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结合我国实际,对实施中药现代化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遴选常用、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中药及处方,建立国家基本中药材及处方目录,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建议由企业牵头,用GAP规范种植与栽培国家基本中药材,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可控性;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确立符合药材提取规范(GEP)的中药材提取方案;加强具有高可信度的中医病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解决中药现代化过程中药物筛选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所需的平台;组建一些符合新药研发规范(GLP)和新药临床规范(GCP)要求的国家中药药理毒理实验室及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形成准确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已为中药学人所共识,然而临床医生和广大老百姓对中药现代化成果的感受仍较为滞后。重视临床、结合临床,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是推动中药现代化走进临床的重要出路和举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路径可概括为: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循环往复过程;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和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核心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功效为基础的中药品质与性效评价方法和标准,推动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使中药标准在临床上能让医生看得懂、用得上;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包括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特色复方中药研制、基于临床标本和组学方法的现代组分中药研制,加快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进程,为中医临床提供“源于传统、优于传统”的安全高效药物。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新药审评及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支持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有毒中药一直被认为是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组合体,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有毒中药包含的两类不同成分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呈现典型的"双面"或"多面"特征,展现药效成分与毒效成分的角色转换。基于上述认识提出有毒中药未来研究的新思路,包括坚持在生、病理状态下进行有毒中药毒性评价;运用不同病理模型确立有毒中药药、毒性;着眼不同病理状态下药、毒效物质最佳组合;探索药、毒效物质角色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4.
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除辨证论治、方剂配伍、中药药性及药材质量以外,与方药的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疗效问题正在成为制约中医药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之一。为了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应当运用计算机统计学技术对古代中药文献和名医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其中规律并进一步以现代药理学和化学方法进行动物实验,以确定中药发生治疗作用的起始剂量,即取效阈值。以此为契机,推进中药标准化研究,有利于学术传承,有利于增强临床疗效,有利于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5.
中药微量元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于中药的基本性能—中药的性味、作用趋向及归经。“性”可分寒、热、温、凉,“味”可分辛、甘、酸、苦、咸,其中辛、甘、酸属阳,苦、成属明。升浮届阳,沉降属明。它们构成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于中药的基本性能—中药的性味、作用趋向及归经。“性”可分寒、热、温、凉,“味”可分辛、甘、酸、苦、咸,其中辛、甘、酸属阳,苦、成属明。升浮届阳,沉降属明。它们构成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药毒性及其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抑制前列腺增生(BPH)有效中药复方。方法根据中医治疗良性BPH的辨证施治理论,对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剂中不同功能类型的中药,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以及离体实验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抑制BPH能力最强的种类,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和直接实验设计技术找出最佳配方。结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科学研究方法精选其中最有效的药物,组成一个治疗BPH的有效方剂。结论本方法有助于研究开发控制前列腺增生的新药,提高中医药治疗BPH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药母八法的具体含义和理论来源。药母八法通过“体、色、气、味、形、性、能、力”八个维度对药品进行解析,试图寻找中药药性的根本组成规律与解构方法,认为药母八法在传统中医理论层面上建立了对中药药性评价的综合体系,在解释中药“性-效-用”关系,搭建多元药性理论研究体系上,有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者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展中医药性理论研究的正确思维和合理方法,从中开拓有价值的研究思路。方法:在分析中药药性理论形成思路及中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医药理论及思维、融合现代技术和方法的见解和思路。结果:提出"性效同源"、药性的物质属性等观点;认为药性是物质的,是可以采用现代化学方法来认识的。提出"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的系统研究思路以及开展中药药性研究的切入点;认为在符合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上,采取药效与血清药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同源异用"中药为切入点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科学的。结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具体中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病证—效应—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系统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通痹泰颗粒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服用通痹泰颗粒剂和来氟米特,并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AS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等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腰背痛、展僵时间均改善.疼痛关节数、BASDAI、BASFI,红细胞沉降(ESR)、C-反应蛋白(CRP)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在《内经》“肺合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的中医肺藏象理论的基础上, “皮”“肺”“肠”三者在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构成了环型体系, 对于中药外治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皮-肺-肠”轴的提出主要从实体结构、免疫、内分泌、神经等方面探讨三者的联系。近年来, 皮肤微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基于微生物的视角探讨“皮-肺-肠”轴在以特应性皮炎为起点的“特应性进程”过敏性疾病中的时空关联。基于“皮-肺-肠”轴的皮肤微生物调节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也为中药外用制剂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茱萸应该"去核"还是"合核"入药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经过本草考证,结合山茱萸的现代研究,认为山茱萸果肉及果核具有非常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毒性方面果核比果肉更低,且山茱萸采收加工过程中"去核"需消耗大量劳动力和时间,因此,建议山茱萸"合核"入药。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相互结合不仅构成了人体生命的运动观,而且参照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施治,治疗治则等诸多方面。本文拟从"动静结合"理念的形成、理念特点及其在中医康复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从医药卫生人类学的视角加以审视,可以发现“岐黄”二字代表了多种含义,“岐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既有相关医籍,又有中医学传承早期的医家,如岐伯、伯高、少师、雷公、容成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少被人关注的是遍布河南省新密市的各种遗迹,如岐伯山、力牧台、风后顶等。“岐黄”文化不仅仅存留在历史中,更体现在当下的活态医药文明中。“岐黄”文化也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已经传遍了四海五洲。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的实践,汕头大学医学院逐渐形成了"鉴定-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法医学教学模式,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数千例司法鉴定服务,亦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为法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理论知识,其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用于司法鉴定实践."鉴定-教学-科研"三者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社会功能.
Abstract:
The forensic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identification-teaching-research" was performed several years in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Thousands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cases were finished, and an effective practice training platform for forensic students was provided. Additionally, the questions that were raised from forensic practices were investigat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provided new knowledge for forensic medicine. The integration of "identifying-teaching-research" is an optimum circulation for forensic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also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practice the three main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ng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医家经历了"巫医""道医""儒医"3个阶段,但社会地位普遍低下。自唐朝中后期之来,医家的地位相对要高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定统一,尚文重医的社会形势与风气;2三教并存,和谐发展的政策与现象;3养生思想的普遍盛行;4文士的智力支持;5保全生命的实际需求。虽然唐朝中后期真正的儒医学派并未形成,但"文士知医"的现象为宋代儒医的盛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头痛的治疗中,历代医家均重视"风"在本病中的作用,"风药"禀赋"风"的特性,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的特点,因此"风药"在治疗头痛中为必要之药。"风药"治疗头痛的作用有祛除外风、平熄内风、引经、增效、开通玄府等,但"风药"味辛性燥,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不宜大,且要注意配伍佐制,应用风药太过时,可以补益脾土,以防木旺克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由于社区中医全科服务能力不足,基于已有经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是中医全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新模式在中医全科医生人群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4—7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138人为研究对象。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并统一通过微信APP填写。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组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  结果  (1) 该城区中医全科医师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6~10年为主(41.0%、35.1%),学历以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45.5%、48.5%),职称以初级、中级为主(35.8%、54.5%);(2)“专科-全科”团队模式认可情况方面(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99.3%的中医全科医生表示需要专科医生支持,79.9%的人能够通过多渠道寻求专科医生的建议;71.6%的人对“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前景乐观。  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中医全科医生工作年限较短,但学历、职称均较高,其全科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或是一种提升途径,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王秋安 《中医学报》2016,(2):214-216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维。"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是一种和谐默契、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观念贯穿于国人对宇宙万物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信念和行动上的一种烙印。同时,"和"的思想深植于中医学理论中,成为影响中医理法方药,指导辨证诊治的重要依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