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15种理气中药对体外肾上腺素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试管内人血小板加中药孵育前后,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结果11种理气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P<0.05~0.001),其中枳实的抑制作用较阳性对照阿司匹林明显(P<0.01),青皮、陈皮与阿司匹林无差异(P<0.05).柿蒂、甘松、檀香、沉香对血小板聚集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多数理气药(11/15)在体外具有抗人血小板聚集作用,枳实、青皮、陈皮3种作用强于或与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CI)急性期病人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情况及用药方案的选择。方法将230例新发LAACI病人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采用光学比浊法测定两组病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7d后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两组病人初始MAR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7d后MARAA、MARADP均下降,与初始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6.7,P〈0.05);两组病人MARADP,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6.7、16.9,P〈0.05),而MARAA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存在抵抗,增加阿司匹林剂量并未减少其抵抗的发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能达到更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方法选择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0例,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78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69例,予阿司匹林75~150 mg/d 2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且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者中,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13例(18.6%),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24例(30.8%),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31例(44.9%),与肾功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和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P <0.05)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提高;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比非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高(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某小型来航鸡场爆发雏鸡球虫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拓展活血化瘀药的品种,本实验就麦冬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把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丹参液对照、阿司匹林对照、麦冬1(石油醚提取液)、麦冬2(乙醇提取液)、麦冬3(水提取液)共6组进行试验,并测定各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麦冬的3种提液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的聚集率(与正常组比较P<0.05或P<0.01;麦冬3与丹参组比较,P<0.05)。结果提示:麦冬对大鼠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6例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法;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法。结果患者经治疗后,A、B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出血率、凝血三项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血小板计数、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B组疗效好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法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单用时的疗效,每日75mg阿司匹林联用50mg氯吡格雷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药剂量,且治疗效果优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芪丹通脉片对心肌损伤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芪丹通脉片(QDTMT)对心肌损伤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用QDTMT给SD大鼠连续灌胃14d,第12日起动物皮下注射ISO(48μmol.kg^-1d^-1),每日一次,连续3d,复制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结果:中药复方制剂QDTMT能明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提高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水平和6-keto-PGF1α/TXB2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性差异(P<0.05,P<0.05,P<0.05和P<0.01)。结论:QDTMT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调节前列环素与的血栓素平衡来抗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11例缺血中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7±3)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 ADP)和花生四烯酸( AA)作诱导剂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以ADP及AA作为诱导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进一步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促使部分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达到阿司匹林敏感水平( P=0.0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能协同进一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联合用药情况下能对阿司匹林抵抗产生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质子泵抑制剂对冠心病支架术后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为对照组,B、C组试验组。术前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300mg基础上,术后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75mg/d的同时,A组不服用质子泵抑制剂,B组服用泮托拉唑40mg/d与C组奥美拉唑20mg/d至术后15d。于服药前、术后1d、15d采静脉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所有患者随访半年,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靶器官血运重建与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和术后1d三组患者PA比较元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 PAI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5dA与B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或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各组内不同时间点PA、PA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半年,A、B组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而C组有2例发生靶器官血运重建。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奥美拉唑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且增加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与近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但泮托拉唑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功能,在合并胃部不适者可考虑使用泮托拉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以及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以及再住院率相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心血管病患者在分别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或不用上述药物时血小板的凝血活性。方法对303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血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由血小板对聚集剂ADP或胶原产生反应,通过电极的阻抗增加判定。结果在ACEI、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Pag减弱,表现为与非治疗组相比有较低的阻抗增加。ACEI组,ADP介导的Pag下降33%(P=0.041);阿司匹林组未见到有意义的抗血栓形成作用(17%,P=1.0);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下降85%(P=0.001)。胶原介导的Pag在ACEI组下降16%(P=0.018);在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分别下降23%(P=0.004)和35%(P=0.016)。结论ACEI降低Pag;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ACEI对血小板的作用可能是该类药物在临床心血管病试验主要终点获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咯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及42例TIA患者各随机分为2组,脑梗死组每组40例,TIA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咯雷(75mg),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首剂300mg,以后75mg/d或阿司匹林首剂300mg,以后100mg/d,2组均治疗10天。比较TIA组治疗前后疗效;脑梗死组在治疗前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残障功能即mRS评分变化,并检测患者凝血机制变化及对2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2组在治疗TIA方面有明显效均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mR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凝血功能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临床试验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结论: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麦冬的遗传毒性和抗诱变作用。方法: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MNT)。结果:各剂量(1.7,3.4,6.8g/kg)麦冬所致的微核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麦冬小、中剂量对环磷酰胺(CP)所致的微核率无抑制作用(P>0.05),但是大剂量(6.8g/kg)对CP所致的微核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麦冬本身对遗传物质无诱变作用,并在大剂量时,具有抗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LMWHs)在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抗凝纤溶功能及对血脂的作用。方法:10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治疗I组15例,用LMWHs0.4ml(4100IAXaIU)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10天;治疗11组45例,用LMWHs0.4ml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10天。结果:Ⅱ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g)降低(-0.691.97,P<0.001),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2.858.90,P<0.001),血小板粘附率降低(-3.91520.54,P<0.001),而对血脂无影响(P>0.05),临床疗效明显(u=2.17,P<0.05);I组对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改善(P>0.05)。结论:LMWHs具有抗凝溶栓作用,较大剂量,对治疗脑梗塞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王丽丽 《河北医学》2016,(8):1282-1284
目的:分析行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植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采用高维持量氯吡格雷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成功首次接受药物洗脱支架 DES 植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患者共13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每日150mg 氯吡格雷(150mg 组)和75mg 氯吡格雷(75mg 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水平、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指标和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50mg 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晚期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计数低于75mg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mg 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的 LVEF、LPFR 和 LPER 高于75mg 组,LTPFR 和 LTPER 低于75mg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mg 组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为0.00%,低于75mg 组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 DES 的 ACS 患者采用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枸橼酸局部抗凝(RCA)、低分子肝素及无肝素抗凝3种方案在严重脓毒血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入住重症监护室行 CRRT治疗的严重脓毒血症血小板减少患者,CRRT治疗分别给予 RCA、低分子肝素钙及无肝素3种抗凝方案,观察3组患者 CRRT治疗中凝血功能、出血情况、血小板消耗、血滤效果、滤器使用情况及15、30 d病死率。结果 RCA组和无肝素组凝血功能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P<0.05),RCA组和无肝素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组出血发生率、血小板消耗明显低于无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P<0.05);RCA组、低分子肝素钙组滤器使用时间明显长于无肝素组(P<0.05);血滤效果及15、30 d病死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脓毒血症血小板减少患者行 CRRT应用枸橼酸局部抗凝能降低出血风险、减少对血小板的消耗、延长滤器使用寿命,保证CRRT顺利有效地完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镶嵌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不同从而对口服阿司匹林的量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同期监测C反应蛋白在围手术期的变化,探讨C反应蛋白(C-reacive protein,CRP)在儿童镶嵌手术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程度是否有指示意义.方法 选取经镶嵌手术成功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儿共24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术后每日给予3mg/(kg·d)的阿司匹林,B组于术后每日给予5mg/(kg·d)的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前1天、手术结束2h内、术后第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所有入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第6天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 A、B两组患儿术后当天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第4天时A、B两组患儿血小板聚集程度较术后结束当天均明显下降(P<0.01).A、B两组分别在口服阿司匹林3mg/kg与5mg/kg后第4天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程度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镶嵌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mg/kg与5mg/kg抗血小板聚集程度无明显差异,C反应蛋白在儿童镶嵌手术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程度无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目的:探讨脑梗塞时血小板6项参数的变化。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巨血小板百分数(mPLT),微血小板百分数(μPLT)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塞患者PLT明显降低(P<0.01),MPV明显升高(P<0.01),PCT有降低(P<0.05),PDW明显增加(P<0.01),mPLT明显升高(P<0.01),μPL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可定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可定组,阿司匹林组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可定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周后加服可定,两组在服药1周及4周后,分别检测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素B2(TXB2凇度。结果1周后血浆P-选择素、TXB2浓度与AA和ADP诱导的PAG均呈正相关;血浆P-选择素浓度与TXB2浓度也呈正相关;两组间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后两组AA和ADP诱导的PAG、血浆P-选择素和TXB2浓度均显著低于1周后的检测值(P〈0.01);可定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定能增强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抗血小板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观察了30例高脂血症患者口服鱼油后血脂、载脂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血粘度等指标的变化,探讨鱼油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结果显示:服用鱼油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总有效率66.7%,平均下降37.1%(P<0.01);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总有效率53.3%,平均下降16.0%(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及B(apoA1,apoB)水平无明显变化;但HDL-C/TC,HDL2-C/HDL3-C,apeA1/apoB比值服药前后差异显著(均为P<0.05)。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0.01)。研究结果说明鱼油制剂(EPA+DHA840mg/d)能有效调整血脂水平,以降TC效果明显;显著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