关节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屈曲60°:外旋14.51°;q=0.412,P〈0.05),但变化幅度未超过1°。结论单独后交叉韧带的损伤对膝关节的外旋稳定性没有影响,但联合后外侧结构损伤后导致膝关节外旋不稳;胭肌腱断裂后膝关节产生了最大角度的过度外旋;单独后交叉韧带的重建部分恢复联合损伤后膝关节的过度外旋;后外侧结构和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量髋臼前柱顺行拉力螺钉相关的置钉参数,提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4月笔者医院40例成年完整骨盆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5.0重建出骨盆的三维数字模型并在髋臼前柱模拟顺行拉力螺钉置入,测量进钉点、进钉方向、可置入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和最大长度。结果 男性进钉点到坐骨大切迹顶点的距离为17.82±3.37mm,到坐骨棘的距离为52.64±4.29mm,进钉方向外倾角为62.18°±4.60°,前倾角为78.14°±3.52°,可置入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和最大长度分别为7.80±1.26mm和115.13±5.22mm;女性进钉点到坐骨大切迹顶点的距离为26.31±4.05mm,到坐骨棘的距离为60.11±3.57mm,进钉方向外倾角为75.45°±4.16°,前倾角为69.72°±5.66°,可置入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和最大长度分别为5.68±1.13mm和104.37±4.15mm。男女性在进钉点、进钉方向、可置入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和最大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测得的置钉参数有助于术者避免盲目置钉,提高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不同依赖时间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和海洛因依赖者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40例,M1:甲基苯丙胺依赖1年组16例;M2:2年组24例)、海洛因依赖者(35例,H1:海洛因依赖3年组16例;H2:6年组17例)及对照者(40例)参与2个空间认知实验。实验1:判断6个不同角度手/足图片的手指/足趾朝向,评估被试者空间定向能力。实验2:判断6个不同旋转角度手/足图片肢体的左右,评估空间视觉化能力。 【结果】 (1)M1、M2组,H1、H2组与对照组相比,手足图片各个角度正确率无明显差异。(2)M1组对各个角度足图片的反应明显慢于M2、对照组。M1组对150°、180°和210°手图片的反应明显慢于对照组,210°上慢于M2组。H2组对240°、270°和300°足图片的反应慢于H1、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手图片的反应较H1、对照组慢。(3)M2组各个角度足图片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1、M2组各角度手图片正确率降低。H1组在120°、180°上,H2组在各个角度上,足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0°、240°和300°上, H1与H2两组之间存在差异。H1组在0°、180°、240°和300°上,H2组在各个角度上,手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60°、180°、300°上, H1与H2两组之间存在差异。(4)M2组对0°、60°、120°和180°足图片的反应,及对各角度手图片的反应快于M1、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足图片的反应慢于H1组,仅在0°上慢于对照组。H2组对各个角度手图片的反应慢于H1、对照组。 【结论】 甲基苯丙胺与海洛因依赖不影响依赖者空间方位认知的准确性,但影响其认知速度。甲基苯丙胺和海洛因依赖损伤依赖者空间视觉化能力的准确性与认知速度,且长时间依赖者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整形病人术后患肢抬高的情况,以帮助病人遵从医嘱。方法采用自制病人患肢抬高调查表对236例整形病人患肢抬高20&#176;-30&#176;的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236例整形病人术后患肢抬高20&#176;-30&#176;时段为08:00依从性明显高于12:00、20:00、24:00(P〈0.05),手部抬高的依从性明显高于肘部、腋窝、大腿(P〈0.05),整形病人19-83岁患肢抬高20&#176;-30&#176;依从性明显高于0-3岁、4-9岁(P〈0.05)。结论整形病人术后患肢抬高20&#176;-30&#176;依从性低,应加强病人及家属健康宣教,提高病人的遵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背缩窄截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实施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出现及未出现鼻泪管损伤的患者各2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测2组患者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内壁厚度、鼻面角度、鼻泪管长轴与矢状切面投影夹角、鼻泪管长轴与水平切面夹角、鼻泪管长轴与冠状切面夹角,并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出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8±1.23)mm,鼻泪管内壁厚度为(1.25±0.36)mm,鼻面角度为(128.51±5.65)°,鼻泪管长轴与矢状切面投影夹角为(8.63±0.38)°,鼻泪管长轴与水平切面夹角为(73.81±3.26)°,鼻泪管长轴与冠状切面夹角为(12.25±0.6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鼻泪管测量,能精确指导鼻背缩窄截骨术安全操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传统微创接骨板MIPO(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技术和髓内钉技术在治疗胫骨骨折时发生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情 况,使用术前3D打印辅助MIPO技术,比较三种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几率,并尝试筛选抵抗胫骨旋转的最优方法。方法 按一定纳入及排出标准,自2015年开始收集我院单侧胫骨干骨折病例共180例,随机分入三种手术组中,年龄均在16岁至60岁之间。其中应用传统MIPO手术组60例,平均年龄39.18±9.10岁,男38例,女22例;髓内钉手术(INT)组60例,平均年龄39.28±9.23岁,男33例,女27例;3D打印辅助MIPO手术(3D-MIPO)组60例,平均年龄39.07±10.4岁,男34例,女26例。术后CT扫描双侧膝、踝关节特定层面,测量并计算双侧胫骨的旋转角,取其差值,超过10゜者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分别比较以上三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发生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比率,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个别患者伤口出现渗液,经换药或清创后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等。MIPO组旋转角差值为6.85±3.82,其中内旋9例,外旋51例,确诊旋转不良7例,发生率11.67%;INT组旋转角差值为6.34±3.44,其中内旋10例,外旋50例,确诊旋转不良6例,发生率10%;3D-MIPO组旋转角差值3.96±2.24,其中内旋8例,外旋52例,确诊旋转不良1例,发生率1.67%。3D-MIPO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MIPO组和IN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完成术前钢板塑形可明显降低胫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术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工业用8排翅片管束空冷实验装置,讨论了翅片管干式空冷代替光管湿式空冷的可行性,研究低进口风温、风量对翅片管干式空冷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进口风温下,翅片管干式空冷可用来代替光管湿式空冷换热,降低进口风温能有效强化翅片管干式空冷换热,其换热能力亦随着配风量的增加而提高。实验中翅片管管外换热系数和管束压降实验值与国外关联式计算结果有差别,拟合给出本实验翅片管管外传热关联式及管束压降关联式,为工业应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镜辅助下鼻空肠直管插管法和非胃镜辅助下螺旋形鼻空肠管置管法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非胃镜辅助螺旋型鼻空肠管行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B组胃镜引导下,行鼻空肠直管行空肠置管,比较两者的置管成功率、小肠病变检出性率,并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A组检出率84%,B组检出率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胃镜辅助螺旋型鼻空肠管行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操作简便、安全、患者痛苦小而易于接受,对小肠病变有较高检出率,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验室小型水冷壁气流床气化炉,建立了工质流动及传热模型,对水冷壁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对工质不均匀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分配集箱中沿流向工质速度逐渐降低,静压逐渐升高;汇集集箱中沿流向工质速度逐渐增大,静压总体呈降低趋势。与集箱进口距离较远的冷却管的进、出口压差相对较大,其中质量流量较高。缩小冷却管直径,增大管间夹角均可改善工质不均匀性。随集箱入口速度的增加,工质的不均匀性加剧;而改变入口工质的温度对其不均匀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周切术(LPI)治疗后不同疗效的机制分析。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18.03-2021.10在上海长海医院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行LPI术的共23位病人(5位男性,18位女性),35只眼睛。对所有受试者在LPI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进行标准眼科临床检查和UBM显像检查,检查包括基线评估(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房角镜检查、眼底照相、自动静态视野计及OCT等检查)及UBM(房角结构:ACD, AOD, TIA, TCPD, ICPD)。根据UBM图像及Svend Vedel Kessing和John Thygesen的分类方法,将房角关闭机制定义为单纯瞳孔阻滞型(PB)、高褶虹膜型(PI)和混合型。结果:在LPI前单纯瞳孔阻滞组(PB)占比达到85.7%,14.3%的患者属于高褶虹膜型(PI)。LPI后,PB组里有51.4%表现为单纯PB,34.2%表现为混合机制(PB和PI)。LPI后,PB型(13.6°±2.4°,p<0.01)和混合型(6.1°±1.7°,p<0.01)的房角开放度明显增加,而PI型(1.6°±0.8°,p>0.05)无明显变化。结论:根据UBM图像分析,单纯瞳孔阻滞型(PB)行LPI后房角开放效果较好,而高褶虹膜型(PI)患者行LPI术后的临床和UBM特征基本不变,显示PI在引起房角关闭的机制及程度上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采用锁定钢板或髓内钉治疗,并获得半年以上回访的Neer分型3部分和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颈干角、疼痛评分、Constant功能评分、上臂前举角度、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无论Neer分型3部分或4部分骨折,髓内钉组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上,均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eer分型3部分骨折患者,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Constant评分(87.4±10.4,85.2±13.5)及前举角度(152.7°±25.3°,148.9°±21.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于4部分骨折患者,髓内钉组的Constant评分(74.6±11.4)及前举角度(127.0°±22.4°),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82.1±7.5,141.7°±12.7°)。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髓内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锁定钢板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位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气道管理质量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00例,记录可 能影响气管插管成功与否、插管时间、术后声音嘶哑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气管导管角度及操作 者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记录颏甲距离等解剖参数;记录插管时间、手术麻醉时间等手术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 模型分析首次插管失败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气管导管的临界角 度。结果 插管失败组与插管成功组导管角度、颏甲距离及后仰下颌成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插管时间<30 s组体重、BMI较插管时间≥30 s组低(P <0.05)。发生声音嘶哑组与未发生声音嘶哑组身高、导管角 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颏甲距离[O^R=1.588,(95% CI:1.080, 2.336)]、导管角度[O^R=1.097,(95% CI:1.048,1.148)] 是首次尝试气管插管失败的影响因素。导管角度 [O^R=0.916,(95% CI:0.873,0.961)]是气管插管术后声音嘶哑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导管角度< 78.55°会增加首次插管失败风险;导管角度>84.10°会增加术后声音嘶哑风险。结论 在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 位气管插管中,气管导管角度同时影响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其作为术前可控因素,可能存在潜在 最适的气管插管塑性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