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以证候为目,不仅叙述了外感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发病过程,也充分揭示了机体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内在机制。认为伤寒热病的急性发病规律与六经中不同的传变机制,和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其中的急下证、蓄血证、蓄血发黄证等,均与MODS不同的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伤寒论》辨治规律与MODS的相关性,对于拓宽MODS的临床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书仙  张波  张洁  金晶  沈琴  卫静 《陕西中医》2021,(3):344-346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众多医家多从肺经风热证、湿热内蕴证、血瘀痰凝证、冲任失调证等论治。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发病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上述四证不能全部囊括,但多与肝、脾胃密切相关,笔者引经据典,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简述肝、脾胃与痤疮发病的相关性,探讨现代痤疮的发病机制,从肝郁脾虚论治,注重调理肝脾,以疏肝健脾为主,丹栀逍遥散为基本方。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6-1139
目的:为深入研究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脑肠肽变化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关系。结果: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肝胃不和证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且部分脑肠肽的改变同时存在于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发病过程中,为肝胃不和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的相似性,可以从"脑-脊髓-胃"脑肠轴通路途径,深入研究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故可从伏邪理论角度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的慢性期多以正虚为主,有阴虚火旺证和气虚不摄证之分,以此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明确,制备稳定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此病的一个重要环节。UC动物模型发展至今其造模技术相对成熟,现有造模方法为免疫法、化学刺激法、复合法、中医证候模型、基因修饰法、细菌感染模型及自发模型。UC和中医学的“久痢”疾病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其以机体脾虚失运为主要发病机制,饮食不调、情志内伤为首要发病诱因。因此对于脾虚类UC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探究UC众多中医证型的基石,故对脾虚类UC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便于研究学者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心衰患者基础病、诱因,以及心功能状况与中医证型间关系。方法以流行病观察表的形式,收集1年内因急性心衰就诊于急诊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病、发病诱因、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及中医证型进行记录分析,并探讨急性心衰的中医证型特点。结果 76例中80.2%的急性心衰患者以慢性心衰急性发作为主,大多伴有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中以肺部感染为主要诱因,其次为劳累、情绪激动。结论心肾阳虚,饮凌心肺为急性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几年经前烦躁症(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初步探究发现,PMDD肝气逆证关键发病机制在于:雌、孕激素分泌异常及其受体(ERα和ERβ)表达异常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NE等异常;γ-氨基丁酸(GABA)及其受体水平调节紊乱;内源性阿片系统异常;与精神和社会压力增大以及其他方面也息息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MDD肝气逆证发病机制提供线索,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47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气逆肝气郁患者月经前后尿液儿茶酚胺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儿茶酚胺类活性物质在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采用荧光法测定患者尿液中儿茶酚胺总量(CA)、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含量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两证患者经前期尿液C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时期;肝气逆证组经前期尿中NA含量较其他三个时期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正常对照组与肝气逆证组尿中Ad含量四个不同时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气郁证组经前期与自身其他时期相比,与肝气逆证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与两证相关,NA含量增加是肝气逆证情志异常的主要微观机制,而Ad含量升高则与肝气郁证发病有关,这可能是其情志异常微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国医论坛》2021,36(3):57-59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肠道菌群、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张声生教授认为该病属中医"久痢"范畴,以虚证、寒证中的脾肾两虚者多见,治疗以补脾温肾法为主,辅以除湿、清热、散寒、化瘀、止血、涩肠等法,标本兼治,采用自研方溃结2号方为基础,随证加减,配合局部灌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法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予TP方案化疗,观察组在TP方案化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方治疗。结果两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法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改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治疗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在东港市中医院脑病一科就诊的80例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75.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58.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方对气虚络瘀型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熊鹰  黄志 《光明中医》2021,36(2):222-22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黏附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入选进展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按西医常规治疗并加服益气活血方,2周后观察患者血清ICAM-1及VCAM-1表达水平变化,并评估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生活质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好转(Ρ<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Ρ<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CAM-1及VCAM-1含量均有降低(Ρ<0.01),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Ρ<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提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降低血清黏附因子水平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李敬孝  张茗 《山西中医》2006,22(5):47-49
目的观察益气平肝活血祛痰法及其组方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及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c-fos、c-my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Goldblott肾性高血压大鼠两肾一夹型(two-kidneyone-clip,2k1c)观察经益气平肝活血祛痰法及其组方治疗后的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左室重/体重(leftventricularmass/bodyweight,LVW/BW)、左心室心肌细胞c-fos、c-myc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经中药复方治疗6周后,2k1c型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LVW/BW明显降低(P<0.01),左心室心肌细胞c-fos、c-myc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益气平肝活血祛痰法及其组方降压作用明显,能够降低LVW/BW,抑制心肌细胞c-fos、c-myc基因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改善糖尿病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58例,30例运用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药治疗,28例以阿司匹林治疗作为对照,观察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气短懒言(P0.05)、健忘(P0.01)和口唇紫暗(P0.05)的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除TC P0.05,余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上升(P0.01)。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和糖脂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益肾散结复方及其拆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研究。方法: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温肾益精化瘀组、滋阴益肾化瘀组、益气化瘀组及全方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建立阿霉素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灌胃;温肾益精化瘀组、滋阴益肾化瘀组、益气化瘀组及全方组给予相应药物连续灌胃,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达疗程后,测定大鼠尿蛋白定量及血清中尿素氮、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观察电镜下肾脏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肾散结复方全方组及拆方组均能调节脂代谢紊乱、控制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修复肾脏组织。其中,全方组在控制蛋白尿,改善血清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修复肾脏组织方面显著优于阳性药物对照组。结论:益肾散结复方全方组及拆方组均能有效调节脂代谢紊乱、控制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修复肾脏组织,为进一步开展细胞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法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5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法治疗原发性IgA肾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尿红细胞,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紫癜辨治述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许德军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1):649-650
认为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感受湿热邪毒 ,蕴积脾胃 ,气滞血瘀 ,血溢脉外而致。治疗应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 ,采用祛除湿热、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法 ,同时 ,强调了大黄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益气升阳活血法治疗低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 0 0例低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以益气升阳活血法治疗 ,对照组以益气养阴法治疗 ,疗程均为 3周。结果 治疗组升高血压的作用总有效率为 94 .7% ,对照组为 5 2 .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组在升高血压的同时 ,对低血压的临床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总有效率为94 .0 % ,对照组为 81.0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益气升阳活血法对低血压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征波 《光明中医》2016,(18):2753-2755
目的探索健脾益气清热活血通络法(以下简称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及临床经验。方法通过研读文献及临床实践,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因素多是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病机关键以脾虚为本,瘀热为标,因虚致瘀,虚、热、瘀并存。以此为理论指导,采用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本病。结果临床采用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益气清热活血法可有效降低本病向胃癌发展的风险。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预防胃癌的发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