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青年TIA发作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关系。方法选择25~49岁的TIA发作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颈内动脉TIA组,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40例;分类不明TIA组,10例。发作后全脑DSA检查,对TIA患者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62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颅内病变37例,占59.7%;颅外病变23例,占37.1%;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占4.8%。中青年TIA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仅有2例。结论中青年TIA患者病因多为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其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颈内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比较60例TIA患者(TIA组)发病1~2周内颅内外动脉CTA及同期54例患者因头晕、肢体麻木住院患者(对照组)CTA。结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80%);对照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同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结论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与临床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的TIA患者,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程度及斑块情况,探讨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8例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占69.6%(78/112),其中颅内血管狭窄占61.5%(48/78),颅外血管狭窄占38.5%(30/78)。狭窄部位有斑块66例,占狭窄血管84.6%(66/78)。狭窄程度≥70%者占39.3%(44/112),50%~70%者占7.1%(8/112),<50%者占23.2%(26/112)。频发组血管总狭窄率、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非频发组(P均<0.05)。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10min者高于轻度血管狭窄患者(P<0.05)。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多,多伴有粥样硬化性斑块,是TIA的主要病因。狭窄发生部位以颅内动脉多见。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与血管狭窄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30例中21例(7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15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溃疡粥样硬化斑块.据ABCD2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级,以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于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高危TIA患者7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18、24、32个月对支架治疗患者采用ABC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支架治疗的71例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术前(P<0.05),另外7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随访期内无TIA复发.结论:高危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多见,狭窄程度更重,累及多支血管,代偿不充分是其发作的主要原因,高危TIA以颅外血管狭窄多见,前循环最好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后循环最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及早行狭窄部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高危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对70例TIA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部分做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支架植入指征的均行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70例中TCD检查异常66例,占94.3%,显示高流速型和低流速型两型;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异常48例,占68.6%,显示有动脉内膜粗糙、增厚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DSA检查异常57例,占81.4%,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结论: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TIA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脑血管病病因及脑血管的形态变化,指导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1-2012年神经内科84例病例,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结果:84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多(77例,占91.7%),烟雾病为(3例,占3.6%),血管未见异常(4例,占4.7%)。其中84例患者中有脑血管病变80例共256支血管狭窄。颅外段狭窄占41.4%,颅内段占58.6%;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7.8%,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0.8%。其中闭塞血管41支,占16.0%,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16.4%,中度狭窄血管61支,占23.8%,轻度狭窄血管112支,占43.8%。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伴狭窄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原因。DSA可以确定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临床特点和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对52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观察受累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结果:52例患者中45例(86.5%)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其中29例(64.4%)病人存在2处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h)和多次发作(发作频率≥2)TIA.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短时程和多次发作TIA常伴有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方法 对45例患者进行头颈64排CT血管造影(CTA)及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CTA检查45例TIA患者中40.例颅内外共116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1.1%高于颅外动脉38.9%,颅外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最多44.4%,颅内动脉狭窄中以ICA颅内段狭窄最多32.3%,频发(发作频率≥2/d)及短时程(发作持续时间在1h以内)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74.2%)高于非频发组及长时程(发作持续时间≥1 h),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75.6%,占CTA异常的94.4%,TCD血流速度增快85支,较CTA65支多;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6例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共35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7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CTA,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远低于CTA.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及斑块发生率高,CTA检查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异常率为88.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频发及短时程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颈部CT血管造影显示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颅内及颅外动脉狭窄(62.5%),颅外血管狭窄高于颅内血管狭窄(54.55%,45.45%);TIA发作频繁患者的血管狭窄率及狭窄程度高于非频繁发作患者。结论:头颈部CT血管造影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0例TIA病人临床资料。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共1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8倒,症状发作时间5分钟-1小时,经颈动脉彩超、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介入手术等治疗,1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小时,应积极进行规范检查及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病人,应早期行DSA检查,一旦发现责任血管高度狭窄,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Li D  Wang ML  Li SM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7):1158-116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83例连续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527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其中24.3%(128例)仅有颅外动脉病变,36.8%(194例)仅有颅内动脉病变,38.9%(205例)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75.6%,399例)高于颅外动脉(63.2%,333例).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P<0.01).青年(≤40岁)患者大部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75.5%),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而中年(41~60岁)及老年(≥61岁)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最高(39.4%和48.0%,P<0.001),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颅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者的年龄和冠心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颅内病变者.结论 总体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颅外病变并不少见,且常表现为颅内外病变并存.不同亚组的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不同.颅外病变者的冠心病患病率、年龄高于颅内病变者.  相似文献   

16.
全脑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脑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80例患者中发现68例有血管狭窄(85%)。其中狭窄程度≥70(例(35%),50%~70%的30例(37.5%),〈50例(12.5%),10例正常(15%)。颅内段狭窄占36.4%,颅外段狭窄占63.6%。发现狭窄部位有粥样斑块50例,占狭窄动脉的73.5%。频发TIA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多表现为重度(76%),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盗血5例。结论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溃疡斑块的程度,观察斑块的性质,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26例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SA分析来探讨血管因素在年青人脑血管病中发生的影响.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标准选出26例TIA患者(平均年龄39岁),分析其DSA影像.结果:在26例患者DSA影像中,发现问题的有20例,其中先天性血管病变有4例(20%),狭窄或闭塞的有16例(80%).后者中累及颅外血管12支(37.5%),颅内血管20支(62.5%).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也是年轻人TIA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或许将是降低青年卒中发生的一个主要方向.结论:血管病变是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基础,DSA能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TIA中年轻人的血管情况,对预防卒中的发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玲  张遥  吕健 《黑龙江医学》2011,35(2):87-89
目的 探讨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85例TIA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其狭窄程度分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各组TIA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中青年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血浆H...  相似文献   

1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脑血管评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静止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及斑块未检出率,并对DSA和Duplex检查进行比较。结果:86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62.79%,24.00%,P〈0.01)。86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分别为43.02%(37/86)、16.82%(14/86)和27.91%(24/86)。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70.93%,44.19%,P〈0.001)。Duplex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检查结果与DSA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较高的患病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和老年组,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5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检出349例(68.16%)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血管736支,其中单支血管受累163例,多支血管受累186例.颅外血管病变135例(38.68%),颅内血管病变154例(44.13%),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60例(17.19%).颅内血管发病率稍高于颅外血管病变.②前循环血管受累156例(44.69%),后循环血管受累51例(14.61%),前后循环血管并存受累142例(40.70%).③中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病变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后循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④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颅内、颅外、颅内外血管病变并存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P<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段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段,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外动脉段及后循环发生率逐渐升高,总之,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