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1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微创经皮入路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明显改善;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改善程度高于微创经皮入路组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年龄、病程、手术入路是影响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表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潘林 《河南医学研究》2023,(8):1468-1471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均接受PSF治疗,A组接受经皮入路,B组接受Wiltes入路,C组接受后正中入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比较3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最长,其次为A组,B组手术时间最短;A组术中出血量最少,住院时间最短,其次为B组,C组术中出血量最多,住院时间最长(P<0.05)。术后3个月,3组患者VAS评分、改良ODI均降低,且A组VAS评分最低,其次为B组,C组最高(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ODI、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入路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损伤更轻、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疼痛程度最轻,经Wiltes入路操作手术时间最短,3种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王斌  郭东哲  陈波 《重庆医学》2021,50(11):1847-1851
目的 观察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Wiltse肌间隙入路)42例与B组(后正中入路)41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情况,且末次随访时经由椎旁肌肌电图评价两组椎旁肌功能.结果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比较,A组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后凸Cobb角均下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48 h、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术后3 d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小于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2例,B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静息状态下正锐波、纤颤波发生率均为4.76%,均显著低于B组的43.90%、39.02%(P<0.05),A组轻收缩下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增宽、数目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0%、9.52%,显著低于B组的63.41%、5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对椎旁肌功能影响小等特点,临床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背部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4、8天检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于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背痛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术前及术后第8天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4天,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第2、4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8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第2、4天(P <0. 05)。2组患者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即刻及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P <0. 05);术后即刻及3个月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 h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术后24 h及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4 h(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 7%(2/30)、23. 3%(7/3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 726,P <0. 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Cobb角,维持脊柱稳定性,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椎旁肌损伤轻、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鲜文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07-1609
目的研究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 a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术后恢复,促进骨折愈合,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经皮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对腰椎骨折患者疗效、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研究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腰痛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的ODI评分、Harris评分以及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均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三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行后正中入路、经皮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A组(n=110)、B组(n=108)、C组(n=107),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伤椎指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对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差值变化进行比较,B组、C组变化幅度大于A组且C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三组VAS评分、ODI评分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B组切口长度短于A组、C组(P<0.05);三组术后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均下降、伤椎前缘高度均上升,对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差值变化进行比较,B组、C组变化幅度大于A组且C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三组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出现切口感染、术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勇  徐峰  蔡贤华  胡昊  康辉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5):339-340,342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组,术后3天VAS评分及半年随访腰背痛JOA评分均优于常规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均恢复较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最长肌和多裂肌直达关节突,椎旁肌组织剥离较少,便于直接置钉,保留了后结构复合体,减少了手术损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朱明玉 《中外医疗》2013,(34):99-100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4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随机选择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组病人均植入枢法模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Basis).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及效果观察.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纠正率、椎体塌陷纠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病人不适感低,术后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护士工作量减轻等优点,符合现在倡导的优质护理理念,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原旭海  张飞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17-3918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OVCF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行单侧入路PKP治疗,B组行双侧入路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骨水泥灌注量少于B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B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PKP治疗OVCF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单侧入路手术安全性更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宋偲茂  熊小明  邓轩赓 《四川医学》2013,(10):1502-1504
目的 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2月,52例患者分为两组行内固定取出术.分别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VAS、ODI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9.2±5.6)min,手术出血量(68.0±14.9)ml,术后第3个月VAS、ODI评分分别为(1.6±0.4)、(16.8±5.9).经后正中入路平均手术时间(59.2±7.9)min,手术出血量(115.0±12.4)ml,术后第3个月VAS、ODI评分分别为(2.2±0.6)、(22.8±3.4),术后无皮下血肿、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两组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内随访VAS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腰背肌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较长时间随访腰背肌功能仍恢复不佳,可能与创伤后内固定术损伤脊柱核心稳定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微创经皮入路手术,观察组接受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均较前提高,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75-78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 例。观察组使用改良椎旁肌入路开展手术,对照组使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展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bb 角、Frankel 分级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周及6 个月时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 个月时Cobb 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个月Frankel 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手术部位血肿、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手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相似,但经改良椎旁肌入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