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留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针是针刺的一个过程,指针刺入穴后留置一定时间。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临床多以20~30分钟而统论。今笔者结合自已的临床体会作一简单论述,以期同道注意。留针的作用1.留针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当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或危重病人不易得气时,将针留置穴内,以待气至即所谓之候气。《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留针可以候气。2.留针催气 催气是指在针刺入穴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手法…  相似文献   

2.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3.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4.
留针 ,即进针后根据症情需要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一段时间 ,以加强针感起持续刺激的作用 ,另外还有催气候气之功能 ,古人为了留针候气 ,长时间留针则有静以久留 ;为了气至 ,如待贵宾 ,不知日暮。  留针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 ,一直困惑于临床 ,溯本求源 ,笔者探究《内经》理论 ,略作阐述。1 因病而异  留针时间长短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热病 ,阳症留针时间宜短或针刺得气后行手法完毕即可出针 ,阴病 ,寒症则留针时间宜长。《灵枢》终始篇 :“刺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 ,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内经》强调 :“热者疾之” ;“寒者留之” ,…  相似文献   

5.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尝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原文“勿复针”后还有“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一句,张志聪认为此句置此则将前后连属内容悬隔,疑为衍文,今从,故省去)之载述,该段经文常作为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处方用药有八法 ,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 ,《灵枢·根结》说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 ,《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 :“气之盛衰 ,左右倾移 ,以上调下 ,以左调右 ,”《灵枢·卫生失常》还提出 :“随变而调气”,《灵枢·四时气》也提出 :“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所谓调 ,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 ,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其它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  相似文献   

7.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8.
所谓用针之道,主要指针刺过程中的手法。古人对各种针刺手法已有很多精辟阐述,特别推崇调气与治神的用针之道。《灵枢·官能》篇说:“工(医工)之用针也”要“明于调气”,又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可见调气和治神乃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1以正气为本针灸治病,不外乎补、泻两类手法。医者临证须观察病人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病证虚实。正如《灵枢·邪客》所谓“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除”。针刺治病,应以气为本。正如《类经》所云:“用针之道,以气为主,知虚知实方可无误”。气在人体内周流运转,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整…  相似文献   

9.
处方用药有八法,针刺也绝非只有补泻。细读《内经》不难发现针刺还有调、推、引、积等法。《内经》尤其重视调法的运用,《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经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具体到调法的要领,《素问·离合真邪论》还提出:“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灵枢·卫气失常》还提出:“随变而调飞,《灵枢·四时气》也提出:“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可见针刺效能在于调。 所谓调,实质是调整阴阳气血的虚实,因此它包容了补泻和“不盛不虚以经取  相似文献   

10.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效应,指针刺入有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即时性反应,亦称针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标幽赋》也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由此可见,针刺疗法与得气之情况密切相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克勤副研究员潜心针道数十年,学验俱丰,  相似文献   

11.
候气,是医生采用各种方法候其经气(感应)到来的方法。候气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是传统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候气,是针刺补泄手法的前提和基础。《针灸大成》说:“用针之要,以候气为先”;《素问·离合正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都说明候气的重要性。1候气之方法1.1候气须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针,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都说明针刺过程中,必须先治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随,方能针刺得气取效。所以,窦汉卿《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充分强调治神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刺得气的过程也就是治神的过程,治神是一切针刺手法的基础,治神法的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同时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下的标准。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1]治神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同时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联系着医患双方的精神和情绪,它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所以,疗效的提高有赖于针感的出现和医患双方全身心地投入。何以治神?首先,就医者...  相似文献   

12.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病需依据病者机体的虚实寒热,辨证论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一定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祛除疾病的目的。其中补泻手法是祛邪扶正的主要手段,但是针刺过程中一些辅助手法在催气、候气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难经·七十八难》中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针者信其右”;《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在针刺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右手即刺手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左手即押手的辅助作用。具体的方法在《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已有论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相似文献   

14.
《素问·宝命全形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这是说针刺治病的关键,一定要先聚精会神,了解五脏的虚实,掌握三部九候的脉象,然后再行针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  相似文献   

15.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对留针候气已有过论述,古称“置针”“卧针”。尤其《灵枢经》阐述颇多。迨至金·窦汉卿《标幽赋》云:“静以久留,停针待之”。追溯至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之  相似文献   

17.
<正> 《内经》针前五法是指用于针刺前的“扪、切、推、弹、抓”五种辅助手法(以下简称“五法”)。这些手法可见于《内经》许多篇章之中,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相似文献   

18.
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19.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20.
穴位针感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部分,又是针刺效应韵起点。针刺“得气”即产生针感(酸、麻、重、胀,)是针刺疗效和针麻效果的必要条件。祖国医学早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幽标赋》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