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给药和直肠给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兹探讨如下 :1 鼻腔给药 鼻腔给药是指在鼻腔内使用药物制剂 ,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统称鼻腔给药系统 (Nasaldrugdeliverysystem)。鼻腔给药作为给药途径早已被应用 ,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其中 ,在中医药中 ,鼻腔给药以治疗全身疾病早有记载。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 ,用“蘸捣汁 ,灌鼻中”治“卒死”起到开窍回苏的作用 ,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有用“瓜蒂赤豆散”吹鼻治疗急性黄疸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则将鼻药疗法…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医药具有独特的药物体系,"七"药即是一类具有赶火败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除风湿等功效的重要药物[1]。菜子七,性味微苦、辛、平,有止咳、化痰、活血、止泻之效,临床用于咳喘、小儿腹泻、跌打损伤,尤其治疗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疗效颇佳,亦可作为补虚药[2]。本文综述土家族七药菜子七的品名考证、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观察等研究现状。1菜子七的品名考证菜子七系十字花科碎米荠属植物,文献记载有  相似文献   

3.
塞鼻疗法是将药物纳入鼻中以治疗多种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内经》有“肺主鼻”之说,纳入鼻腔之药,其气首先下传于肺,然后由肺敷布到全身而发挥治疗作用。塞鼻疗法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扁鹊就以此法救过产后晕厥;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有“纳药鼻中”以治“头中寒湿”的记载。由于此法简单有效,故为历代医家所采用。现介绍几则塞鼻验方。一、偏头痛取川芎、白芷、远志各50克,冰片7克,共研极细末,装瓶密闭备用。痛时以药棉蘸少许药末塞入对侧鼻孔中。二、哮喘取药棉蘸山苍子油少许,塞入任一侧鼻孔,并做深呼吸,一般5分钟内哮喘即见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药在名医名方中的配伍特点及其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方法]选取东汉至明清时期各代医家的代表性方剂,分析风药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并列举典型验案以佐证。[结果]风药除具有发散祛风之效外,在历代名医名方的配伍中尚具有疏肝理气、发散火郁、振奋心阳、运脾化湿、宣发肺气的作用,可广泛用于情志病的治疗。所举验案中肝郁化火之不寐,治以清肝解郁、疏透郁热;肺气失宣、上焦郁闭者,治以散邪通窍、宣降肺气,配伍风药治疗均获得良疗。[结论]名医名方中风药的配伍运用,以其独特功效为情志病诸如郁证、癫狂、不寐、痛泻、惊悸等的治疗开拓了遣方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5.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霍介格教授运用风药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经验。[方法]介绍霍师对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阐述风药的源流以及功效,分析霍师临床运用风药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依据,并附案例加以验证。[结果]霍师认为放射性肠炎是癌瘤消耗气、血、阴、阳的同时,放射线之“火、热、毒”邪入侵人体,损伤脾胃及肠道所致。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肠腑,病理因素为湿、气、毒、瘀、虚,且多夹杂并见,临证遣方可配伍风药祛风燥湿、疏肝理气、开阖玄府、化瘀通络、升阳举陷,针对放射性肠炎复杂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临床上收效甚佳。所举案例,霍师辨为脾气亏虚、湿毒内聚,治以健脾益气、祛风化湿解毒,以胃苓汤加减利水止泻、健脾祛湿,配伍白芷、升麻、羌活等风药,升举阳气的同时可防渗利太过,在整个组方中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结论]霍师治疗放射性肠炎,谨守病机,辨证选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风药,为放射性肠炎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学习效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8.
考证认为“肾痹善胀”之“胀”文献意义同“张”爆乃“强直僵紧”的意思。“尸以代踵,脊以代头”正是对“强直僵紧”之甚者的形象描述,远非历代注家之“腹胀”、“胀满”、肿胀“。印证于临床,证明”肾痹善胀“,甚者可成尸代踵,脊以代头等特点,与现代医学之”强直性脊柱炎”、“炎风湿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完全吻合,故认为《素问》肾痹即现代医学“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上病下取法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篇目的考证,参照历代注家的注解,可知“上病下取”经历了一个从针灸治疗方法到中医学治则治法的演变过程。针灸学中“上病下取”的治法,也并非针灸治疗的首选方案,而是在“上病上取”治疗之后的备选治疗方案,或配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理中丸在仲景原书中主治霍乱中焦虚寒证,但对于方中何药为君药,历代医家或有不同的认识。部分医家认为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亦有医家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脾虚应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故以人参为君。但以王雪苔先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小补脾汤为佐证,理中丸中以人参为君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头痛主要包括偏头痛 ,属于祖国医学头风、脑风的范畴。 1988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患病率 985 2 / 10万 ,年发病率 79 7/ 10万 ,男女患病比为 1:4 ,2 5~ 2 9岁患病率最高[1] 。鼻腔给药治疗本病 ,临床作为新的途径 ,获得良好效果 ,现概述如下。1 治疗现状  清·吴师机有“纳鼻而传十二经”、“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说。临床常用的鼻腔给药的方式有 :滴鼻、塞鼻、喷鼻和嗅吸几种 ,其中以滴鼻简便易行 ,制剂简单而应用较广。杨辰华等用滴鼻液 (川芎、钩藤、白芷、羌活、细辛、冰片组成 ) ,每次 2~ 3滴 ,每日3~ 5次 ,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水象”视阈探讨肿瘤“瘀毒互结”病机,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具有中医原创特色的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象思维,从“水象”视阈,谈人体之血象于自然之水,人体经脉象于自然水系,探讨肿瘤“瘀毒”之“瘀”象于河道之“淤”,“瘀毒”之“毒”象于水体污染,并以河道淤泥堵塞及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归纳演绎出肿瘤“瘀毒互结”的治则治法。[结果] 以“水象”视阈观之,肿瘤“瘀毒互结”与河道淤堵、水体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肿瘤治疗后机体正气的亏损与水系治理后生态环境的退化,均存在共同之“象”。水系治理的方针法则亦可类比运用于肿瘤“瘀毒”的治疗:河道之“淤”需顺水清淤,肿瘤“瘀毒”之“瘀”需化瘀通脉;水系污染需清污澄源,“瘀毒”之“毒”在解毒寻根;水系治理需重培土,“瘀毒”同治必重扶正;治水当按需制宜,治“瘀毒”应分期论治。[结论] “瘀毒互结”是肿瘤的一大核心病机,象思维是中医的原创思维,从“水象”视阈论证“瘀毒互结”病机,具有中医的原创特色。  相似文献   

13.
“肾痹善胀”的文献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认为“肾痹善胀”乏“胀”,文献意义同“张”,乃“强直僵紧”的意思。“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正是对“强直僵紧”之甚者的形象描述,远非历代注家之“腹胀”、“胀满”、“肿胀”。印证于临床,证明“肾痹善胀(易强直僵紧)”,甚者可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特点,与现代医学之“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纤维强直阶段)的临床表现完全吻合,故认为《素问》肾痹即现代医学“强直性脊柱炎”类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何廉臣对鲜药相关内容的认识和阐述,总结其使用鲜药的用药特点和学术思想,以期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鲜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重订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3本著作中,以“鲜”“汁”“活”“露”为检索词进行逐一筛选,对照《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规范鲜药名称,分析其性味归经,进而对鲜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何氏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结果] 共检索出66味鲜药。性味方面,何氏所述的鲜药以寒性药物为主,且以甘味、苦味、辛味居多,体现了何氏善治温病的临床特色;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最为频繁,其后依次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这与何氏认为伏火多发于脾胃,喜用归胃经的鲜药有关。结合何氏的治温八法,上述结果证实其对鲜药的运用符合其善用轻灵之品的特点。[结论] 何廉臣善用鲜药治热病,重视伏气温病的理论,认为鲜药具有药性轻灵平稳、清热而不伤阴、补而不腻的特点,并在其创立的治温八法广泛应用了鲜药。  相似文献   

15.
儿童风湿免疫疾病缠绵难愈、易于反复,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是临床的治疗难点。目前该类疾病的治疗多依赖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然此类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中医将药物的副作用归属于药“毒”范畴,具有药“毒”的药物被称为“毒”药。对于“毒”药。《黄帝内经》中“有故无殒”理论提示,临床应因“故”用药,药虽有“毒”,而病先受之,于人体无碍。基于这一理论,本文提出“毒”药峻猛,非“急”不用;病衰大半,止药缓“毒”;权衡“效”与“毒”,以平为期;耐“毒”不同,应因人制宜;因证施药,配伍减“毒”的“毒”药运用原则,并提出精准用药、采取减毒举措、提高效益与风险比的“毒”药施用策略,对儿科临床安全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君臣佐使是方剂学组方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考证方剂君臣佐使的相关文献,分析代表性方剂中君药的配伍及作用,认为《内经》中所述关于方剂的君臣佐使,非《神农本草经》所说药物的君臣佐使;方剂的君臣佐使,借用古代的国家组织形式来类比方剂中药物的主次、从属及其相互关系,但不等同于帝王时代国家组织的概念;在确定方剂君药时,“主病之谓君”是前提,“力大者为君”是其补充,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肇自晋唐、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对新安临床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族 :徽州歙县定潭“张一帖”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张一帖”之名起于明嘉靖年间 ,传承至今 ,计 45 0余年、15代的历史。张氏历代以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病为其精擅 ,传有“末药”等名方 ,并对张氏各代的临床特色予以简要考辨、探讨。认为区域性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学家族链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 《周礼·冢宰治官之职》“医师”中有“疡医”,曰:“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齐同剂——笔者注)”。汉·郑玄注曰:“祝当为注,读如注病之注,声之误也。注,谓附著药;劀,刮去脓血;杀,谓以药食其恶肉。”并于下段文后释曰;“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雄黄、礜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唐·贾公彦《周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林咸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诊治思路及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收集、分析林师针药结合治失眠的验案,从“针刺调神为先”“谴方调体为本”两个方面介绍其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林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扰神,神乱不寐;五脏虚损,神失所养。临床治疗中,林师倡导“针刺调神为先,遣方调体为本”,常使用其独创的调神针法调脑神、安五脏之神,使神安则寐;并重视使用经方“方-病-人”的诊疗思维选方用药,调整患者体质,使神无邪扰、神有所养,临床疗效突出。病案中患者因邪气扰神,神乱不寐,辨其体质为大柴胡汤体质,针刺以调神针法随证配穴安神祛邪;选用大柴胡汤加减,调体固本,针药同施,诸症悉除。[结论] 林师临床治疗失眠重视“神、体”同调,运用调神针法调神安眠,中医经方调体固本,临床疗效突出,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