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O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Q例脑梗塞患者不同时期血清NO含量,5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塞组急性期血清NO水平较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脑梗塞组恢复期血清NO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P>0.05);重度梗塞组No含量高于中度及轻度梗塞组(P<0.05),中度梗塞组NO含量高于轻度梗塞组(P<0.05),恢复期三者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O在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检测血清NO含量有助于脑梗塞早期诊断、观察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尹智晟 《柳州医学》2008,21(2):63-6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名川崎病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测定。结果川崎病冠状动脉疾病(CAD)组急性期与非CAD组急性期比较,PLT、MPV、PDW及PCT差异无显著性(P>0.05);川崎病CAD组恢复期MPV较非CAD组恢复期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川崎病CAD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PV,PDW虽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预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8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10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 PLT,MPV,PDW和PCT 4项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塞组和合对照组两组4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腔隙性脑梗塞组P 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脑梗塞组MPV和PDW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脑梗塞组PCT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不显著( P>0.05)。脑梗塞组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4项参数随时间动态变化情况:腔隙性脑梗塞后PLT呈逐渐下降趋势,3~4d时最低,以后又逐渐回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后MPV、PDW和PC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是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对脑梗塞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血小板参数、C反应蛋白(CRP)与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变化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小板参数、CRP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和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银屑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银屑病组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TC、TG、LDL-c及ApoB均明显升高(P0.01),apoAI、HDL-c下降(P0.01),LPa仅进行期银屑病组升高显著(P0.05),其他两组轻度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静止期银屑病患者组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消退期银屑病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血小板参数、CRP与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均有明显变化,联合监测对于判断病情转归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8例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观察组)6例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对照组)12例,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期,观察组的PLT、PCT、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急性期,观察组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及心脏并发症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 TT- R1型血细胞分析仪 ,测定 110例脑梗死、5 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 (PL 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参数值 ,与 12 0例健康同龄人比较。结果 :PL 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MPV在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增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 ;PCT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DW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均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观察病情演变。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维国  何爱玉 《浙江医学》1996,18(4):209-210
采用Coulter JT型血细胞计数仪对22例心源性脑栓塞、10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216名正常人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发现脑梗塞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大于脑栓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3组间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提示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作为区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一项有参考意义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AP)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126例AP患儿进行临床分期,对急性期患者给予刺络放血联合抗过敏药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和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化,并与120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组急性期PLT轻微升高(P>0.05),PDW升高,MPV和PCT降低(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急性期比较,恢复期PCT升高,MPV、PDW降低(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改变及高黏血症在AP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脂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53例患者为研究组,52例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1,另选取23例健康未孕妇女为对照组2;检测三组妇女血小板参数和血脂四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MPV、PDW、PCT均高于两对照组,PLT低于两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研究组TC和TG、LDL-C均高于两对照组,而HDL-C低于两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研究组血TC与MPV、PDW呈正相关(P<0.05),与PLT、PCT无相关性;TG与MPV、PDW、PCT呈正相关(P<0.05),与PLT呈负相关(P<0.01);HDL-C与PLT呈正相关(P<0.05),与MPV、PDW、PC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及血小板参数改变及其相互作用与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有关,测定脂代谢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自然流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参芪通络方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残疾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确诊的20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结合Brunnstorm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通络方。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IHS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中医证候评分及残疾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FMA与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而FMA、MB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平均血小板体积较对照组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通络方联合Brunnstorm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残疾率,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 2 5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12 7例脑梗死患者和 5 3例建康人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1)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外 ,观察组急性期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 ;(2 )观察组恢复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3)观察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趋势。方法 抽取 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组 )和 2 8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静脉血标本 ,用SysmexSE 95 0 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其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 (Plt)计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 (MPV)、大血小板 (P 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直接参与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小板参数可预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分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35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的RBC、HCT、HB、PLT、PCT均显著下降(P<0.05),MCV、RDW、MPV、PDW显著升高(P<0.05,P<0.01),并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红细胞参数的异常程度逐渐加重(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可以反映肝病的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5例肝病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并与3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比积(HCT)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BC、HCT、Hb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2)所有肝病患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增大(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仅慢性重症肝炎组患者有所增高(P<0.05),其他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MCH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所有肝病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3)慢性肝炎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DW均明显增高(P<0.05~0.01),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RDW逐渐增宽。结论红细胞参数RBC、Hb、HCT、RDW与MCV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和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全血细胞分析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梗死(CI)急性期与恢复期全血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我院2004年1月-7月住院脑梗死患者121例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CI患者急性期WBC、MCV、MPV、PDW 4项指标与对照组对应比较后其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BC、RDW急性期CI组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急性期与恢复期RBC、WBC测定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在急性期、恢复期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C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全血WBC、MCV、MPV、PDW升高,PLT降低具有特征性。MCV与MPV升高使全血有形成分大大增加,是造成脑梗死重要因素之一。全血细胞分析为脑梗死预防、治疗、预后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孙贵祥  沈海青 《河北医学》2008,14(10):1146-1149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影像学、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并比较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1min、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1.20%)优于对照组(18.12%).出血发生率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时2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清钙镁含量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钙、镁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化验7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及10 d后(恢复期)血清钙镁含量,并选取73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血清钙、镁含量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清钙、镁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恢复期其血清钙、镁含量较急性期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时血清钙、镁均降低,是脑梗死原发和继发的共同结果,随着病情的稳定好转,其含量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