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外周血中CD4^ 和CD8^ T淋巴3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以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LE患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CD8),用Dot blot法检测IFN-γ和IL-4mRNA的表达。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LE患外周血中1类辅助T细胞(Th1)、Th1/Th2比率、IFN-γmRNA的表达和IFN-γ水平和IFN-γ/IL-4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而Th2细胞、Th0细胞和IL-4 mRNA表达的水平及其外周血中IL-4的水平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在SLE患外周血中,Th1细胞的数量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明显下调,提示Th1/Th2细胞的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对Th1/Th2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14细胞,联合应用rhGM- CSF、rhIL-4和rhTNF-α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成熟。在培养的第9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细胞增殖/毒性剂盒分析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L-10的表达。诱导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5d后,佛波酯+离子霉素+莫能霉素刺激培养4h,进行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及胞质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的比例。结果 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CD1a的表达降低(P<0.05),HLA- 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HLA- DR、CD80、CD86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也有所差异(P<0.05)。SLE患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分泌IL-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活动组与非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0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的树突状细胞与对照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Th1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Th2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增加,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分泌IL-12降低,IL-10升高。SLE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Th1细胞分化不足,在SLE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 Th1/Th2是否存在失衡状况。方法收集 SLE 患者(SLE 组)、SLE 合并冠心病患者(合并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real-time PCR 法检测外周血 Th1/Th2细胞转录因子 T-bet/GATA-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细胞内 IFN-γ及 IL-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 IFN-γ及 IL-4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LE 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2细胞转录因子 GATA-3表达水平、CD4+ T 细胞胞内 IL-4分泌水平及血清 IL-4水平均明显低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 P <0.05)。结论 SLE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 Th1优势活化的 Th1/Th2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用标准ELISA和PCR法检测 117例未成年SLE患者和 15 3名未成年正常对照、以及 196例成人SLE患者和 392名成人正常对照的EBV感染情况。结果 :未成年组 116例患者 (116 /117)和 10 7名对照 (10 7/15 3)EBV -IgG阳性 (P <0 .0 0 1) ,成年组 195例患者 (195 /196 )和 370名对照 (370 /392 )EBV -IgG阳性 (P =0 .0 14 ) ;随机抽取各 32例 ,患者和对照EBV -DNA阳性为 32、2 3例 (P <0 .0 2 )。结论 :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 ,EB病毒感染可能是SLE的其中一个病因。  相似文献   

5.
张细凤  刘炬  叶锋  郑红霞 《当代医学》2016,(18):163-164
目的:观察益肾补肺中成药(百令胶囊和六味地黄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有肾脏受累和或肺间质性病变的SLE患者病例共36例,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简称“中西医组”),各18例,分别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IL-2、IFN-γ、IL-4、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西医组总有效率为50.0%,明显低于中西医组的8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的IL-2、IL-4、IL-10、IFN-γ水平(6.48±1.61)ng/mL、(7.57±2.84)ng/mL、(51.07±6.09)pg/mL、(24.53±3.75)pg/mL均明优于西医组的(3.27±1.18)ng/mL、(23.97±5.24)ng/mL、(38.23±4.5)pg/mL、(16.85±2.74)pg/mL(P<0.05)。结论益肾补肺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调节免疫作用,其治疗SLE的作用机制主要就是不断改善Th1和Th2代表性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调节Th1/Th2平衡,最终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EB病毒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0名SLE患者和40名正常人EBV—DNA的表达。结果40名SLE患者中11例阳性;40名正常人对照组3例阳性,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SLE患者EB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EBV感染可能是SLE发生发展因素。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被公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 ,其组织损伤主要由致病性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介导[1]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 ,可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2 ] 。本研究对 9例从未接受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初发SLE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其Th1/Th2细胞水平 ,以及药物治疗对Th1/Th2细胞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9例患者均为我院院刚确诊的SLE患者。SLE诊断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SLE分类修正标准[3 ] 。 9例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为 2 7.9岁。这些患者从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选择我院健…  相似文献   

8.
刘宝霞 《实用医技》2008,15(1):114-116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机体防止病原体感染、清除肿瘤细胞和维持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防御系统,而T辅助淋巴细胞(Th)则是执行这一防御功能的中心环节。Th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可分为Th1、Th2、Th0三种,分别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和体液免疫。Th1和啦细胞功能的正常和相互间保持平衡,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和身体健康的基础。Th1/Th2细胞功能的异常或失衡,是引起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EB病毒诱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侵犯多系统和多脏器的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SLE,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免疫学理论的角度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补体C3、C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SLE患者129例,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68例(SLEDAI≥10分)和稳定组61例(SLEDAI<10分),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补体C3、C4水平,并对SLE患者C3、C4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活动组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补体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LE活动组IL-6、IL-10、IFN-γ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补体C3、C4水平低于稳定组(P<0.01)。SLE患者C3、C4水平与IFN-γ水平以及C4水平与IL-2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紊乱及补体C3、C4水平异常,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balance of Th1/Th2-type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nd its relation to disease activity. Methods Intracellular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by flow-cytometry following whole-blood culture. Results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 &gt;10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fewer CD4(+)or CD8(+)T cells producing IFN-γ than patients with SLEDAI =0, SLEDAI 1-10 or healthy controls (P&lt;0.01, P&lt;0.01 or P&lt;0.05, respectively). Patients with SLEDAI&gt;10 also had decreased ratio of IFN-γ/IL-4 positive CD4(+)or CD8(+)T cell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SLEDAI =0, SLEDAI 1-10 or healthy controls (P&lt;0.05). The decreased Th1 or Tc1 cells and the ratios of IFN-γ: IL-4 positive CD4(+)T-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activity (P&lt;0.05). Conclusion SLE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mbalance of Th1/Th2 and Tc1/Tc2 cytokines. The decreased Th1 or Tc1 cells and the Th1/Th2 ratio are related to dise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Th1 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 :对5 8例SLE患者 ,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 ,比较其差异。结果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SLE患者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在治疗后SLE患者体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P <0 .0 5 ) ,但Th1类细胞因子较Th2类细胞因子降低更为显著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 ,体内Th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 ,这可能为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SLE患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Th1/Th2 细胞因子漂移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ERα基因1号内含子Xba-Ⅰ和PvuⅡ酶切位点多态性,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0、IL-4、IFN-γ及IL-2mRNA的表达。结果PpXx基因型SLE患者IL-10和IL-4的表达比对照组升高(P<0.01,P<0.05); Ppxx基因型SLE患者IFN-γ、IL-2表达比对照组降低(P<0.05);在对照组,4种细胞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ER基因型与不同个体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相关,ER的不同基因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基因背景影响体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疾病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82例NP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本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但无神经精神症状的82名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NPSLE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免疫学检查。结果 82例NPSLE患者,男性9例,女性73例,年龄(33.2±16.7)岁,病程1年者占69.5%,病例组患者病程要短于对照组(P0.05);62.2%的NPSLE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常见的症状为狼疮性头痛(20.0%)、癫痫(12.0%)、性格改变(10.5%)和焦虑(10.5%),85.4%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红斑(68.3%)、肾脏受累(59.8%)、关节疼痛(42.7%)等,与对照组相比,NPSLE患者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血肌酐、补体C4、免疫球蛋白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SLE患者偏向于青年女性,常发生于SLE病程的早期阶段,大部分患者在SLE发病3年内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且更易合并光感性皮疹,血小板、肌酐、补体C4的降低和Ig M、抗ds-DNA抗体、抗r-RNP抗体水平的升高可辅助NPSLE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为研究SLE的免疫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SLE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和不伴狼疮性肾炎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中Th1和Th2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分泌情况。结果:(1)狼疮性肾炎(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不伴有LN的SLE患者Th1较对照组降低(P〈0.05)。(3)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不伴有LN的SLE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伴有LN的SLE患者Th1细胞功能亢进,具有Th1优势。不伴有LN的SLE是一种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分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Th2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Th1/Th2比值降低(P〈0.05)。Th1、Th2细胞百分比在SLE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SLEDAI〉10组Th1/Th2比值低于SLEDAI≤10组和正常组(P〈0.05)。Th2细胞百分比在SLEDAI〉10组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伴有口腔溃疡SLE组其Th1细胞百分数降低,有关节炎组其Th2细胞百分数升高。Th1/Th2比值与SLEDAI积分成负相关;Th0与血清补体C3成正相关。24h尿蛋白定量、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与Th1、Th2、Th0及Th1/Th2比值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Th2优势活化状态,活动期SLE患者Th1/Th2失衡尤其突出;Th亚群细胞失衡在SLE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然转归差,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长久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在血清学、病毒基因组学、实验动物及流行病学等方面,均有研究证明EBV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易感群体发病.文章就EBV感染与SLE发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年收治的4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SLE患者及41例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SLE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肺部、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为主,致病真菌以白色念珠菌、曲霉菌为主。随着病程、免疫抑制药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减少等合并症的出现,SLE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SLE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免疫抑制药或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及白细胞减少等。CRP及TNF-α这两项指标在真菌感染中可能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