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8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气虚血瘀型、痰阻气逆型三种症型治疗,结果:本组68例病例,总有效率94.1%。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辨证与血脂、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54例经CAG确诊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45例CAG阴性者,检测CAG手术前血脂、血尿酸水平。冠心病患者经中医血瘀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和心血瘀阻证,分析其血脂、血尿酸指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冠心病血瘀证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CAG阴性者(P<0.05),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血瘀证男性较对照组多,冠心病血瘀证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与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正相关。结论:脂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与冠心病血瘀证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特征是胃黏膜出现局部或广泛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变薄或膜肌层增厚,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易伴发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WHO于1978年将CAG列为胃癌的前期状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根据CAG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相似文献   

4.
试论慢性胃炎与血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智民 《陕西中医》2002,23(1):89-89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范畴。虽然本病病因病机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但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 ,其病变过程中每可见到血瘀的病理表现。因此 ,加强血瘀与慢性胃炎的研究 ,对于揭示慢性胃炎发病规律 ,指导临床 ,提高治疗效果会有一定意义。   1 慢性胃炎病因与血瘀 临床观察证明 ,饮食不节 ,寒热过度 ,忧思恼怒 ,久病阳气虚损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气血瘀阻 ,促使慢性胃炎的发生。饮食不节致瘀 :《素问 . 论篇》曰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由于暴饮暴食 ,饥饱失常 ,损伤脾胃 ,以致脾胃失和 ,升降失调 ,气血逆乱 ,血行受阻或缓慢而瘀。…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相当于社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痞痛”等范畴。根据CAG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笔者于2002—06~2007—06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CAG1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以胃炎灵1、2、3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为 CAG)80例。按辨证分为瘀血兼气阴两虚型和瘀血兼脾胃阳虚两型,并发现血瘀兼气阴两虚型者多<77例>,病变部位在胃窦部。脾胃阳虚型者少,病变部位在胃体部。从而认为:凡胃窦部慢性 CAG 患者,一般应按血瘀兼气阴两虚型论治。采用一周西药,一周中药的给药方法,发挥西药祛邪治标和中药扶正治本的优势。结果:临床有效者78例,有效率为97%;胃镜上有效者55例,有效率68.7%;病理上有效者72例,有效率90%。与25例慢性胃炎空白对照组说明:患慢性胃炎不积极治疗,其结果炎症必然由轻度浅表性胃炎向中度→重度→萎缩发展,有的甚至发展为胃癌。而慢性 CAG 经本法治疗,可控制和截断致癌途径,使病变改善或逆转,达到防治癌前病变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清降胃宝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由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可。我们采用清降胃宝饮治疗(CAG)116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此,笔者临床采用自拟健脾活血汤加减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例,取效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般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期间168例慢性胃炎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从慢性胃炎辨证论治入手,研究慢性胃炎中药治疗的一般规律。结果慢性胃炎的症状,共计32种,胃痛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脘腹胀满;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约占3/5。慢性胃炎患者之所以普遍病程长、体质差,与血瘀病机有关。其实,血瘀应当发生于气滞之后,气滞才是慢性胃炎贯穿始终的病变。统计168例病历中所用中药,共计92味,慢性胃炎常用药使用频率分析结果:陈皮使用频率最高,茯苓稍次,其下依次为砂仁、半夏、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结论慢性胃炎具有15个主要症状表现,慢性胃炎以肝胃郁热型和脾胃虚寒型证候最为常见,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为陈皮、茯苓、砂仁、白芍、生姜、大枣、延胡索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大肠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ATP)属胃癌前病变(PLGC),目前,西医对该病除手术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因此,积极开展治疗此类病变,是目前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根据CAG“气血不调”、“气虚血瘀”的病理特点,采用调气活血解毒的方法,自拟胃痞康汤方治疗该病,观察其治疗效果,探讨其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宋建萍 《新中医》1989,21(6):14-15
内容提要:本文从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血瘀与慢性胃炎的关系,认为血瘀可作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之一,血瘀与慢性胃炎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活血化瘀可打破此恶性循环,是治疗慢性胃炎重要环节,疗效已证实。  相似文献   

12.
毛丽 《中医药信息》2010,27(4):63-64
目的:观察养胃复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CAG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从临床症状、胃镜和病理学活检的改善及幽门螺杆菌(HP)的清除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病理、胃镜改善及杀灭HP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60%。结论:中药养胃复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CAG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包括在中医的“脘腹痛”、“吞酸”、“嘈杂”范畴之内。其发病率伴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据333例尸检标本的观察:其中30岁以后有不同程度的CAG 者占53.3%,60岁以后甚至超过80%,明显的中、重度病变亦可达半数;在发病中男女有别:男性从40岁开始接近半数,而女性在60岁可达50%。又据胃镜检查统计,发现50~60岁年龄组,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达80%,其中CAG 可达50%,在70以上的年龄组,慢性胃炎达80~90%,CAG 达70%以上,故CAG 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但其治疗,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而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虽起步较晚,却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在现代医学史上有所突破。现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现状及对未来之展望,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胃痞"、"胃痛"等范畴.瘀血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皆可致胃部痞满不适,胃络瘀血,不通则痛,而血液高黏度是CAG 血瘀的病理机制之一,因此,CAG 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可以为临床CAG 的诊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1].现将其相关性理论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本病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一种病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状态,故临床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以防癌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定为胃癌癌前状态,故临床对CAG进行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以防癌变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于2001年4月至2005年10月应用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CAG48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36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的研究工作已有10余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求正于同道。一、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 CAG的病理表现特点为胃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肠化)、不典型增生。自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以来,对国人CAG检出率有了较明确的报道。吴氏报道CAG检出率约占胃镜受检病例总数的7.5~13.8%,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据胃镜检查统计,50~60岁年龄组慢性胃炎的患病率达80%,其中CAG占50%;70岁以上年龄组慢性胃炎达80~90%,CAG占70%以上。所以,很多  相似文献   

18.
吴致中 《四川中医》1993,11(10):13-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由于其病情顽固,在漫长的病程中往往演变成血瘀证,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对预后颇为不利。本文从中医角度,试就CAG血瘀证形成机理、临床表  相似文献   

19.
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中常见的一种,据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脘疼痛,上腹部痞满不适等,故属中医的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胃癌高发区 CAG发病率可高达28.1%,我国 CAG 多属 B 型,病变主要在胃窦部①。临床上浅表性胃炎常与 CAG 并存,是 CAG 的中间阶段,有人追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而又难治的胃病之一,长期的CAG约有8%左右可发展为胃癌,比没有萎缩性胃炎的人群发病率高20倍,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CAG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胃脘疼痛、痞满、食少、嗳气、烧心吞酸、恶心呕吐等,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腹胀”、“痞满”等范畴。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痞满多由气滞、气虚引起,由血瘀引起者亦较常见。胃痛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以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隐痛、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其囚乃瘀血阻滞经络,气不得通畅,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