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选取老龄髋部骨折患者16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结合足底静脉泵物理预防治疗,对比2组患者用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10 d后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DVT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为2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较术前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早期采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是必要的,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高龄(≥80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27例,采取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对照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深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8.5%(5/27)、0(0/25),部分再通率为63.0%(18/27)、52.0%(1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和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3.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与护理.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抬高患肢,指导踝泵运动,术后弹力绷带缠绕患肢,CPM功能锻炼.观察组予术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U腹壁皮下注射,连续10d,14d后观察疗效.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DVT效果显著,观察组仅1例出现DV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皮I下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掌握低分子肝素钙使用时机和注射技巧,使用过程中加强观察、护理,可避免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及Evens分型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病例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试验组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每日1剂,连续7 d。分别观察2组受试对象试验前、试验后凝血—纤溶系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后,2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PAI)等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伤肢DVT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预防伤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徐坤 《当代医学》2013,(21):95-96
目的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详细探讨。方法对下肢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皮下注射后再加用输血通注射液,然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肢周经的缩小比对照组的大;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DVT治疗过程中,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的应用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单纯治疗方式,观察组则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观察组PLT、D-二聚体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巴曲酶能够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并且在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测方面更加优良,可在临床上进行普及。  相似文献   

8.
药物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巴曲酶注射液等药物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首日给予巴曲酶注射液10Bu+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以后隔日给予巴曲酶注射液5Bu+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合并使用抗凝(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bid)、祛聚(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静脉滴注,qd;拜阿斯匹林100mg,qd,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尿激酶(UK)25万I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其他同治疗组。2周后根据患肢消肿程度及磁共振或B超检查结果判断疗效。结果: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4%、83.64%(P〈0.05);未出现严重的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抗凝、祛聚药物,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HA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安徽省中医院骨伤二科治疗的40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选择的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术后引流管拔除后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观察组20例,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中益气汤;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复查,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HA术后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下肢肿胀的疗效更好,能有效缓解术后出现的患肢肿胀等症状,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使患者可以早下地活动,加快术后康复的进程,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妊娠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及产褥期DVT患者,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处理基础上均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皮下注射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和凝血功能变化,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该80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93.75%(75/80)、治疗总有效率96.25%(77/80),疗效肯定;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LT、TT、PT、aPTT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及产后哺乳均正常。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DVT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病人100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组(西医组,50人)和皮下注射LMWH联合口服活血灵组(联合组,50人),分别检测患者手术后12 d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在术后12 d用超声检测是否有下肢DVT的发生。根据血液流变学光学检测方式检测术前及术后12 d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结果两组术后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较术前都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联合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西医组低(P0.05);联合组的aPTT值、PT值均高于西医组(P0.05(;西医组有7人发生下肢DVT,联合组有1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灵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浆粘度及延长PT和aPTT,能有效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全髋置换术(THR)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THR患者随机分为4组,E0组: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未用LMWH;EL组:PCEA联合应用LMWH;I0组:术后静脉镇痛(PCIA)未用LMWH;IL组:PCIA联合应用LMWH.于入院检查时(基础值)、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7 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术后24 h及48 h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痛评分,术前和术后第7天双下肢血管B超检查,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四组患者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无差异.EL和IL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阳性率低于I0和E0组,EL和IL之间及I0和E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组术后恶心的患者数较E0和EL组增多(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术毕和术后24 h时4组患者均低于基础值(P<0.05).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E0组低于I0组(P<0.05),IL和EL组低于I0和E0组(P<0.05),IL和E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和EL术后各时点凝血酶原时间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基础值延长(P<0.05),且较I0和E0组延长(P<0.05).各组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HR患者围术期未用LMWH时PCEA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优于PCIA.PCEA和PCIA联合应用LMWH,均能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出血,提示应用LMWH时行椎管内麻醉和PCEA是安全可行的.在应用LMWH时,PCEA预防DVT的作用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骨折术后应用丹参川芎嗪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检查患者治疗期间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7.5%,观察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其伤口引流量均由少至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can result in pulmonary embolism, a fatal complication that is due to the dislodgement and movement of a blood clot (thrombus) from a limb into the lungs. Genetic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DVT development include mutations in coagulation proteins, especially th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 a component of the anticoagulation protein C (PC) pathwa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6936A/G polymorphism in the EPCR gene and the occurrence of DVT. 
Methods  This study involved 65 patients with DVT and 71 age- and gender-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ll subjects. Plasma levels of soluble EPCR (sEPCR)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and EPCR gene product was amplified by a standard PCR reaction. Gene product bands were sequenced to identify EPCR gene polymorphisms.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sEPCR in subjects with 6936AG genotyp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ubjects with 6936AA genotype ((0.97±0.32) pg/ml vs. (0.61±0.24) pg/ml, P <0.01). Similarly in the DVT group, the level of sEPCR in subjects with the 6936AG were greater than that in subjects with the 6936AA genotype ((0.87±0.21) pg/ml vs. (0.50±0.18) pg/ml, P <0.01). The sEPCR level in DVT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0.68±0.32) pg/ml vs. (0.54±0.22) pg/ml, P <0.05). The 6936AG genotype frequency in DVT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 <0.05). In contrast, the 6936AA genotype frequency in DVT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s (P <0.05). Subjects carrying 6936AG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sis (OR=2.75, 95% CI: 1.04–7.30, P <0.05).
Conclusions  EPCR gene 6936A/G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lasma levels of sEPCR. Subjects carrying 6936AG likely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护理在应用内科并发肺栓塞(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至2015年4月内科并发肺栓塞的高危患者150例,并根据不同的治疗及护理方式分为三组,即IPC联合LMWH治疗组,LMWH组,对照组(各50例),分析各组的治疗疗效及全血粘稠度.结果 三组患者经相应方案干预治疗、护理后:联合治疗组PE发生率4% (2/50),明显低于LMWH组20% (10/50)、对照组40% (2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变化指标有所改善.结论 本研究应用IPC联合LMWH护理方式到内科住院患者中,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18.
范志文  陈思怡  汤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39-342, 34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行下肢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各组腘静脉和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比较各组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IPC组及IPC+LMWH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 < 0.01),LMWH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IPC组发生下肢DVT 2例(8%),LMWH组2例(8%),IPC+LMWH组1例(4%),空白对照组8例(32%),各治疗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各组均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应用IPC与低分子肝素是安全、有效地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DV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熊文  陈明  郑琼 《重庆医学》2018,(15):2035-2037,2041
目的 探索根据极端体质量调整利伐沙班用量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102例,<50 kg的患者75例,>100 kg的患者27例.<50 kg、>100 kg两组分别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亚组,给予4组不同剂量利伐沙班,用药35 d.记录凝血功能、血色素、D-二聚体变化,以及出血事件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T延长值、APTT延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kg试验组Hb、PLT下降,以及切口引流量少于<50 kg对照组,>100 kg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其他部位出血,DVT和肺栓塞(PE)发生率<50 kg组组内、>100 kg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极端体质量调整利伐沙班用量可以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