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疗程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及HBV—DNA阴转率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ALT、TBIL、H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ALT、HA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的HBV—DNA转阴率为76.7%,优于对照组的16.7%(P〈0.01)。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和抗纤维化明显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干扰素+病毒唑)34例与对照组(单用干扰素)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病毒应答率、生化应答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1.2%,生化应答率为88.3%,病毒应答率为61.8%;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0%、70%、43.4%。经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访48周,联合治疗组的持续应答率为44.1%,而对照组为16.7%,差异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外,其他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仿。结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可以增强丙肝抗病毒治疗的远期疗效,且耐受性良好,宜作为目前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临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的抗病毒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轻度预后较好,重度预后较差;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结论 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IFN—α及胸腺肽a-1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每周3次,加病毒唑600mg/日,胸腺肽a—1每周2次,每次1.6mg,治疗1个月后,将剂量增加至IFN300万U和病毒唑1000mg/日,治疗半年,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有12例耐受尚好并完成IFN疗程,而4例无法耐受,IFN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12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LB、TBIL、PTA、HCV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胸腺肽a-1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3.2%(0.1%10.0%),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早期发现HCV感染患者可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抗-HCV及HCV RNA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学指标[1]。成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者的比例为60%10.0%),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早期发现HCV感染患者可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抗-HCV及HCV RNA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学指标[1]。成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者的比例为60%85%,甚至更高。2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逐步演变为肝硬化,因此阻止丙型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抗肝纤维化药物的治疗作用得到充分肯定,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众所周知,在我国肝硬化主要与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并且,在临床上有许多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同时存在肝纤维化和活跃的病毒复制。我们应用干扰素γ(interferon-γ)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治疗及观察,兼顾抗纤维化、抗病毒等多方面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处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诊治的9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21例处于失代偿期,73例处于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运用600~800 mg/d利巴韦林联合135 ug/周派罗欣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600~1000 mg/d利巴韦林联合135~180 ug/周派罗欣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调整剂量。分别在治疗12、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CV RNA等指标,并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该文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21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及73例处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 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24周的治疗后,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小剂量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个体化治疗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进而缓解肝脏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丙型病毒性肝炎(下简称丙肝)慢性化率高,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例数是乙型肝炎的2—3倍[11。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较好,可有效抑制HCV活性,多数患者可缓解,但治疗及应率低,夏发率高。近几年来,我院采用干扰素a一Zb与病毒哩联合治疗46例慢性丙型肝炎,其疗效报告?..  相似文献   

9.
赖春颜  伍美琳  廖珊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42-1242,1241
目的 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双环醇25mg口服,1d3次。对照组予维生素B、C,肝太乐等一般护肝药口服,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3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V—RNA对数值下降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降酶效果明显,且在人体内可能有协助抑制HCV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结构与黄病毒相似,并具有高度异源性和显著变异性。HCV感染后,少部分表现为急性肝炎,大都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慢性持续感染率达70%左右。研究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已成为世界肝脏疾病的研究重点。本研究课题首先选择HCV病毒5′—非编码区为靶基因区,在体外用RT—PCR方法有效地扩增该区基因,检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CV—RNA;进而分析5′—非编码区及非结构区5的核苷酸变异;随之用基因工程重组α—干扰素(IFN)治疗已确诊为HCV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研究IFN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更深入地研究HCV病毒复制中间体负链RNA在肝内、外组织的分布定位,研究HCV对T细胞及B细胞的影响,同时建立了HCV相关肝癌细胞株,研究HCV对抑癌基团、癌基团的调控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覃桂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66-16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核心抗原与丙氨酸转氨酶检测值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丙型肝炎病毒抗一HCV阳性血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核酸RNA和肝功能检测(ALT、GGT检测)。结果153例丙型肝炎中HCV—cAg阳性65例(42.50%),65例HCV—cAg阳性的患者血清中ALT、GGT均不同程度增高,53例肝功能异常占81.54%、HCV—RNA阳性49例占75.38%。结论HCV—cAg检测可以作为丙型肝炎患者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3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患者均采用小剂量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过程中逐渐增加干扰素α-2b的用量,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化指标、肝功能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丙肝病毒RNA(HCV-RNA)阴转率为82.5%。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原发性肝癌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治疗期间因严重不良反应,难以耐受而停止治疗。结论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根本的治疗。抗病毒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清除体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或持续抑制HCV的复制,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尽量避免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只有确诊为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疗,且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普通人群丙型肝炎的抗HCV治疗已趋成熟,即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但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其抗HCV治疗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部分特殊人群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讨论,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璐琳 《医学综述》2000,6(9):403-405
<正>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仍是目前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观察,世界人群中1%~2%呈慢性HCV感染,在成人中75%可致慢性丙型肝炎,大约20%~3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可发生肝癌.自1986年首次报道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取得初步疗效后,一些资料表明,经干扰素治疗后,血清 HCV RNA和 ALT正常伴肝组织学改善.但是,其中约50%以上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反跳,ALT再次升高或者 HCV RNA转为阳性.仅 20%治疗患者持续有效.因此,干扰素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药物.然而,干扰素仍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唯一的主要首选药物4.其治疗机制并非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结合,细胞内信号转导后,诱导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抑制嗜肝病毒HCV病毒复制,同时扩大对HCV病毒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毒T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NK细胞)反应,达到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15.
高艺 《海南医学》2012,23(10):116-1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主要引起肝功能损害,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感染治疗方式较为局限,治疗无应答时有出现,迄今为止无特异性疫苗,故其危害较大.丙型肝炎的感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HCV RNA的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了病毒各部分在感染中的作用、HCV感染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并陈述了干扰素抗病毒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钟荣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2):170-171
干扰素(IFN) 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干扰素-α(IFN-α)。近年来发现IFN—α还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在炎症活动期的慢性乙型肝炎均适用IFN—α治疗。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5倍而〈10倍者和肝组织炎症病变较明显者(炎症分级在G2~G4)可能更适宜用IFN-α治疗。还有学者建议对于那些ALT不高的患者,若肝组织学检查有炎症活动,也可用IFN—α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对144例肝病患者进行IV-C、HA、LN检测,并与30例献血员作对照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化血清IN-C、HA和LN水平和慢性肝炎(中、重度)患者血清IV—C和HA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肝硬化较慢性肝炎(中、重度)3项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中、重度)3项指标同时检出率分别为88.9%、80%和70.8%。结论血清W—C、HA、LN联合检测对肝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3项同时超过正常上限时,即应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将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ALT,TBIL、HA,LN、PCⅢ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ALT、卧、LN、PCⅢ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能够通过抗纤维化明显改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HCV RNA水平和AST/ALT比值,以进一步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标本HCV RNA含量,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HCV RNA阳性组和HCV R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HCV RNA阳性组和HCVRNA阴性组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自身免疫是HCV损伤机体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小立 《中外医疗》2009,28(11):129-130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大黄蛰虫丸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ALT、TBIL、HA、LN、PCⅢ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ALT、HA、LN、PCⅢ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