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MM病人8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对血小板最大凝集率、抗凝血酶(AT)、a PTT、PT、T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_2-PI)进行测定,比较用药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血小板最大凝集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2),AT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明显(P=0.393;P=0.273);a PTT、PT、TT无明显变化,而D-D呈现明显增长趋势(P=0.513;P=0.423)。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MM患者血小板最大凝集率下降,对其他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致栓作用的初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的致栓作用。方法检测和比较30例血液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Ⅴ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抗凝及纤溶活性,从而增加血液肿瘤患者并发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汪健  罗兰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09,21(11):1864-1865
目的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实验室凝血、血小板功能、抗凝和纤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17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并与同时期住院的666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17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P〈0.01),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P〈0.05),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P〈0.01),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低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较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增强较为显著,其纤溶系统活动度明显降低,这些指标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参考依据和预后的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VTD方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塞地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方法:利用动态检测的方法对比2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采取VTD方案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VTD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多发性骨髓患者的凝血功能(P<0.05).结论:VTD方案通过对抗凝和纤溶活性的调节和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来降低患者并发血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和传统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至少完成4个疗程、可以评估疗效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硼替佐米组和非硼替佐米组,各20例。硼替佐米组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非硼替佐米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球蛋白、骨髓浆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化疗4个疗程后全面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白蛋白显著高于非硼替佐米组[(41±4)g/L比(37±7)g/L,P<0.05];硼替佐米组球蛋白显著低于非硼替佐米组[(22±6)g/L比(33±14)g/L,P<0.05];硼替佐米组红细胞沉降率显著低于非硼替佐米组[(18.8±1.6)mm/1 h比(65.5±3.8)mm/1 h,P<0.05]。治疗4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反应良好率显著高于非硼替佐米组[75.0%(15/20)比25.0%(5/20),P<0.05]。结论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可提高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并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低白蛋白,使红细胞沉降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金鑫 《中外医疗》2012,31(9):100-100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治疗措施,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38,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且有部分逆转肾功能不全的作用,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爱伟  黄强 《医学综述》2009,15(12):1859-1861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治疗初治性和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时都已显示出相当高的疗效。硼替佐米能作用NF-κB受体配体/骨保护素(RANKL/OPG)系统与Wnt信号转导途径而调节破骨细胞活性与成骨细胞骨功能协调平衡,由此达到治疗骨髓瘤性骨病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3-16
目的 探讨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液检测指标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机械性创伤伴血栓形成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的特异性生长因子、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进行检查。结果 观察组特异性生长因子、血小板数量分别为(3.62±0.34)U/mL、(179.41±52.32)×109/mL,与对照组(3.54±0.25)U/mL、(166.18±46.38)×109/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为(67.58±21.33)%,高于对照组的(52.36±14.36)%,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9.24±1.23)s、凝血酶时间(21.89±1.26)s、抗凝血酶Ⅲ(68.93±15.66)%、纤溶酶原(74.68±16.33)%皆低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65±1.22)s、凝血酶时间(25.68±1.54)s、抗凝血酶Ⅲ(96.42±11.54)%、纤溶酶原(89.47±15.64)%,观察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为(0.96±0.31)%,高于对照组的(0.6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性创伤患者的特异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数量基本不影响血栓的形成,但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特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含量变化都易影响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变化,以及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等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和凝血功能结果,根据进程分初治、缓解、进展组;根据治疗分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沙利度胺、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及参芎组。比较各组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D-二聚体>500 ng/mL患者在初治、缓解、进展组中分别占41%、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硼替佐米患者,治疗后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使用来那度胺患者,化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P<0.05);使用沙利度胺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P<0.05)。使用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患者D-二聚体下降(P<0.05);使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患者治疗后PT较前延长(P<0.05)。以沙利度胺为基础的治疗后FIB升高(P<0.05)。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后D-二聚体下降(P<0.05)。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PT较治疗前延长(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疾病进展中常出现高凝状态。硼替佐米及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对本病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沙利度胺及来那度胺在治疗中使患者易出现高凝状态。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血液肿瘤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和比较32例血液肿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内皮细胞功能指标: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因子(TF)、凝血酶调节蛋白(riM)、凝血因子V、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血液肿瘤患者体内的VEGF、TF、TM、vWF、AT活性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血浆ET-1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以影响内皮细胞功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增生,从而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硼替佐米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0例临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应用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的病人(硼替佐米组)、10例临床诊断为MM应用传统VAD方案化疗的病人(化疗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NGF水平,并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对硼替佐米组病人治疗前后MCV、SCV进行测定。结果硼替佐米组、化疗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清N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组、化疗组治疗后血清NGF水平逐渐下降(F=58.269,P〈0.05),硼替佐米组比化疗组下降更明显(F=5.521,P〈0.05)。硼替佐米组病人血清NGF下降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727,P〈0.05),与疗效呈正相关(r=0.681,P〈0.05),与治疗前后各神经MCV、SCV变化值均无相关性(P〉0.05)。硼替佐米组病人治疗前后肌电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GF合成减少在硼替佐米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吡喃阿霉素及沙利度胺(DTT)方案与常规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tha-lidomide,DT)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7例MM患者分为病例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小剂量硼替佐米(1.0 mg/m2)联合DTT方案和常规剂量硼替佐米(1.3 g/m2)联合DT方案。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7例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病例组中23例有效,有效率79.2%;对照组中22例有效,有效率78.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及腹泻等,大多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或停药后缓解或消退,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DTT方案是治疗MM的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3例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PD)或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阿霉素(PAD)方案化疗,其中12例患者经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依据国际2006疗效反应标准评价疗效,毒性分级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名(NCI CTCAE)v 3.0判断。结果接受2~6个疗程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后,35例初治患者总反应率为88.6%,8例复发难治患者总反应率为75%。PD方案组(27例患者)总反应率为81.5%,PAD方案组(16例患者)总反应率为93.8%。所有患者获得疗效平均需1.2个疗程(1~3个疗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2个月(1~37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81%,2年总生存率为62.6%。12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年总生存率高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腹泻、便秘、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及血液学毒性,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可有效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MM患者,常见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可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老年HF患者46例(HF组),非器质性心脏病住院患者18例(对照组),取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血浆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老年HF患者血浆RA、PAI-1活性、Ang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PA活性则降低(P〈0.05);血浆PAI-1活性与AngⅡ含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6,P〈0.01)。结论老年HF过程中血浆RAS激活对纤溶活性改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棚替佐米方案(PAD)诱导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凝血四项及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聚集率,血栓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T、TT、aPTT、Fbg、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事件发生率3.64%低于对照组16.3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诱导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可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2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和CD62P表达水平的改变。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移植患者预处理前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为(56.73±20.38)%,和正常人的(57.66±1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处理后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降至(31.38±25.81)%,与预处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GPⅡb、GPⅢa与CD62P在预处理后较正常组及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GPⅠb变化不明显。预处理过程中血凝常规无明显改变。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膜GP的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