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王爱平 《当代医学》2014,(12):88-89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联系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儿科收治的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损害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即观察组(n=35)。同时随机选取无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n=35)。比较轮状病毒肠炎中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外脏器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相比,不同的脏器损害在呕吐、腹泻、发热、脱水程度方面有着不同表现。合并呼吸系统损害的患儿,腹泻和呕吐的程度较无呼吸系统损害的患儿严重;合并有心脏损害、肝脏损害的患儿脱水、发热程度较无心脏损害、肝脏损害的患儿严重;合并有肾脏损害的患儿脱水、发热和呕吐较无肾脏损害的患儿严重。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感染严重程度与其肠道外脏器损害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合并脏器损害的患儿肠道感染的程度较未合并脏器损害的患儿严重。临床医生应该对轮状病毒感染严重的患儿密切关注,以防发生严重的肠道外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胃损害的临床状况。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抽取200例进行讨论,分析其肠道感染与肠道外损害的关系。结果分析肠道外多脏器损害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心脏损害、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中发热时间≥3d、中重度脱水率高于对照组,呼吸系统损害、肾脏损害的呕吐时间≥3d高于对照组,呼吸系统损害腹泻≥10次/d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肠道外损害与肠道感染程度存在关系,建议临床诊治疾病时,明确掌握患儿症状,以便准确诊治。  相似文献   

3.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在发热、呕吐、腹泻及脱水程度等方面的临床表现与肠道外多脏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对265例RV肠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外脏器损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V可致呼吸系统、心脏、肝脏、神经系统及肾脏等多个肠外脏器损害.合并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与无呼吸道感染的RV肠炎患儿比较,在呕吐及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热、脱水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的RV肠炎患儿在发热及脱水程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呕吐、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肾功能损害的RV肠炎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在发热、呕吐及脱水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泻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肠外脏器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与其肠道感染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并发症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毅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33-833,84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68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06例(6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66例(62%),并发心脏损害47例(44%),并发肝脏损害22例(21%),神经系统损害17例(16%),并发其他系统损害19例(1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程度脱水肠外器官损害发生率比较差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较多,其发生率与脱水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黄珠能 《医学综述》2012,18(14):2323-2324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免疫状态及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化法检测患儿肝功能和心肌酶谱;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 65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发生肠外损伤以呼吸系统最高为49.23%,其次是肝脏和心脏损伤,分别为20%和18.46%。两组肝功能和心肌酶谱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轮状病毒肠炎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发生肠道外感染,检测免疫球蛋白、肝功能、心肌酶谱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及肝脏、肾脏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60例腹泻患儿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90例,对照组为非轮状病毒感染患儿70例,入院后分别进行血清cTnⅠ、ALT、AST、Cr、BUN、CK-MB及β2-MG测定,比较两组患儿心肌、肝脏、肾脏损害发生率,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月龄和不同脱水程度患儿心肌、肝脏、肾脏损害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cTnⅠ、ALT、CK-MB、AST检测值高于对照组(P<0.05),BUN、Cr和β2-MG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肌损害、肝脏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损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12个月患儿心肌损害、肝脏损害发生率高于>12个月患儿(P<0.05);观察组中,重度脱水患儿心肌、肝脏、肾脏损害发生率均高于轻度脱水患儿(P<0.05).结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可能导致心肌、肝脏及肾脏的损害,发生率与患儿月龄及脱水情况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及其肠道外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80例患轮状病毒肠炎且合并有肠道外损伤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抽血检测AST、ALT、CK、CKMB等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日腹泻次数≥8次占72.78%,呕吐时间≥3 d占61.67%,发热时间≥3 d占36.11%,中重度脱水占48.33%;合并症中,呼吸系统损伤占67.78%,心脏损伤占43.89%,肝脏损伤占35.56%,神经系统损伤占6.11%。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较多,累及机体多个系统,治疗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的152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肠外脏器受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96例(63.2%)并发肠外损害,损害以呼吸道、心脏、肝脏、脑为多见,同时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等异常.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会对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呼吸系统和心脏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收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病例84例,分析其发病机理、肠道及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以及诊断治疗。结果及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感染早期发生的病毒血症是造成肠道外其他器官和系统感染的前提;84例患儿肠道感染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和腹泻,肠道外其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心肌损害50例,神经系统良性惊厥14例,消化系统肝脏损害13例,呼吸系统肺炎7例;采用常规降温、止吐、补液、营养支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及饮食调整等治疗基础上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提高伴发多系统损害的认识,应结合临床特点,及时进行有关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以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白强  汪治华  陈一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140-114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感染所致肠外损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8例确诊为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发肠道外损害147例,占62%。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140例,占59%;心脏损害106例,占45%;肝脏损害61例,占26%;神经系统损害18例,占8%;其他系统损害38例,占16%。结论:小儿RV肠炎肠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及心脏损害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周红  胡岩  韦国玉  徐卫芹 《中外医疗》2010,29(31):14-1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间37例因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住院的患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并与20例正常婴幼儿进行比较。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组患儿外周血CD4+高于对照组(P〈0.01),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1),CD3+、CD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gG、IgA、Ig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道外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轮状病毒肠道外播散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感染的发生状况。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1月共收治的7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住院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72例入观察组,阴性者32例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及表现。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可以导致肠道外感染而引起肝脏、心肌、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表现为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合并肠道外感染,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其次为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损害大多常不严重,症状轻、恢复快,偶有重症病例,应早发现并及时给予保护措施,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何英  李容文 《四川医学》2008,29(1):78-79
目的 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79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79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48例(5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86例(58%),并发心脏损害74例(47%),并发其他系统损害25例(17%).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及心脏损害较多.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病毒血症与肠道外脏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病毒血症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肠道外脏器损伤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83例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取患儿急性期血及粪便,用套式-逆转录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RNA(RV—RNA)。将血RV—RNA阳性病例设为观察组,阴性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肠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肠道外脏器损伤的情况。结果:83例患儿中大便RV—RNA阳性82例,血RV—RNA阳性16例(19.3%)。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67例)相比在发热、腹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程度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功能损害、皮疹、下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病程中存在病毒血症,其可能是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脏器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发生情况以及心肌酶水平。方法:将轮状病毒感染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轮状病毒感染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发生情况以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心肌损害分别为34例(56.67%)和17例(28.33%);肝功损害分别为23例(38.33%)和12例(20.00%);小儿良性惊厥分别为7例和2例(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K、CK-MB、LDH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外各系统损害以心肌损害发生率最高,其心肌酶各项指标较非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水平明显增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控制病情,以减少对患儿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感染肠道外脏器受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将2007年10月~2009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325例,按其肠外脏器受损的有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的一般情况、肠道症状、肠外表现、实验室资料及预后。结果:55.3%的RV肠炎合并肠外脏器受损,心肌、呼吸道、肝脏、中枢神经、血液系统受累,有1个、2个、3个脏器同时受累。≤6个月小儿最易有肠外表现,发热、脱水、酸中毒、C-反应蛋白升高亦与肠外表现相关,但肠外脏器受累预后较好,心肌酶、肝酶、CRP1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仅少数2周左右恢复。结论:RV是一种能引起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在诊治RV肠炎患儿时,应重视肠外脏器受损情况,予以及时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8.
蒙传开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51-1251,1189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8个月~3岁患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和对照组(炎琥宁)。观察2组治疗前、后发热、吐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结合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发热、呕吐、脱水、腹泻次数,血、便常规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治疗后,更昔洛韦组退热轮状病毒转阴和腹泻次数好转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夏季与秋冬季轮状病毒(RV)肠炎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夏季RV肠炎48例与秋冬季RV肠炎102例,分别从临床表现、肠道外损害、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程度、住院天数、患儿年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夏季RV肠炎在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及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高于秋冬季,夏季RV肠炎住院时间长于秋冬季,夏季RV肠炎更易发生在1岁婴儿,秋冬季RV肠炎组心脏损害、肝脏损害比夏季RV肠炎组发生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季RV肠炎存在一定严重性,应保持警惕,避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蔡雪梅 《实用全科医学》2011,(10):1551-1552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对肠道外损害的表现。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9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发病高峰为9月~11月97例(50.5%),高发年龄为6个月~1岁111例(57.8%),所有患儿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102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脱水,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4例,伴呕吐85例(44.3%),伴发热131例(68.2%)。心肌损害168例(87.5%);肝功损害47例(24.5%);肾功损害73例(38.0%);合并呼吸道感染40例,贫血19例。经补液及纠正酸碱紊乱,抗病毒、口服微生态制剂及胃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忌双糖饮食,均治愈出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季,发病高发年龄6~12个月婴儿,除消化道症状外,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大便常规以脂肪球多见。还有不同程度肠道外器官损害,其中心肌损害最常见,经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