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帝内经》反复强调"气至而有效"的理念。何谓"气至"?查《中医大辞典》无"气至"词条;再查《实用针灸学词典》,也无"气至"词条,但有"气至而去之"之条,条文的解释是:"针刺术语。意谓针刺得气以后,即可起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再查《实用中医词典》,有"气至"词条,注释是"即针刺术中的得气。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均认为"气至"就是得气。  相似文献   

2.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4.
<正> “气至而有效”一语,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对其中“气至”这一概念,绝大多数学者均理解为得气,即针刺时术者感到指下沉紧,同时患者有酸、麻、重、胀等感觉。基于对“气至”的这种理解,临床上不少医家只考虑得气的出现与否,以为得气就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忽视了补泻手法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学习《内经》,认为“气至”这一术语在《内经》中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得气;一是指谷气至,即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以后机体呈现出的一种机能状态。“气至而有效”之“气至”,当是后一种含义。《素问·针解》日:“经气已至,慎守勿  相似文献   

5.
胥荣东  王旭 《中医杂志》2008,49(1):92-93
《灵枢·九针十二原》行文流畅,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毫无含混参差之弊。但在《灵枢·小针解》中却被解释得义理难明。如其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  相似文献   

6.
正"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后世医家历来重视其内涵的延伸,涉及针灸治疗的取穴、补泻手法的实施、疗效判断等多方面,是针灸术语中的重要概念。"气至"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针灸取效的重要判断依据,在针灸的发展中一直是医家指导针灸临床的圭臬。然而,纵观当代《针灸学》教材,大多数将"得气"与"气至"二词并称为一个概念,而文献研究则将二者解释得纷繁,尚不能  相似文献   

7.
谈“气至而有效”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气至而有效”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它是针灸治疗的一条重要原则。一般针灸教科书在解释此句含义时,大多以将.针刺入脑穴后,若产生授、麻、重、胀等得”气感,便会有疗效来加以说明。致使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进...  相似文献   

8.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9.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尝有“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原文“勿复针”后还有“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一句,张志聪认为此句置此则将前后连属内容悬隔,疑为衍文,今从,故省去)之载述,该段经文常作为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气至而有效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晓聆  周然宓 《光明中医》2008,23(10):1554-1555
经络学说中,“气”的概念首先来源于针刺感应,尤其是循经感传。对于“气”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引申其义:“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难经》七十八难则认为:“不得气是谓十死九不治也。”可见“气“在针灸治病中的重要性。那么“气”为什么会如此重要?研究其中机理对于揭示针灸治病机理和提高针灸疗效,乃至解释脑的工作原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随从姜揖君老师襄诊、进修、实习过程中,深感姜老诊治某些患者每每善用“气至病所”的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兹介绍于下。一、理论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刺之要,气至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来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胥荣东  张军伟 《中国针灸》2005,25(6):445-445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气至与否也就成为针灸医师判断针刺疗效好坏与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爱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99-900
众所周知,针刺临床疗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是根据经脉-腧穴、气血运行、脏腑经脉相关理论,取远道穴位,通过调气针法,使针感直达患处而实现.《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标幽赋》亦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病所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气至病所的有效性偏长于治疗激发十二经经气循行的以显性感传的形式为主(包括隐性感传),以治疗循经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脉与脏腑气机疾病为基础[1].如针刺十二皮部、络脉、十二经筋等,临床多以隐性感传或者疼痛方式发挥作用,本文仅讨论气至病所中的显性感传.  相似文献   

15.
习针者,无不知九针;针籍者,无不载九针。古有《外经》之谓、堪为针灸医书之精粹的《灵枢经}),合计八十一篇,其首篇即以“九针十二原”名之,并明言“虚实之要,九外最妙”,九针在医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九针之名与形已具体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然九针之义却未见论及。就针形而言,针之本义为“所以维也”(见《说文解字》),针尖锐利、针身细长是其基本外形。如果说毫针、长针等之外形近于针形,“未如剑锋”之被针则更近于刀形,《灵枢》以“九针”合称,除名形之外,似另寓义也,即何以应九之数的问题。考之古籍…  相似文献   

16.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17.
正九针是指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九针之名始见于《内经》,共有3篇专论九针的文献,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及《灵枢·九针论》,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大小、形状、用途以及创立理念等,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中的毫针、长针、大针,在《内经》时期就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原络配穴与气血流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所有的脏腑经络必得原气始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原气的滋养温煦。五脏有疾时,往往在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