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效果。方法:选择102例AC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4例。A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氯吡格雷(50 mg/d)治疗,C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三组血小板聚集率(I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12%、97.06%,均明显高于A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B、C组的IPA和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IPA和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无不良反应,与C组的5.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无MACE发生,与A组的8.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的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方法将78例采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氯吡格雷组(C组)。在用常规肝素封管基础上,B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C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d。观察6个月后的导管动脉端静脉端功能情况、应用尿激酶干预情况、凝血指标的变化、药物副作用。结果 78例患者中,有6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退出研究,72例患者完成研究,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静脉端高。分别为3.79%、1.45%、1.42%(B组和C组间P>0.05,B、C组和A组比较P<0.05):各组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后用尿激酶封管,尿激酶首次干预时间A、B、C组分别为(30±21.1)d、(68±45.7)d、(65±39.6)d(B组和C组间P>0.05,B、C组和A组比较P<0.05):治疗组的尿激酶干预次数减少(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的PT和APTT延长(P<0.05);治疗组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预防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B组口服氯吡格雷,C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21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药物单用,3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后各组间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及以及治疗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检测3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C组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B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5)。3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PV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并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可增加患者抗血小板受益,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中的治疗效果,研究和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矫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对124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38例、氯吡格雷组42例、联合组44例,治疗前各组均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治疗1个月后,再次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平板运动试验、心绞痛发作次数.结果 三组治疗后在冠脉血流速度、平板运动试验、缓解心绞痛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联合组在冠脉血流速度、平板运动试验、缓解心绞痛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在冠脉血流速度、次级量平板运动试验、缓解心绞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45、0.273、0.467).结论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能更好改善冠状动脉患者血流情况,抗血小板是冠状动脉慢血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习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2):1098-1100
目的 观察老年冠脉支架(PTCA)术后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老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PTCA及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术后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2个月,之后联合用药组继续服用两种药物,阿司匹林组仅服用阿司匹林,继续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检查,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6%,阿司匹林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检查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岀血、颅内出血. 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老年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记录三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经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后,C组患者总有效率最高(95.00%)、B组其次(80.00%)、A组最低(70.00%),两两之间比较P<0.05;三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显著提高疗效,有利于患者临床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华永平  阳敏  丰春莲 《中外医疗》2013,32(14):105-105,10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7例。A组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C组则予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A、B、C 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85%、48.15%、74.07%,其中,C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3组各项指标比较,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与阿司匹林相近,但二者联合治疗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96例老年冠心病且行PCI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应用阿司匹林行单抗血小板治疗,B组应用氯吡格雷,C组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经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凝血指标PT、a PTT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上,三组治疗前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PT、a PTT均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18.8%(6/32),高于C组3.1%(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5/32)、12.5%(4/32)、15.6%(5/32),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额有效预防血小板聚集,大幅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单抗方案相比预后更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氯吡格雷组则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氨氯地平.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种方案的降压疗效差异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3种方案均能有效降压,降压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个月,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氯吡格雷组的改善情况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具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而两者中又以氯吡格雷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冠脉搭桥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均于冠脉搭桥术后24 h给予抗血小板治疗。A组单用阿司匹林方案,B组单用氯吡格雷,C组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三组均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统计其术后3个月、1年及2年桥血管通畅率。结果 1术后3个月,A、B、C三组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5.00%、97.50%、97.50%;术后1年,三组动脉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2.50%、95.00%、95.00%;术后2年,三组通畅率分别为90.00%、90.00%、92.50%,不同随访时间点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A、B、C三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5.77%、95.71%、97.26%;术后1年,三组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55%、94.29%、94.52%;术后2年,三组通畅率分别为85.92%、90.00%、91.78%,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联用对冠脉搭桥术后动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无显著影响,但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远期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变化趋势优于单用组。建议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2)通心络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氯吡格雷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CS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老年非ST段抬高患者70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随即分为两组,其中联合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口服,首剂300 mg,以后每日75 mg治疗,连续给药1年。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联合治疗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4%(4/35);对照组为20%(7/35)。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于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疗效优于以口服阿司匹林为主的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或与氯吡格雷不同剂量联合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年龄>75岁ACS住院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50mg联用治疗组(B组)及单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组C组,为期1周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用药前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的变化组间无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相比下降更明显。B、C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症状,A组有4例皮肤出血事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阿司匹林联用小剂量氯吡格雷同常规剂量联用对血小板聚集有相似的抑制效果,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国产氯吡格雷短期联合阿司匹林防止缺血性脑梗死恶化及预防脑梗再发的疗效。方法根据入院顺序,选择因脑梗死初入院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42例。治疗组给予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7d后改用国产氯吡格雷长期治疗12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方法相同,仅氯吡格雷采用进口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住院期间病情在2周内持续恶化发生率,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出院后门诊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及残疾功能的改善。结果 21d随访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脑卒中病情进展恶化分别为19.0%,21.4%,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21d后NIHSS评分分别为9.12±3.12,9.57±3.15,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随访12个月,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4.7%,4.7%,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梗死后遗症有明显改善,BI评分分别为37.6±10.3,36.2±10.7,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发生出血的不良反应分别为0%,2.3%,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6.4%,6.4%,眩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2.3%,2.3%。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分别为2.3%。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无法坚持服用12个月占4.7%,对照组为21.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467,P=0.019)治疗组无法坚持服用12个月占4.7%,对照组为21.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265,P=0.07)。结论短期应用国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后国产氯吡格雷序贯治疗既可以降低患者入院病情进展风险亦可长期服用降低梗死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该科及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TIA患者159例,分为3组.A组43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B组51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C组65例,口服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治疗.观察3组患者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数目(PLT)的差异,以及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C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B组(P<0.05),A组和C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对凝血的影响优于A组(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氢氯吡格雷联合尼膜同片能明显降低TIA的频率,对患者凝血指标影响较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CS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均未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在住院1个月内以及病后1个月~3年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价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未行PCI术的ACS患者远期疗效肯定,且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少,可积极应用于ACS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 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_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晓琳  吴彦 《安徽医学》2018,39(7):881-88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年龄≥65岁且通过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80例,根据PCI围术期治疗药物选择不同分为两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为替格瑞洛组(40例),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为氯吡格雷组(40例),PCI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改善程度较氯吡格雷组好(替格瑞洛组术后TIMI血流3级增加22例,氯吡格雷组术后TIMI血流3级仅增加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12例,肌酐值升高发生1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在老年ACS患者PCI围手术期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毗格雷组,每组各42例,以及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用药组44例。分别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联合氯毗格雷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81%、83.33%及90.9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4.76%及4.5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或单纯氯毗格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差异。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空白,B阿司匹林,C氯吡格雷,D体外。A、D组按5 ml/(kg.d)灌胃蒸馏水,B组按100 mg/(kg.d)灌胃给阿司匹林,C组按20 mg/(kg.d)灌胃给氯吡格雷,连续给药3 d。以胶原为诱导剂分别测定体内、体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A,B,C组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8.7%±4.8%,46.4%±3.1%和39.8%±3.9%,B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B和C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20.9%和32.2%。空白组、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体外测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为53.18%±6.45%,13.19%±6.92%和20.92%±9.57%,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5.20%和61.66%。结论:以胶原为诱导剂,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