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玉杰  左甲 《光明中医》2016,(9):1220-1221
"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气运行如常。  相似文献   

2.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但是“得气”的实质,“得气”与经络实质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来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胥荣东  张军伟 《中国针灸》2005,25(6):445-445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气至与否也就成为针灸医师判断针刺疗效好坏与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运动针法即运动针刺法~([1]),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在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处,调动患者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笔者临床应用该疗法治疗各种疼痛及多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证体会作如下总结。1临证应用要点1.1重视针刺局部得气,强调"气至病所":运动针法首先重视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杨继洲氏的解释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  相似文献   

6.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效应,指针刺入有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即时性反应,亦称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标幽赋》也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由此可见,针刺疗法与得气之情况密切相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克勤副研究员潜心针道数十年,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7.
中医历来强调针刺必须引起得气始能收到治疗的效果。《内经·灵枢九(钅咸)十二原》中记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钅咸)"。关于"得气"的记叙,标幽赋曾叙述为"如神气即至,针自紧涩,故针刺穴位时之"得气"为针刺效应之要件。本文是探讨人体胸部诸穴(包括任脉、肾经、胃经、心包络经、肺经、脾经、胆经、小肠经穴位)之得气深度及得气与电阻之相关性。按性别及不同体型分别测定,  相似文献   

8.
穴位针感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又是针刺效应韵起点。针刺“得气”即产生针感(酸、麻、重、胀,)是针刺疗效和针麻效果的必要条件。祖国医学早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幽标赋》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9.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10.
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11.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的即时感觉反应──患者有酸、麻、重、胀、蚁行、触电样等感觉;医者针下则有重、沉、紧、涩的感觉。针刺后有否得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明之,明若见苍天,刺之通毕矣”。《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均明确提示针刺必须得气才有效,而针刺补泻方法更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针刺操作前的准备及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追求针刺得气这一目的进行的。现分述如下:1…  相似文献   

13.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4.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15.
针刺得气的重要性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及以后的针灸专著中均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至,乃去之,勿复针”,说明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且是“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今针灸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得气层次的浅深,直接影响疾病疗效的快慢。影响得气(层次)的因素,环境、气温、时间、体质等。本文论述的得气层次,是在兼顾以上因素的前提下,医患者之间的(得气)感觉。1医者的得气层次首先,得气是指医生得患者之气。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获得患者病变经脉、脏腑、腧穴的气血和阴…  相似文献   

16.
1 失气与守气的含义 针刺得气后,病人在针刺的局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术者也感到针下沉紧。但是,这种得气感有时是在针刺过程中短暂出现,而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失气”。失气在针灸临床中普遍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人将“气至而有效”片面理解为只要得气即可,忽视了维持针感的重要性。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针刺的疗效与针感维持的久暂有直接关系。一  相似文献   

17.
王春毅 《陕西中医》2007,28(4):508-509
针刺入人体后大都会产生针感,有酸、胀、重、麻的感觉,有时还有一定的感传现象,这种感觉因人而异,也因病情而有轻重不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生效,效云信,若风之吹云,明手若见苍天……”气至即得气,以不同形式的针感表现出来,以下几个病例是我自己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8.
胥荣东  王旭 《中医杂志》2008,49(1):92-93
《灵枢·九针十二原》行文流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毫无含混参差之弊。但在《灵枢·小针解》中却被解释得义理难明。如其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20.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