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四种小血管吻合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8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端端间断吻合法、等距对称分叶法、小血管褥式套接法以及三针缝合套入法等吻合方法,各20只。统计吻合时间及血管通畅率,并于术后不同时间采用光镜观察吻合口部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4组术后血管吻合口即刻通畅率均为100%。远期通畅率:间断缝合组为94.05%,等距对称分叶组为97.5%,褥式套接组为95%,三针缝合套入组为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针缝合套入组吻合时间较其他三种吻合方法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组织形态学改变:三针缝合套入组血管内膜损伤小、管壁各层次结构清晰、炎症反应轻。结论三针缝合套入法吻合小血管手术耗时短,术后血管壁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管壁薄和管径小的血管吻合中,对侧管壁误缝是显微血管外科中常见的失败原因。本文用延迟打结单线双针吻合以保证血管吻合的全程进针方向均由管腔内向管腔外,避免对侧误缝。方法 A组10个皮瓣20个吻合口行传统二定点间断缝合,B组10个皮瓣20个吻合口用延迟打结单线双针吻合法,即每针均由管腔内向管腔外穿经血管壁,先在3点和9点位进第1、2针暂不打结为后续管腔内进针保留入路,牵引3点和9点的缝结在12点处进第3针暂不打结,再分别牵引3点和12点及9点和12点缝线,在3点和12点及9点和12点的1/2处进第4、5针暂不打结。将第3~5针先后打结后翻转血管夹暴露对侧血管壁,以同样方法 进第6~8针并先后打结,最后将第1、2针打结即告缝合完毕。比较两组吻合口通畅率和吻合时间。结果 A组有2例出现血管危象,其中1例重新吻合成功,另1例皮瓣坏死,平均吻合时间为16min;B组吻合口的通畅率为100%,皮瓣均成活,平均吻合时间为12min,较传统方法 缩短4min。结论 该方法 避免了误缝对侧壁的可能性,尤其对内膜剥脱病例的吻合有重要价值,其临床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种简便、省时、安全的小血管吻合方法。方法:将80只大鼠分成2组,每组40只,分别行套叠粘接吻合及常规缝合法吻合大鼠左颈总动脉;比较2组吻合耗时、吻合口耐压值及术后通畅情况,行血管造影以及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套叠组吻合耗时短于缝合组(P<0.01),其他检查结果相近。结论:套叠粘接吻合法省时、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种简便,省时,安全的小血管吻合方法。方法:将80只大鼠分成2组,每组40只,分别行套叠粘接吻合及常规缝合法吻合大鼠左颈总动脉,比较2组吻合耗时,吻合口耐压值及术后通畅情况。行血管造影我镜,电镜观察。结果;套嵌组吻合耗时短于缝合组,其他检查结果相近。结论:套叠粘接吻合法省时,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小血管套叠“U”式缝合方法。在40根外径为0.5~1.0mm平均为0.6mm的大白鼠股动脉的套叠“U”式缝合中,其远期通畅率为100%。术后分别在7小时、3天、7天、15天和30天作了皮瓣成活、小血管造影、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及组织学检查。文中对套叠“U”式缝合法与Lauritzen套叠法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对其狭窄和愈合及缝合中应注意的问题亦作了讨论。认为套叠“U”式缝合法是一种通畅率高、操作简便、省时的小血管缝合法。  相似文献   

6.
逆行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及其皮瓣血供特点,探讨吻合或不吻合小隐静脉的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具新鲜尸体(16侧)下肢进行腓肠神经腓动脉营养血管美蓝灌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切取皮瓣约5cm×6cm~8cm×16cm。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踝关节开放骨折、脱位并肌腱外露、足跟软组织缺损、跟腱断裂的患者,其中16例不吻合小隐静脉,5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21例中19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6例未吻合小隐静脉者中,2例部分坏死,3例创面感染病例皮瓣覆盖后,脓性渗出增加,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1例成活。5例吻合小隐静脉者,皮瓣质地优良,皮瓣完全成活,足踝部外形与功能均改善。结论:逆行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供区稳定可靠,变异少,不需要牺牲主要血管,且操作简便。皮瓣切取时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是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皮瓣移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 9种不同类型的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4 8例 ,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骨皮瓣移植 14例 ,带蒂皮瓣移植 34例。结果 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 1例坏死 ,1例部分坏死 ,带蒂皮瓣组中 2例部分坏死 ,其余皮瓣均存活 ,修复效果良好。结论 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针对不同修复部位 ,选用不同的皮瓣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在外踝尖上方3~7 cm 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 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小血管吻合法,即“两点牵引”套入吻合法。对大白鼠100条动脉,平均外径1.0mm,静脉8条,平均外径0.gmm 做了实验研究。近期和远期通畅率为100%,组织学检查表明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吻合处相互连接拉平。动脉血栓形成半为1%,静脉为“0”。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套入简易,吻合时间短,组织损伤轻,通畅率高,血栓形成率低,是一种小血管端一端吻合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71例断指断肢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植,成活率91.5%。认为在显微镜下细致清创、精细吻合小血管和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断指、肢再植成活的三个主要环节。套入法小血管吻合是一种简单、方便、省时,省力、血管危象发生率低、再植成活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复习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作者在临床应用中的初步体会,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小血管吻合法——套叠缝接法。该法只固定血管断缘和外膜数针,血管腔内无缝线暴露,很少造成内膜损伤。缝合方法简便省时,容易掌握,通畅率高,与传统的对端吻合法同样可靠。应用这种方法,连续再植了8个近节指平面的断指,成活7指,失败1指与断指碾挫伤重有关.此外在处理急性四肢血管损伤中亦作了尝试。文中对临床应用的指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建立新的显微血管吻合方法。方法 制作生物降解显微血管桥接套管;用该套管以非缝合方法吻合家兔股动脉;观察术后即刻和术后两周血流通畅率以及吻合部位病理改变。结果 吻合一根口径为0.8~1.2mm的动脉时间为5~7min。即刻和两周血流通畅率为100%。病理观察未见附壁血栓形成,吻合口处血管内膜均为内皮细胞覆盖。结论 本方法吻合显微血管简捷、可靠,无需显微缝合,所用生物降解桥接套管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尤其适于在有限医疗条件下完成显微血管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13.
兔子颈总动脉缺损拉伸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峰  祁晓  肖鲁伟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7):735-737,743
目的研究兔子颈总动脉纵向拉伸以及吻合情况,为临床修复颈总动脉长短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只,均游离出长60mm颈总动脉,分3组(各2只)分别切除18、21和24mm,纵向拉伸后进行端端吻合,相当于23.8%、28.2%及33.3%的纵向伸长率。15d后对动脉血管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切除18和21mm组颈总动脉吻合成功,切除21mm组吻合难度较大,切除24mm组吻合失败。吻合成功血管术后15d病理检查显示,动脉的吻合口平滑,血管内径无狭窄,血管存在水肿和纤维增生;血管内膜处于极度的拉伸状态。结论颈总动脉可被拉伸延长后进行端端吻合,伸长率可达28.2%。长段游离后拉伸动脉是有效的修复创伤性动脉长段缺损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病例早期确诊并手术探查修复,血管修复的方法有血管修补缝合术、端端吻合和自体静脉移植术。结果:1例血管吻合重建血循环后因肢体损伤严重、广泛坏死而截肢、其余33例全部存活。结论:(1)四肢主要动脉损伤诊断明确或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探查;(2)血管修补缝合术、血管端端吻合术是主要修复方法,血管缺损2cm以上者应行自体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利用脂肪干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内构建组织工程血管平滑肌层的可行性.方法 用抽吸的脂肪获取脂肪干细胞,在生长因子TGF-β1和BMP4作用下诱导成平滑肌细胞,然后将诱导的平滑肌细胞接种于生物材料PGA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该复合物置于生物反应器内进行培养,在模拟胚胎发育血流动力学的刺激下(搏动频率75次/min,扩展量<5%)构建小口径的血管平滑肌组织.培养8周后,取材做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并与正常血管对比.结果 脂肪干细胞在TGF-β1和BMP4的诱导下,细胞具有平滑肌细胞特有的"波峰-波谷"样生长特点,并表达平滑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α-SMA、SM22α、calponin、SM-MHC;反应器内培养8周后,构建管样组织胶原分泌旺盛,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弹性.结论 利用脂肪干细胞可在体外生物反应器内构建组织工程化小口径血管,为临床上小血管病变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猪颈总动脉及股动脉小口径血管移植模型的优劣。方法  10只健康实验猪,共进行颈总动脉小口径血管移植10次,股动脉小口径血管移植6次。从猪颈总动脉及股动脉解剖、术中血管吻合的难易以及术后评价血管通畅等方面比较颈总动脉及股动脉血管移植模型的优劣。结果  从血管解剖角度,颈总动脉较深,吻合操作较困难,但血管较粗(直径4.8 mm±0.3 mm),分支少。股动脉较颈总动脉表浅,更易定位分离,术中操作易于暴露,吻合较为容易,但相对较细(直径3.9 mm±0.2 mm)且穿支较多。颈总动脉小口径血管移植血管闭塞6枚,股动移植模型闭塞4枚。当人工血管发生血栓形成时,均未能观察到术后猪有异常表现,术后临床观察不能帮助准确判断移植血管通畅与否。结论  猪颈总动脉及股动脉血管移植模型建立具有可行性,但两者各有利弊,均可以作为研究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及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199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8例,7例有明显易感因素,早期症状及体征不相符,术前误诊7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式为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死亡2例,治愈6例。结论:对有明显易感因素者如出现腹痛程度与体征不成比较,应怀疑本病。肠系膜动脉及腹主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以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效果最佳,应切除足够的肠管及其系膜,术后应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降主动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实施和管理要点。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拟经左胸小切口、经胸降主动脉"Y"型血管桥向心肌供血,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术。麻醉管理要点:①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基础上,重点应实施静态肺功能评估和实质功能(动脉血气)测定;②采用静脉复合慢诱导、合理的麻醉深度及使用减轻气管插管反应的药物;③麻醉维持以七氟烷为主,使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实时监测PETCO2和动脉血气,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④合理镇痛:诱导前给予曲马多(1mg/kg~1.5mg/kg)+凯芬(1mg/kg)先发镇痛;术中使用舒芬太尼+曲马多(2mg/kg),术毕PICA。结果:麻醉诱导平稳、满意度高;麻醉维持期间2例因CO2蓄积而采用间断单肺通气,余40例过程平稳顺利完成手术;16例病人术毕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镇痛完善,顺利拔管。平均手术时间(104±13.8)min。带管入ICU患者术后平均机械辅助呼吸(5.2±2.5)h,平均ICU滞留(36.4±5.8)h,全组患者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经胸降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升主动脉存在钙化、扩张或粥样硬化斑块者的一个新途径。其麻醉要点为:采用复合用药、慢诱导达到合理麻醉深度以满足实施双腔气管插管的需要;尽量缩短单肺通气时间,避免缺氧和CO2蓄积,加强动脉血气监测;平衡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成像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指导建立动静脉内瘘和术后监测尿毒症患者前臂动静脉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尿毒症患者造瘘术前及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及对人工动静脉瘘功能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内瘘血管的狭窄部位情况。结果造瘘术前动脉平均内径1.8~2.9(2.2±0.8)mm,静脉平均内径2.2~3.9(1.0±0.4)mm。5例患者出现内瘘血栓,狭窄和瘤样扩张,53例患者人工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稳定,2月左右成熟,术后内瘘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逐渐增加,适用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对3例超声难以定位内瘘障碍部位的患者进行CT成像,可精确发现狭窄部位,详细描述中心静脉情况,如锁骨下静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是否有狭窄或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血管成像对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通路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