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通过测定沥青硫化反应过程中游离硫含量的变化,考察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硫化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求得了动力学参数,并对两种牌号沥青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合沥青硫化后的性质,利用F检验方法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沥青的硫化反应是一级反应,壳牌70号沥青比镇海90号沥青更易于硫化改性.  相似文献   

2.
牙周袋内硫化物是由细菌(尤其是G-菌)在有菌斑基质、软垢、唾液成分等合适的基质条件下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硫化氢、甲基硫醇及硫化乙烷等[1].研究表明,一些牙周致病菌(如福赛拟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可以产生硫化物,因此有学者认为通过了解牙周袋内硫化物水平(sulcular sulphide level,SUL)的情况,就可间接地了解致病菌的代谢情况从而判断牙周炎的活动情况[2-3].金刚探针牙周诊断仪带有硫化物传感器探针,在进行传统的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探诊出血等检查的同时,还能灵敏地探测到牙周袋内浓度达10-6mol/L的挥发性硫化聚合物[4].  相似文献   

3.
针对PP降解在PP/EPDM动态硫化中对体系产生的不利影响。考察了四种不同投料顺序对PP/EPDM动态硫化物的冲击韧性,加工流动性,交联程度和断面形貌等宏观和微观性能,并进行了不同EPDM含量的动态硫化和非硫化PP/EPDM的性能比较。结果表明,优化投料顺序能实现对动态硫化体系中化学反应对象和化学反应程度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4.
1 药物制备。酮康唑20g,二甲亚砜50ml,乳膏基质适量,全量1000g。取酮康唑溶于二甲亚砜中(水浴加热溶解)。另配乳膏基质,在乳化中温度降至60℃左右加入酮康唑二甲亚砜液,搅匀,至冷,即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聚丙烯(pp)与顺丁橡胶(BR)共混过程中加入橡胶硫化剂使共混体系中橡胶相动态硫化交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硫化法可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借助于SEM和DMA,证实了动态硫化使PP/BR共混体系具有相界面粘结良好的多相结构,改善了两相相容性。探讨了动态硫化增韧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酪氨酸硫化对补体第3成分片断a受体(C3aR)配基结合的意义.方法体外构建全长人野生型C3aR及其突变型的表达质粒,并测定开放读框序列.证实序列正确后,转染人肾胚胎上皮细胞(HEK)293T 24 h后用35S-蛋氨酸/半胱氨酸或35S-硫标记转染的HEK 293T细胞,48 h后再进行免疫沉降实验.转染的HEK 293T细胞在24h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细胞转染后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的表达水平,另一部分用于碘-125标记配基结合实验.测定转染了C3aR及其突变体的犬胸腺上皮细胞(Cf2Th)在48 h后钙离子细胞内流.结果突变型C3aR的表达较野生型降低;C3aR第2胞外环的5个酪氨酸翻译后被硫化修饰;将184、188、317和318位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即可阻断酪氨酸硫化,且不影响配基结合和钙离子细胞内流;但将174位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则配基和受体的结合完全被阻断,并可有效抑制钙离子内流.结论证实了C3aR与配基的双位点结合模型,174位硫化的酪氨酸是其配基重要的结合位点.七次跨膜片断(7TMS)的G蛋白耦联受体(GPCR)胞外环区域的硫化酪氨酸对配基结合功能可能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及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二甲亚砜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对细胞诱导分化,72 h后对细胞表达神经微丝蛋白(NF-200),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的结果进行荧光和组化检测.结果诱导72 h后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改变,免疫组化显示约60%细胞分化为NF-200阳性细胞,约50%细胞分化为GFAP阳性细胞,同时细胞fibronectin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结论维甲酸,神经生长因子,二甲亚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联合作用可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酪氨酸硫化修饰对酪氨酸硫化转移酶(TPST)1和TPST2的调节作用。方法以人c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人TPST1和TPST2基因野生型的全长cDNA序列,并融合入人IgG1的Fc编码区域;采用定点突变方法将TPST1和TPST2蛋白中可硫化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针对TPST1(259~275位核苷酸)和TPST2(73~94位核苷酸)基因,分别构建小干扰RNA(shRNA)1和shRNA2重组质粒。测定所有构建质粒开放读框序列。证实序列正确后,将上述质粒分别转染人肾胚胎上皮细胞(HEK)293T。24h后将细胞分成3份:1份用于35S-蛋氨酸/半胱氨酸或35S-亚硫酸钠标记,48h后再进行免疫沉淀反应;1份用于^125I标记配基结合;1份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TPST1326位和TPST2325位酪氨酸在翻译后被硫化修饰,这一翻译后修饰被特异性的硫化抑制剂shRNA1和shRNA2及非特异性的硫化抑制剂NaClO3显著抑制。shRNA1和shRNA2可显著抑制补体3a和5a受体的硫化,并进一步降低这两种受体与特异性配基的结合效率。结论TPST1和TPST2翻译后受酪氨酸硫化修饰的调节,硫化抑制剂shRNA可以显著抑制TPST的活性,并进一步抑制补体3a和5a受体结合其特异性配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测定人体血清中丙硫咪唑(Albendazole)及主要代谢产物砜(Sulphone)和亚砜(Sulphoxide)的分析方法。本方法选用硅胶色谱柱,正已烷、氯仿、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92nm,甲苯咪唑(Mebendazole)为内标物,醋酸乙酯为提取剂,测定了12例肝包虫病患者血药浓度。该方法分离良好,峰形锐尖,13分钟内可完成分析。丙硫咪唑、砜和亚砜检出限分别为25、25和50(ng/ml),变异系数小于5.79%,回收率101-5±6 .96%。测定结果提示丙硫咪唑在人体内易氧化分解,大部分转化为亚砜,亚砜的血清浓度最高值出现在连续服药后第48小时,停药3天后该药物及主要代谢产物从血中基本清除。结合临床、B超和病理观察,病人血中丙硫咪唑亚砜浓度值高者治疗效果显著,提示增大用药剂量有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液液萃取-光化学脱硫组合工艺,研究不同体系的光致脱硫效果,探讨了二苯甲酮敏化催化裂化柴油中脱硫反应的动力学并与二甲亚砜(DMSO)直接萃取脱硫进行了比较。硫化物的光氧化产物用溶剂萃取法脱除,考察的溶剂为水/乙腈混合物及二甲亚砜。实验数据表明:在萃取剂与柴油的体积比为4:3、溶剂含水量φ=0.25的条件下,柴油脱硫率可达64%,收率949/6。对柴油原料及光氧化柴油抽出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柴油中硫化物降解后的形态包括亚磺酸、亚砜和硫酸酯。  相似文献   

11.
运用~(13)C-NMR法直接测得沥青芳香度f_a,同时应用红外光谱法(IR)测得1600cm~(-1),460cm~(-1),1380cm~(-1)吸收峰的吸光度,然后对两者关联,建立了f_a的光谱计算方程。该方程适用于一般精确度的沥青和渣油的f_a值的计算,误差不大于5.5%,与B-L法结果也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石油沥青有无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方法:选用大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经口微核试验、大鼠气管注入及兔经皮涂抹致癌试验,研究石油氧化及直馏沥青的急性毒性以及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同时测定石油沥青及煤焦沥青中的Bap含量。结果:大鼠经口染毒试验表明,石油沥青按我国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微毒物质。在致癌及致突变试验中,仅见大鼠气管注入慢性试验染毒组的微核率(4.6‰)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大鼠经支气管注入染毒1年及兔经皮染毒1年半后,均未诱导产生肿瘤。Bap含量,石油沥青仅含0.0004%~0.0008%,而煤焦沥青中含0.46%。结论:石油沥青急性经口属微毒物质,在常温及非高温加热融化情况下,不具有动物致癌作用。长期染毒是否有微弱致突变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用胺化木素(EM-2-3)乳化剂对胜利100~#乙道路沥青(Ⅰ)、上炼大庆55~#建筑沥青(Ⅱ)进行乳化效果的考察。结果表明,EM-2-3对Ⅰ和Ⅱ均能乳化,对Ⅰ的乳化稳定性优于Ⅱ。研究了稳定剂的存在对乳液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氯化铵适用于Ⅰ乳液,而聚乙烯醇则适用于Ⅱ乳液。  相似文献   

14.
用从造纸废液中提取的木质素与亚硫酸钠反应,合成磺化木素(EL-2-1)。以虹外、元素分析方法给予鉴定。二亚乙基三胺与油酸经缩合、环化反应,生成氨基乙基氢化咪唑啉。用EL-2-1、咪唑啉作乳化剂对胜利100~*乙道路沥青进行乳化效果的考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乳化剂均能较好地乳化胜利100~*乙道路沥青。沥青乳液的拌和稳定度试验结果表明,EL-2-1为慢裂型乳化剂;咪唑啉为快裂型乳化剂。  相似文献   

15.
以AH-70为基质沥青,加入经糠醛抽出油预溶胀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外掺胶粉制备复合改性沥青(SBS/CRMA)。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糠醛抽出油掺量、胶粉掺量、搅拌温度和搅拌时间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对SBS/CRMA、SBS改性沥青(SBSMA)和胶粉改性沥青(CRMA)的流变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SBS/CRMA的微观结构。由正交试验得到最优方案为:糠醛抽出油掺量8%(质量分数)、胶粉掺量25%(质量分数)、搅拌温度210 ℃和搅拌时间2.5 h。在最优方案下制得SBS/CRMA的5 ℃延度为327 mm、软化点为78.0 ℃、弹性恢复91.6%。SBS/CRMA在低温下更柔韧,高温下更坚硬,温度敏感性降低,抗车辙形变能力增强。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构图,提出了SBS/CRMA的三维网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对以脱油沥青(DOA)为原料的气流床气化炉内多相反应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氧油质量比、蒸汽加入量和气化压力对气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氧油质量比(mO2/mDOA)增大,气化炉内温度逐渐升高;当mO2/mDOA=0.93时,有效气含率达到最大值0.837。随蒸汽量增大,气化炉出口气体温度降低,而有效气含率在蒸汽、油质量比(mH2O/mDOA)为0.48时达到最大值;操作压力对气化炉出口有效气含量和温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物理分散加化学改性技术,在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10万吨/年的工业装置上探索了生产I—D等级改性沥青产品。结果表明:工艺配方D生产的I—D改性沥青产品部分指标远优于JTJ036—98聚合物改性沥青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研究进一步表明,要提高针入度指数(PI),改性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加入量是关键,随着改性剂加入量的增加,改性沥青产品的粘度呈上升趋势,PI和延伸度则先增加后下降;而相容剂加入量则随改性剂加入量的不同,对改性沥青产品性能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以煤沥青和洗油为主要原料调制了一种新型沥青再生材料,并研究其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8%的再生材料可有效恢复老化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和族组成,延度可恢复至45.8 cm;考察了不同再生材料添加量对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w=8%的再生材料可使老化沥青的黏弹性恢复50%,黏流性基本未变;通过与石油基再生材料进行对比,发现石油基再生材料对老化沥青的抗断裂能力恢复效果更好,而煤基再生材料在再生时不损失沥青的抗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复合改性C9树脂和高含量芳烃减压馏分油获得了浅色沥青胶结料,对比考察了国内外同类产品和70#基质沥青族组成和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EVA和SBS可明显改善浅色沥青胶结料的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添加SBS后浅色沥青胶结料的动力黏度变大,损耗因子的变化幅度变小,温度敏感性能有较大改善。动态剪切和应力流变测试结果表明,加入SBS后浅色沥青胶结料复合模量略有改善,损耗因子在50℃附近出现明显拐点,抗车辙性能有较大改善。蠕变性能分析结果表明,SBS改性浅色沥青胶结料的形变和恢复率可达70#基质沥青水平,胶结料形变恢复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