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发湿热质痛风急性发作的相关饮食因素,为痛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4例湿热质痛风患者,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饮食因素与湿热质痛风发作的相关性。结果:湿热质痛风患者男性血尿酸水平为(482.5±81.7)μmol/L,明显高于女性的(412.5±77.4)μmol/L(P0.05)。男性痛风年发作频次为每年(2.1±0.5)次,女性为每年(1.1±0.6)次。饮食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高危因素为辛辣高盐饮食、饮酒史、食用海鲜史、饮浓汤史,而与清淡饮食呈负相关。结论:湿热质痛风患者合理的饮食是预防急性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的过程中,湿热痰瘀是发病的关键;肝脾功能失调,内生水湿、痰浊、瘀血,日久转化成湿热。湿热痰瘀痹阻关节、肌肉及筋骨是痛风发生的重要病机环节,从肝脾论治痛风急性发作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维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30余载,对痛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其认为痛风患者素体湿热内蕴,煎灼津液,炼津为痰,湿热痰浊,相互搏结,化生毒邪,终致湿热瘀毒,痹阻经络,发为痛风。临床应用清热化湿、解毒通络法,在方药的选择上以秦皮痛风汤加减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4.
湿热证痛风一个家系的病证结合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一个痛风家系的中医证候量表,探讨湿热痛风的先天(遗传)影响程度,辨析痛风形成的环境因素,为最终研究痛风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作铺垫。方法:通过专家诊断和运用170项(寒、热、虚、实、表、里)辨证症状因子量表进行四级症状评分,对痛风患者进行证型鉴别,同时通过舌脉证评定为湿热证。结果:获得一个痛风的家系图,其家系含65个成员。我们调查的8名成员6位为痛风患者,1名疑有痛风的存在,其症状评分分别为38、36、40、28、37、30、28、20分,经四诊调查及专家诊断6位患者为病证同一的湿热痛风。结论:通过对痛风家系的病证结合调查,探讨了痛风遗传与先天背景问题,为痛风的发生机理研究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冯志海教授认为引起痛风的病因有寒湿、湿热、痰浊、瘀毒等,证型可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该文总结了冯志海教授运用消瘿止痛散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经验,并附消瘿止痛散外敷联合内服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探讨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根据中医体质预防和治疗痛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痛风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体质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①2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痛风患者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的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②不同程度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布存在差异(P〈0.05);③不同年龄段痛风患者体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为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符合痛风患者病机特点,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体质,早期以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分布为主,晚期以瘀血体质分布为主,该规律与中医基本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赵进喜教授认为痛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络气血,故以分消湿热为基本大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痛风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期进行辨治。急性期常见湿热痹阻、气机阻滞证,治以分消湿热、舒筋活络,予自拟分消湿热痛风方化裁。缓解期常见痰湿瘀结、肝肾亏虚证,治以化痰祛瘀、滋补肝肾,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进行化裁。若发展到并发症期,属湿热下注、尿石阻结证,治以清热利湿、化石散结,方选四逆散合三金二石汤加减;属湿热内伤、肾元虚损证,则治以清热化湿、补肾培元,方选升降散合当归补血汤、左归丸加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均可诱发嘌呤。分湿热痹阻、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亏虚辨证施护。同时应注重情志、饮食、局部、起居和运动护理,有助于痛风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昆明市名中医魏丹霞导师从湿热气滞的角度论治痛风的经验,探讨了湿热阻碍气机,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是痛风急性发作之病机关键,为"清热除湿,行气止痛"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高旋  黄诗雄  李唯尊  邓德强 《光明中医》2023,(10):1873-1876
介绍邓德强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邓德强主任医师认为痛风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肝肾不足为本,湿热、痰瘀、浊毒为标,根据自身经验将痛风分为风湿热痹、湿瘀阻络、痰瘀痼结3个证型。治疗上以清热祛湿、化浊散瘀为则,急性期以治标缓急为主,加用滋补肝肾药物,自拟痛痹方,主治痛风急性期之湿热偏盛,临床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体质类型原发性痛风患者的发病特点,病情发展规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痛风预后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风提供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风患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依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组分为3组: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结果湿热质在血尿酸水平、急性发作几率、发作时疼痛与其他两组相比呈正性相关(P0.05);瘀血质在病程、形成痛风结节、引起关节畸形的可能性与其他两组相比呈正性相关(P0.05)。结论湿热质患者预后较好,此类患者往往有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嗜酒等饮食,生活作息不规律,青壮年患者为多,且经过积极治疗、调整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疗效较好。而瘀血质患者疗效较差,久病缠绵。对于湿热质及痰湿质原发性痛风患者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并且要改变生活饮食及作息规律,降低痛风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总结痛风停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湿热蕴结型痛风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痛风停汤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进行2周治疗观察,观察关节疼痛缓解时间,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尿酸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少。结论:痛风停汤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汕头市痛风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行病调查方法选取汕头市9家医院的200倒痛风患者,用中医体质调查表调查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00例痛风患者,湿热质(36.5%)、痰湿质(21.5%)、瘀血质(13%),普通人群湿热质23.5%、气虚质11%、阳虚质1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汕头市常住人群的偏颇体质以湿热质为主,痛风发病具有明显的中医体质偏颇性,应结合当地人体质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个体化防治措施,同时也可使中医传统的“养生”措施由个体预防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金藤痛风饮治疗原发性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原发性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金藤痛风饮治疗组及塞来昔布治疗组各50例。评价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2组血尿酸(B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血BUA变化无显著性差异,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金藤痛风饮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金藤痛风饮治疗原发性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痛风患者中医辨证不同证型的临床指标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门诊和住院的257例男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50名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并收集临床及实验室数据,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感染及其他炎性疾病。结果 在痛风患者中存在痰瘀互结、湿热瘀阻、脾虚湿困、气血亏虚4个证型,其中痛风急性期痰瘀互结证53例,湿热瘀阻证41例,气血亏虚证25例,脾虚湿困证17例;痛风非急性期气血亏虚证41例,脾虚湿困证40例,湿热瘀阻证24例,痰瘀互结证16例。 不同证型痛风患者血液常规(WBC、GR、LY、MO)及血生化指标(UA、Ur、Cr、ALT、AST、ALB、GLOB、TG、HDL C、VLDL C、apoA、apoB1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不同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存在不同差异,并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痛风的急性期以痰瘀互结证、湿热瘀阻证2个证型为主,而在痛风非急性期多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困证2个证型。在痛风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瘀阻证2型患者中炎症与免疫反应较为明显,提示对该类患者若采用清热化瘀等相关抗炎与调节免疫反应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痛风气血亏虚证与脾虚湿困证2型患者中肾功能受损较为显著,提示对该患者以健脾补肾为主的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痛风是一组嘌吟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属中医"痛风"或"白虎历节"范畴。吴生元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肾功能失调,初期为外感风寒、内聚湿热诱发,中晚期为湿热与痰瘀痹阻经络。在痛风的不同时期治疗过程中,要谨守病机,主张在辨证论治前提下,可采取内外合治、基础治疗等多种治法"杂合以治",有效的降低痛风复发频率和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宣痹祛风合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宣痹祛风合剂、消炎止痛剂,对照组予以秋水仙碱、消炎止痛剂,均治疗14d。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宣痹祛风合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王凡 《江苏中医药》2015,47(8):33-35
倪青主任医师认为,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年高体衰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脾肾不足、湿热内生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临证治疗应注重滋肾健脾、清热利湿,同时灵活运用行气化瘀、除浊解毒之法。  相似文献   

19.
总结许建秦教授运用除痹止痛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经验。许建秦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发病由内伤湿热,兼外感风、寒、湿诸邪诱发,辨证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流注、瘀血阻滞为标,发病以“痹”“痛”为特点,治方以萆薢分清饮为基础,融合清热化湿、利水化湿、宣化湿热、通腑泄热,给湿热邪气以出路,兼活血止痛、搜风通络止痛,配伍补脾益肾化湿,许建秦教授所创除痹止痛汤应用于临床多可奏效。  相似文献   

20.
总结郭海涛副主任医师治疗痛风的经验举隅,海涛副主任医师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是在阳虚血瘀、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瘀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根据临床特点辨证分为湿热瘀阻证和阳虚血瘀证.用药独到,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