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颈源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颈性眩晕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早在1933年Dekley等就指出眩晕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1957年DennyBrown首先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郭世绂、赵定麟认为刺激椎动脉必然会同时影响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颈性眩晕命名较多,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等多种名称。最早由barre和lieou提出,  相似文献   

3.
洪媚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8):592-59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或椎动脉受压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所致.临床多表现为以眩晕为主,同时伴有耳鸣、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汗出、上肢麻木等症状,对此,笔者运用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40例,并与百会穴普通留针法治疗的4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是常见病之一,西医治疗该病疗效欠佳且有一定副作用,本病案应用热敏灸疗法治疗VBI取得显著疗效且经济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特此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评价以化瘀双补法为理念,针药结合治疗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予以口服益红抗脑栓胶囊,并配合针灸疗法;21天为1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头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针药结合治疗VBI性眩晕总有效率为87.5%,在中医症候的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降低方面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运用化瘀双补法为理念,以益红抗脑栓胶囊结合针灸疗法在治疗VBI性眩晕上具有疗效确切显著,治疗方法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谷维素及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另口服黛力新与天麻钩藤饮治疗,两组均连用2周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1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尼莫地平注射液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4d,治疗14d后判定疗效。观测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临床症状的变化和经颅多普勒检查(TCD)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比较常见,我们于1997年以来应用尼莫地平与血塞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是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砭石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立武 《光明中医》2009,24(8):1528-152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砭石疗法治疗VBI眩晕患者14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并发症状变化多端,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而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中西药物对其治疗均不理想,我们运用葛龙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络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量灯盏花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眩晕发作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终止发作.而临床使用灯盏花素剂量每天20~200mg.笔者比较了每天用100mg和50mg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属临床常见病,是眩晕、耳呜、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起病急,症状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牛活质量,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用针刺结合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本病疗  相似文献   

14.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各组织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眩晕、视觉障碍、头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内脏性障碍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1]。是中老年人的临床常见疾病,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本虚在肝肾脾胃,标实以风、痰、瘀多见,  相似文献   

15.
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是由于椎动脉疾病导致患者脑部后循环不足,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反复发作,病情缠绵不愈,可引起脑梗死,甚至造成死亡。目前西医治疗VBI主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但单纯使用此类药物有药物依赖性和较多副作用,效果往往不理想。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源远流长,本病病位在脑,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脾、肾虚为本,肝风、痰湿、血瘀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腹针和普通体针干预1疗程,观察和比较两组综合疗效及首次治疗后眩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50.0%,总有效率86.1%:试验组治愈率55.5%,总有效率88.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针治疗后VBI患者眩晕症状早期缓解更显著.结论:腹针对VBI患者眩晕症状的早期缓解有明显优势,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形成脑梗死,导致昏迷、肢体瘫痪、脑神经麻痹、失明等。尽快终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应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多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动脉受压、血液粘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其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为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以致脑组织血流不畅,引起缺氧。  相似文献   

20.
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临床以阵发性眩晕或头痛为主要特征。笔者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采用针刺加中成药全天麻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