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颜文飞 《当代医学》2013,(10):112-1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云南省老年病医院脑梗死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23例,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组37例)与15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8.00%,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6.88%,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与对照组相比,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浓度显著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明显降低。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血清TG、LDL-C、Lp(a)浓度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TG、TC、LDL-C、Lp(a)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2例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与1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检测,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32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例(68.3%),明显高于对照组18.6%(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LDL -C浓度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 -C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措施之一,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00例,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主干、颈内动脉起始部;左右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TC、T G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脑梗死组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贺炳满 《吉林医学》2013,34(11):2036-2037
目的:探讨彩超颈动脉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正常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脑梗死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见斑块形成和内中膜增厚,脑梗死组120例患者中60例(50.0%,88个)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硬斑46个,软斑及混合斑42个。结论:彩超颈动脉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对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形成的检测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对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荆义娣 《中外医疗》2011,30(8):8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9.85±2.56)mg/L、(8.75±2.43)mg/L及(6.87±1.8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探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性斑块为主要斑块类型,形成率6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即壶腹部斑块形成率最高,可能与该处的解剖结构、位置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壶腹部及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早期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各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内的斑块数量及性质,同时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斑块发生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者其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者。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联,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结果 86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4%,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者检出率28.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 (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 (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vs. 1.0%,P>0.999), 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 (0 vs. 22.9%, 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 (7, 8) 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 (4, 6) d (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谋珠  刘朝阳  高宝荣 《吉林医学》2013,34(6):1009-10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脑梗死复发者计入复发组,无脑梗死复发者计入对照组。结果:随访1年,282例脑梗死患者中31例(10.99%)出现脑梗死复发,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检测 5 8例脑梗死患者和 4 0例对照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斑块和附壁血栓情况 ,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末流速。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收缩期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相关性。超声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可为卒中前的干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了解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15例36 ̄81岁患者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做了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情况、直径狭窄百分率。结果 发现脑梗塞患者主块的发生率为69.6%,随年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但粥样硬化病变致管腔严重狭窄(〉70%)的发生率很低。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方案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组 (治疗组 ) 132例 ,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89例 ;疗效判定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 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项目制定。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2 )治疗开始的时间≤ 48小时与 >48小时者的疗效比较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3)对治疗组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结论 颈动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梗死 ,提高了缺血区药物浓度 ,克服了全身用药所致的高费用低疗效 ,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方法 ,降低了致残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6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选取正常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彩超异常率为81.1%,与正常对照组(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高危状态,应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型(atherothrombosis,AT)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出符合改良TOAST分型中AT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情况,应用3.0 MRI仪器检测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和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 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A组颅外段及颅内段血管狭窄率均高于B组,其中轻、中度血管狭窄率A组低于B组,但重度狭窄率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Hcy水平与AT亚型急性脑梗死相关,并且随着Hcy值增高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多,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且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9.
李鸣  胡琴  曾伟  张细六  华梅 《海南医学》2016,(24):3984-3987
目的:探讨首发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年龄相匹配的55例体检人群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评估认知功能,并测定血压、血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等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压、血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情况,并分析各项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数的比例明显增加(21.81%vs 86.27%;14.54%vs 25.49%;36.36%vs 9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MSE、MoCA和ACE-R量表评分降低[(27.55±2.10)分vs (23.96±3.54)分;(27.29±2.31)分vs (24.33±3.4)分;(86.41±4.69)分vs (60.23±14.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越高,认知功能水平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量表均较敏感;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越差,认知功能水平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MSE及MoCA量表敏感;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认知功能水平越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MMSE、MoCA量表敏感;脑梗死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认知功能水平越差,三种量表均较敏感。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其认知功能较正常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压、血糖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以及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数量均可加重其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CI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狭窄者及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中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结论 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