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防治作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入选的5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IMT,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HOMA-IR、血清hs-CRP、MMP-9水平。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周时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均显著变小(P0.05),血清hs-CRP、MMP-9、FPG、HbA1c、TC、TG、LDL-C、HOMA-IR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血清hs-CRP、MMP-9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加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有益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以及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吡格列酮,在第1疗程6个月结束后,比较两组颈动脉IMT的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的baPWV进行检测,继续第2个疗程的吡格列酮对比治疗,6个月后复查baPWV。结果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明显降低,对照组颈动脉IMT明显升高;baPWV随着颈动脉IMT的降低而下降,在吡格列酮第2个疗程治疗后baPWV仍有降低的趋势,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a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关系,吡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和baPWV,延缓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1例,治疗12个月,采用血管B超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变化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吡格列酮组较安慰剂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小(P<0.05),FPG、2h PG、Hb A1C、TG、hs 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值与hs CRP的变化值密切相关(r=0.63,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减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防治大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颈动脉超声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吡格列酮。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FPG、HbA1c、MT、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0%)高于对照组(69.77%)(P<0.05);两组NIHSS评分治疗后下降,而ADL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PG和HbA1c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FPG和HbA1c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燕  王秀凤 《吉林医学》2012,33(31):6764-676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格列美脲治疗。观察两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BG、HbA1c、Fins和HOMA-I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的降低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观察组的TC、TG、LDL-C和HDL-C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低于对照组的18.46%(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对血脂具有调整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经过3个月治疗以后,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HbAlc、FINS、HOMA-IR及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HbAlc、FINS、HOMA-IR及TC、TG、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疗效方面,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且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盐酸吡格列酮(PIG)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口服PIG,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hs-CRP等指标的变化。对测量数据行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PIG治疗后FPG、FINS、HOMA-IR hs-CR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IG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同时可降低hs-CRP,从而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初诊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治疗用药情况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APN、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IR)水平、血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APN水平明显升高(P<0.05),FPG、Hb A1c、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降低(P<0.05),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APN水平没有明显改变,FPG、Hb A1c、HOMA-IR、FIns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FPG、Hb A1c、HOMA-IR及对脂代谢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的IR状态。  相似文献   

9.
李林娟  刘鑫  张永莉 《广东医学》2013,34(2):291-29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52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记录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MI、SBP、FPG、TC、LDL-C、HbA1C及血清visfatin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WHR及IMT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MI、WHR、SBP、FPG、TC、LDL-C、HbA1C、IMT及血清visfatin,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visfatin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等常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测定其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脂联素(ADP)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PAI-1、hs 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FINS、HbAlC及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通过调节炎性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他血清指标水平,探讨血清HMGB1 与其他血清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 例作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患者60 例作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者60 例作为对照组,收集3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HMGB1 及其他血清指标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MGB1、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FBG、HbA1c、FINS、HOMA-IR、TG、TC、LDL-C 水平高于糖尿病组(P <0.05),血清HDL-C 水平低于糖尿病组(P <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 与血清hs-CRP、FBG、HbA1c、FINS、HOMA-IR、TG、TC、LDL-C 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血清HDL-C 水平呈负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NS、HOMA-IR、TG、TC、LDL-C 是血清HMGB1 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 水平升高,血清HMGB1 与hs-CRP、血糖、血脂指标有关,FINS、HOMA-IR、TG、TC、LDL-C 是血清HMGB1 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42例,予常规治疗;B组(干预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15mg,每日1次口服,连服24周。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血压(B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FPG、2HPG、FINS、HbAlc、BP、TG、hsC-RP及HOMA-IR均下降,HDL-C升高,B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吡格列酮可显著改善糖脂代谢,减轻IR和炎症状态,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选择的4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观察期3个月,观察期间,检测FBG、Cr、UAER、SBP、DBP、TG和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糖控制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UAER、Cr、TG和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SBP、DB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血脂、血压,减少血肌酐和尿白蛋白的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12周测定患者血生化指标、血清RBP-4和AP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5)。吡格列酮组RBP-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二甲双胍组RBP-4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的RBP-4、FIns和HOMA-IR水平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P均<0.05),BMI水平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 对于T2DM合并NAFLD的患者,吡格列酮在降低脂肪炎症因子RBP-4、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痛(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Ins)、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T2DM并发冠心病患者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RBP4水平增高(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RBP4无差异(P〉0.05)。②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降低(P〈0.01),TNpa、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5),IR明显改善。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T2DM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O.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伴有轻度大血管并发症的2DM患者,随机、双盲分成吡格列酮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进行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前后血清mmp-9水平。结果(1)经过12周治疗,吡格列酮组血清mmp-9水平下降了19.8%。(2)吡格列酮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DM患者血清mmp-9水平,有助于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影响,并与格列奈类药物进行对比。方法6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口服吡格列酮(15~45mg/d)和格列奈类药物(随机给予那格列奈90mg或瑞格列奈1.0mg,tid)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及糖化血红蛋白(A1c),并分别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AIP。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的FPG、INS、TG、TC和A1c均有显著下降(P<0.05)。格列奈组除A1c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在治疗后的变化不明显(P>0.05)。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HOMA-IR和AIP都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吡格列酮不仅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FPG,A1c及空腹INS水平,而且能够改善其血脂异常,降低AI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炎性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BG、2hPG、HbAlc和HOMA-IR指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α和IL-6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可增加脂联素的表达,降低机体炎症状态,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