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娟  邢燕  张利军 《西部医学》2022,34(7):1089-109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水平与相关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收治的112例SLE患者(SLE组),按SLEDAI评分分为非活动期72例,活动期40例,另选取同期健康自愿者50例(健康组)。采集受试者血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3+CD56+NK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均较健康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组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计数及占比、IFN-γ、IFN-γ/IL-4明显低于非活动期组,SLEDAI评分、24 h UPQ、IL-4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3+CD56+NKT细胞与SLE患者SLEDAI评分、24 hUPQ及IL-4呈负相关(r=-0.573、-0.682、-0.374,P<0.05),而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r=0.016,P>0.05)。结论 CD3+CD56+NKT细胞参与了SLE免疫调节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患者SLEDA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CD3+CD56+NK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发挥SLE免疫调节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0、Th1和Th2细胞水平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分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Th1/Th2比值降低(P〈0.05)。Th1、Th2细胞百分比在SLE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SLEDAI〉10组Th1/Th2比值低于SLEDAI≤10组和正常组(P〈0.05)。Th2细胞百分比在SLEDAI〉10组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伴有口腔溃疡SLE组其Th1细胞百分数降低,有关节炎组其Th2细胞百分数升高。Th1/Th2比值与SLEDAI积分成负相关;Th0与血清补体C3成正相关。24h尿蛋白定量、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与Th1、Th2、Th0及Th1/Th2比值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Th2优势活化状态,活动期SLE患者Th1/Th2失衡尤其突出;Th亚群细胞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玉青  杨晓婷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096-409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B细胞NHL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一化疗组(35例)和利妥昔单抗组(35例)。给予单一化疗组患者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化疗方案治疗。在CHOP化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妥昔单抗组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6个月生存率及1 a生存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4~+、CD3~+、CD4~+/CD8~+)变化。结果利妥昔单抗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生存率、1 a生存率高于单一化疗组(均P<0.05)。治疗后,单一化疗组CD4~+/CD8~+、CD4~+、CD3~+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利妥昔单抗组CD4~+/CD8~+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利妥昔单抗组治疗后CD4~+、CD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利妥昔单抗组CD4~+/CD8~+、CD4~+、CD3~+水平高于单一化疗组(均P<0.05)。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对B细胞NHL患者采用CHO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例初发SLE患者(活动组11例,非活动组5例)及1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highTreg、Th17细胞占CD4+的比例,分析两种细胞的比率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初发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reg和Th17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LEDAI无相关性(均P>0.05)。CD4+CD25highT细胞与Th17细胞的比率在活动组患者下降尤为明显(P<0.05),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初发的活动性SLE患者外周血Treg与Th17细胞的比率明显下降,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两群细胞的失衡可能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我院儿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儿50例按治疗方法分成2组:利妥昔单抗组(26例,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和长春新碱组(24例,给予长春新碱治疗)。另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疗效、药物不良反应,随访两组患儿复发的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利妥昔单抗组R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19^+/CD20^+B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提示,利妥昔单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长春新碱组(69.2%比37.5%,χ^2=9.74,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比8.3%,χ^2=0.62,P〉0.05)。随访利妥昔单抗组治疗有效患儿复发率(22.2%)明显低于长春新碱组(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患儿外周血小板数量达(106.7±32.5)×10^9/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12.48,P〈0.01);外周血CD19^+/CD20^+B细胞表达明显较治疗前降低(t=6.71,P〈0.05)。提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通过耗竭B细胞而发挥其作用,对RITP患儿具有较满意的疗效,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英国狼疮评估小组和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治疗10个月的外周B细胞含量的变化。结果:通过治疗前后英国狼疮评估小组和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的评估,治疗后患者情况明显好于治疗前,通过比较B细胞的清除率,发现小剂量的利妥昔单抗能够使B细胞的重建成功,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清除B细胞并且重建,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药物。最近的文献报道称,利妥昔单抗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有效,因此,本研究采用最大剂量静脉输注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月1次,共4次)治疗9例副肿瘤性神经系统综合征(PNS)相关Hu抗体或Yo抗体阳性患者。在本项利妥昔单抗的非对照非盲试验中,根据Rankin量表(RS),3例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1分,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的症状改善显著(RS得分从5到1)。尚有待于对利妥昔单抗治疗PNS抗体的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为治疗儿童SLE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例儿童SLE患者和30例健康儿童,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水平。将SLE患者分为单纯激素治疗组和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组,每组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治疗前后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患儿组CD3+CD4+ Th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CD3+CD8+ Tc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CD3-(CD16CD56)+NK和CD3+(CD16CD56)+NKT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而CD3-CD19+ B细胞比率明显增高(P<0.01)。儿童SLE患者外周血CD3+CD8+ Tc细胞比率与SLE活动指数(SLE DAI)呈正相关关系(r=0.754 7,P<0.01);CD3-CD19+ B细胞比率与SLEDAI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158 6,P=0.029 3);Th、NK和NKT细胞比率与SLE 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用激素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NK、NKT和Th细胞比率均有所升高,Tc细胞比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联合激素组治疗后患者B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K细胞、Th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儿童SLE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失调与SLE的发病有关,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儿童SLE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5例稳定期SLE患者及65例活动期SLE患者,同时选择7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0水平。比较3组的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与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及补体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组及稳定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均低于对照组,IL-10、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低于稳定组,SLEDAI评分、IL-10、ESR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 CD5+ B细胞数量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IL-10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 <0.05)。随着SLEDAI评分的增加,CD19+ CD5+ B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而IL-10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数量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随着病情活动程度的增加,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及IL-10水平变化更明显,可以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先桃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89-119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 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23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无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抗凝药及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及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 9例完全有效,5例有效,9例无效.中位疗效持续时间8(5~23)个月,有效患者有中3例复发,其余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I9+/CD20+细胞明显下降.多数患者耐受好.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 Th1/Th2是否存在失衡状况。方法收集 SLE 患者(SLE 组)、SLE 合并冠心病患者(合并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real-time PCR 法检测外周血 Th1/Th2细胞转录因子 T-bet/GATA-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细胞内 IFN-γ及 IL-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 IFN-γ及 IL-4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LE 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2细胞转录因子 GATA-3表达水平、CD4+ T 细胞胞内 IL-4分泌水平及血清 IL-4水平均明显低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 P <0.05)。结论 SLE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 Th1优势活化的 Th1/Th2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balance of Th1/Th2-type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its relation to disease activity. Methods Intracellular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by flow-cytometry following whole-blood culture. Results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 &gt;10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fewer CD4(+)or CD8(+)T cells producing IFN-γ than patients with SLEDAI =0, SLEDAI 1-10 or healthy controls (P&lt;0.01, P&lt;0.01 or P&lt;0.05, respectively). Patients with SLEDAI&gt;10 also had decreased ratio of IFN-γ/IL-4 positive CD4(+)or CD8(+)T cell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SLEDAI =0, SLEDAI 1-10 or healthy controls (P&lt;0.05). The decreased Th1 or Tc1 cells and the ratios of IFN-γ: IL-4 positive CD4(+)T-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P&lt;0.05). Conclusion SLE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mbalance of Th1/Th2 and Tc1/Tc2 cytokines. The decreased Th1 or Tc1 cells and the Th1/Th2 ratio are related to dise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感染对SLE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SLE患者(SLE组)及70侈4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EBV—DNA特异性片段来检测EBV—DNA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数和Th1/Th2比值。结果:SLE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比EBV-DNA阴性组具有更高的皮疹、关节炎和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以及更高的抗Rib—P抗体、抗Smith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阳性率(P〈0.05),但两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血清IL-4浓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数显著高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和P〈0.05),Th1/Th2比值低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EBV感染与SLE密切相关,EBV可能通过促进Th2型免疫反应来促进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60例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稳定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SLE患者治疗前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水平(P〈0.05),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与病情活动正相关(r=0.49,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尿液TNF—α、TGF—β1、IL-6、MCP-1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SLE患者86例,依据患者SLEDAI评分分为两组:疾病活动组(SLEDAI≥10分,52例,c组)和疾病非活动组(SLEDAI〈10分,34例,B组)。笔者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A组)。收集受检者晨尿,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尿液TNF-α、TGF-β1、IL-6、MCP-1水平;对活动性狼疮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后再次记录患者SLEDAl评分,并检查尿液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各指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C组患者以上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B组以上4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A组。而C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SLEDAI评分下降,其尿液4种细胞因子水平也降低,相关分析显示以上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尿液细胞因子的检测可以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对患者疗效的判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江淮  陈伟  丁琼  肖蓓 《安徽医学》2010,31(7):736-738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系统性红斑狼疮和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SLE)发病的关系。方法根据SLEDAI评分法,将54例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和静止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54例SLE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IFN-γ、IL-10水平。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FN-γ、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的表达量与血红蛋白量、血小板量和红细胞数成正相关;IFN-γ的表达量与补体C3、C4成负相关,与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免疫球蛋白IgG成正相关;IL-10的表达量与抗核小体抗体、免疫球蛋白IgG成正相关。结论 Th1型及Th2型细胞因子均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联合检测SLE患者血清TGF-β、IFN-γ、IL-10水平,对指导治疗及病情的评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杀伤样T(NKT样)细胞的表达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增殖能力和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疾病活动组20例,稳定组10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56+NKT样细胞的表达及不同体外刺激活化后的增殖能力。通过检测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IL)-4表达水平来判断其在调节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样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LE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的非特异性刺激相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2特异性诱导刺激对CD3+CD56+NKT样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在两种刺激条件下几乎均不表达。结论 CD3+CD56+NKT样细胞通过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来调节炎症免疫作用,SLE的发病可能与外周血CD3+CD56+NKT样细胞表达数量减少及其免疫功能严重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补体Clq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erythematosus,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60例SLE患者、4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补体Clq的水平,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Clq水平的差异,研究血清中Clq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关系。结果 SLE组的血清Clq水平(152±30mg/L)显著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198±25mg/L)及健康对照者(187±28mg/L),P〈0.05;SLE活动期Clq水平(134±34mg/L)明显低于SLE稳定期(162±25mg/L),P〈0.05;补体Clq水平与SLE的活动性(SLEDA1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3。结论血清Clq水平在SLE中降低,血清Clq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SLE患者T淋巴细胞CD70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CD70在SLE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用定量RT-PCR方法测定15例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l5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CD4+CD70+T/CD8+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结果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SLE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CD70mRNA转录水平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8+T淋巴细胞CD70 mRNA转录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4+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SLE患者CD4+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P0.05)。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CD8+CD70+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CD70的过度表达在SLE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并且CD70过度表达可以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