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普遍存在于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肠道梗阻以及器官移植等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引起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还可使远处器官组织继发损伤,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研究表明肠粘膜低灌流、氧自由基(OFRs)损伤、细胞因子作用是肠粘膜三大主要致伤因素,氧自由基是其中最重要的损伤因素之一.因此清除并抑制氧自由基过量生成是防治肠缺血在灌注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肠缺血再灌注(II /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C57 BL/6小鼠72只,根据观察指标随机分组;分组1,肠缺血30 min 组、40 min 组、50 min 组和60 min组后恢复灌注,观察造模后7 d 不同肠缺血时间动物生存率;分组2,假手术组(Sham)、缺血40 min 后再灌注组(II /R),于再灌注1 h、6 h 及12 h 取标本,检测血清 ALT、AST、Crea 及 LDH 水平,同时取肺、肝及肾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随着肠缺血时间延长,动物生存率明显降低,肠缺血40 min 小鼠7 d 内生存率为60%,选择缺血40 min作为动物模型进行分组2实验;肠缺血40 min 后再灌注6 h 时,血清 ALT、AST、Crea 和 LDH 明显升高(P <0.05),肺、肝脏及肾脏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学改变。结论:小鼠肠缺血40 min 再灌注后6 h,是研究 II /R 损伤诱发 MODS 较理想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3.
吴志明  陈江 《浙江医学》2011,33(1):140-143
肠是创伤和休克后细胞因子产生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I/R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组织损害,而且可以导致肠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发生系列反应,进而导致大量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释放,产生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引起心、肝、肺等多个器官损伤和功能衰竭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相似文献   

4.
丹参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后血流再灌注加重存活的缺血组织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由Sewell在1955年结扎狗冠状动脉后首先发现,并在之后的大量动物实验中普遍得到证实。IRI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肠移植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小肠IRI不仅会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i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因此小肠被称为“创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起源”或“二次打击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指在远隔器官如肢体实施短暂的缺血预刺激,提高其他重要靶器官对随后的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同时产生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动物研究已证实RIPC可减轻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关注RIPC在保护远端器官损伤中的应用,并证实其在复杂心脏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术、肾移植手术等发挥一定程度的重要脏器保护作用,减轻高危手术患者的神经元、肠和肺的损伤等。RIPC有望成为未来改善重要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分全肝缺血、肠缺血及肝肠联合缺血3组,分阻断前、阻断末(45min)、再灌注后0.5、2、6h共5个时间点,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材,测定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观察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肝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及肺、心、肾、胰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混合性同工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肝肠联合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在相同热缺血时间内,肠缺血可能比肝脏缺血引起更大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生理状态下,完好的肠黏膜屏障以及免疫功能保障了肠道细菌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于肠道微血管含有非常丰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就使得肠道成为继创伤、烧伤、失血、感染等严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首先出现缺血的器官之一,也成为最易发生缺血性损伤的器官之一。随着液体复苏的实施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肠道的低灌注状态得以纠正,但受液体复苏时间与时机、复苏液体量与质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IRI)。缺血性损伤以及IIRI就成为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bacteria/endotoxin translocation , BET )导致多器官损伤的关键环节[1]。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种严重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后再恢复血液灌注引起的损伤,甚至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PPARγ作为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可通过竞争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和炎症介质的生成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肺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IRI)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感染等打击后较早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常引起内源性炎症反应、多器官系统衰竭.有研究认为是肠屏障功能降低所致,而肠屏障功能降低与缺血时低灌流及创伤、休克机体复苏后的缺血组织再灌注有关。葛根索(puerarin.分子式为8-β-D吡哺葡萄糖-4’,7-二羟基异黄酮甙)是一种异黄酮化合物.为血管扩张药.有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葛根索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组织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患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Lillehei 就提出小肠是休克向不可逆发展的枢纽器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三个主要的亚家族之一,是介导细胞因子及应激刺激导致细胞凋亡、分化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1]。大量文献证实p38MAPK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活化,并引起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发生在许多器官和疾病中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缺血期缺氧诱导的细胞损伤,二是血流恢复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级联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加重细胞和组织损伤。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级联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部分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肾、肺功能变化及血、肺泡灌洗液中IL-2含量变化,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IL-2可能参与了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动脉制作肠缺血再灌注病理模型,研究大鼠肠缺血45 min再灌注后肠粘膜谷光甘肽(GSH)、氧化代谢产物 (MDA)抗氧化酶及肝肾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肠缺血45 min后再灌注2、4、8 h,GSH明显减少;MDA 水平明显升高。肠粘膜CAT、SOD和GSH-PX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血清ALT和BUN明显升高。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可致肠粘膜严重氧化性损伤,并引起远隔器官(肝肾)功能受损,其损伤程度与再灌注时间呈现动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酸锌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2)方法:复制家兔肠I/R损伤模型,观察硫酸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实验分为I/R损伤组,硫酸锌+I/R组和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并进行比较。(3)结果:缺血前3组动物红细胞SOD、红细胞膜及血浆MDA,血浆XO值均无统计学差异,I/R组再灌注后2h与缺血前及Sham组相比,SOD活性显下降,XO活性及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此外,肠、肺、肝等组织MDA含量亦明显高于Sham组(P<0.01),静脉给予硫酸锌,可使XO及MDA含量降低,且可防止SOD减少。结论:肠I/R过程中伴有多器官脂质过氧化损伤,硫酸锌通过抗脂质过氧化能减轻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再灌注损伤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大耳白兔50只,分为失血性休克、肠部分I/R、假手术对照三组。依据失血性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SMA血流50%~7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脏器功能、炎症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部分I/R组,伤后24h ALT、Cr、CK-MB、TNF-α水平显著升高,心、肝、肺等均显示严重病理学损害,动物72h死亡率40%,MODS发生率55%。结论本模型从致伤因素、器官功能、病理形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符合MODS模型的标准,是较理想的模拟临床创伤后肠I//R损伤诱发MODS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鲁智英  吴学东 《医学综述》2012,(24):4128-4130
肠缺血/再灌注通过一系列发病机制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肠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外关于引起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前瞻性研究仍不多,因此明确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并预防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肝功能损伤有长远的意义。近年来,肠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从肠道屏障损伤、肠缺血以及再灌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下肢手术中止血带的应用容易造成医源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缺血再灌注致远端器官损伤是围手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聚焦于下肢缺血再灌注对远端重要器官,例如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和脑的影响.虽然缺血再灌注影响的远端器官种类存在差异,但是最关键的致伤机制大体一致.下肢缺血再灌注致远端器官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中性...  相似文献   

18.
器官缺血后的血液再灌注是必然的治疗措施,但再灌注的同时也会引起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再灌注损伤机制中氧自由基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等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抗氧化剂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经典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许多国外实验室开始关注它对器官缺血再灌注(如脑、肝、肾、胃肠、后肢、睾丸及卵巢等)损伤的治疗作用,而且目前在国外DMSO已经应用于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由此产生的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本次综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谭凌菁  梅志刚 《广东医学》2016,(17):2680-2682
人体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脑、心、肾、肝、胃肠道等组织器官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炎症反应参损伤过程,故抗炎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关键环节。胆碱能抗炎通路( 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 ,CAP)是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当机体受到感染和损伤时,迷走神经则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并参与抗炎[1]。 CAP通过分泌乙酰胆碱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具有快速性和易控性,为选择有效的防治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一旦发生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缺血后再灌注能明显减少组织器官梗死面积,但同时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研究显示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强大的保护作用.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抑制胞内钙离子超载,激活线粒体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减轻炎性发应等来减少组织细胞死亡以实现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