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踝臂指数(AB I)的关系。方法:测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67例和正常血压组43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踝臂指数。结果:①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5),AB I小于对照组(P<0.01)。②高血压组IMT与AB I呈负相关(P<0.01),对照组二者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AB I可作为西宁地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指标,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商丘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IM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BP、SBP及I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颈动脉IMT,降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不同给药方案对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将141例H型高血压患者依据临床用药方案差异分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浆Hcy、IMT水平以及颈动脉僵硬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压、血浆Hcy、IMT水平以及颈动脉僵硬度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此四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予以H型高血压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可有效降低Hcy水平与抑制IMT的厚度,改善患者血压与动脉僵硬度状况,该法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21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血压晨峰及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中血浆hs-CRP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血浆hs-CRP、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结论:血压晨峰和血浆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敏  黄泳贤 《当代医学》2010,16(32):90-91
目的观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36例,全面收集相关病史。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0.88mmvs0.64mm,P〈0.05);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2.5%vs16.7%,P〈0.05);血压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组间的颈动脉IMT呈递增趋势(0.64vs0.76vs1.10,P〈0.05)。高血压病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2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增厚组43例和斑块组14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以9.57作为临界值,分为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2例(7.02~9.57)和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40例(9.57~14.29)。比较不同IMT组血压变异指数差异;不同动态血压变异性组IMT差异。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DBP、24 h SBP、dDBP、dSBP、nDBP及nSBP等动态血压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斑块组24 hSBPV、24 hDBPV、dSBPV、dDBPV、nSBPV及nDBPV等动脉血压变异水平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高于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右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右侧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低动态血压变异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DFI检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IMT可对动态血压变异性指数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平顶山神马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40例符合标准的H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0.8 mg/d口服。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及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及IMT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干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郭玉雪  胡英允 《吉林医学》2013,(34):7183-71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IMT≥0.9 mm的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降压治疗)和治疗组(降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各49例,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就诊的1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长春西汀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给予通窍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IMT、EEV评分、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钩藤碱对高血压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要求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疗程为6个月。治疗组在服用非洛地平2.5mg,1次/d的基础上,加用钩藤碱胶囊,每次25mg,2次d。对照组服用非洛地平5mg,1次/d。比较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IMT、血脂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在血压方面,治疗组疗效等同于对照组;在颈动脉IMT、血脂等指标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藤碱在延缓高血压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彩超检测 15 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内径、内 -中膜厚度 (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性质情况 ,并将同期住院而无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 7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5 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IMT、血管内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 ,在高血压病的进展和预后的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与动脉硬化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子的关系,了解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原因,为临床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1、2、3级患者150例,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三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指数、血脂、血尿酸、血纤维蛋白原等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的病程、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纤维蛋白原(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动脉硬化指数的升高,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中TC、LDL-C、UA、FIB越高,颈动脉内膜越厚且斑块检出率越高。这些因子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作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定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84例,同期住我院耳鼻喉科排除高血压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含量,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与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呈正相关(同型半光氨酸r=0.294,胱抑素C r=0.57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可能与血压升高协同加重血管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吴东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114-115,1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及血液流变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洛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使用非洛地平5 mg,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晚,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IMT,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收缩压、TG、TC、LPL-C均显著降低,治疗后的IMT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的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糖、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服用非洛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更好地延缓IMT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患者血清Cys C、生化及血压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按照颈动脉IMT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血清Cys C、生化、年龄及血压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上述指标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1.32±0.42)vs(1.11±0.28)mg/L](t=2.6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398,P<0.01;r=0.51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并非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7,P>0.05)。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无确切关联,不能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DGF-BB)的影响及该影响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2014年4月—2016年1月在心血管病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左旋氨氯地平组(30例)、利尿剂组(30例)。对照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左旋氨氯地平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左旋氨氯地平,利尿剂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口服利尿剂。监测血清PDGF-BB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在治疗前将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血压、血清PDGF-BB及颈动脉IMT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PDGF-BB值与颈动脉IMT值呈中度正相关。治疗6个月后,仅左旋氨氯地平组血清PDGF-B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余两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血清PDGF-BB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尿剂组及左旋氨氯地平组血清PDGF-BB均较前进一步降低,且左旋氨氯地平组血清PDGF-BB比利尿剂组更低。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颈动脉IMT-与治疗前相比均略有升高;利尿剂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旋氨氯地平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清PDGF-BB及颈动脉IMT,且血清PDGF-BB及颈动脉IMT呈中度正相关。左旋氨氯地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PDGF-BB降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组,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组(斑块组)9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增厚组(增厚组)61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63例,对照组61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IL-17浓度,比较血浆IL-17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1)血浆IL-17水平在斑块组为(401.850±111.137)pg/ml、增厚组为(272.018±82.373)pg/ml、正常组为(195.864±64.001)pg/ml和对照组为(25.509±7.721)pg/ml,血浆IL-17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P〈0.001);(2)相关分析显示血浆IL-17水平与IMT呈正直线相关(r=0.732,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IL-17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