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癫痫方剂,建立癫痫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关于治疗癫痫的文献中,共涉及532首方剂和488味中药,治疗癫痫的核心药物有朱砂、甘草、人参、牛黄等,用药种类以补虚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对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形成了6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2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祛风止痉、疏肝行气、开窍醒神、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为主,中医治疗癫痫应针对肝风、郁火、积痰、血瘀、气乱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还应考虑正气亏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共涉及272味中药,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其中桑螵蛸与龙骨是治疗尿浊最常见的药对。结论:尿浊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尿浊应先辨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久病多虚,宜健脾益气、填补肾精,但要做到清补兼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明清时期23部妇科典籍中治疗带下病的文献,提取方剂及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证型频次、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频次≥15)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191首方剂,涉及证型17种、药物185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频次)分别为当归(73)、甘草(66)、白芍(65)、茯苓(56)、白术(49);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类别(频次)分别为补气药(204)、补血药(184)、清热药(151)、温里药(111)、利水渗湿药(94)。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42味,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主要归脾、肾、肝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9个核心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重视脾、肾、肝,用药多以祛湿、清热、疏肝、温里、补气血为法,注重攻补兼施,平调寒热。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现代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搜集1996—2015年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类文献,共收集有效方剂205首,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方药数据库,继而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率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药复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中药为:当归、菟丝子、淫羊藿、茯苓、熟地黄。苍术和茯苓关联系数最高;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4组。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出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和药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治疗肠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病证为肠痈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101首治疗肠痈的方剂,用药共计152味;寒、温药物使用均衡;归肝、脾、心、胃、大肠经药物使用频次居多;使用频次在10及以上的药物有21味,甘草、大黄、当归、牡丹皮、薏苡仁居前5位;药物功效中,补虚药、活血药、清热药、利水药居多;得到常用药物模式16个,关联规则8条,核心药对8个,新处方4首。结论肠痈总治法为和法,治则为调理气血阴阳,组方特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具体治法包括活血化瘀、通腑泄热、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滋阴温阳等。在现代中医处方中,既要遵守中医分期辨证论治肠痈,又要着眼于肠痈总的治法及治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剂的规律。方法:记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喉痹内服方剂,应用EXCEL 2010建立喉痹内服方剂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根据频数分析归纳核心药物,分别运用统计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的系统聚类进行聚类分析,以IBM SPSS Modeler 18.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作出关联网络图。结果:关于治疗喉痹的内服方剂,共收集到533首方剂涉及381味中药,根据频数分析结果归纳出甘草、桔梗、玄参、升麻等45味核心药物,总结了6个核心药物聚类组合,得出29条药对关联规则。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喉痹内服方涉及药物广泛,药物相对集中,以清热、解表、补虚、化痰四类药物最为常用,同时发现药物配伍存在比较固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9年3月3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消化系统肿瘤患者79例583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类别、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79例患者583诊次共用药199种,累计用药频次10 753次,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佛手,其后依次为白芍、茯苓、山药、甘草等。药物类别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其后分别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以及理气药等。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6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等。二药关联规则涉及太子参与山药、茯苓、白术等药对,三药关联规则涉及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消食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配伍。结论:吴良村辨治消化系统肿瘤以健脾益气为主,随证辅以利水渗湿、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善于甘、苦、辛、平配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客尘医话》治疗胎产病证的方药,探讨讦寿乔治疗胎产疾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方法:选取《客尘医话》卷二及卷三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药,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22.0对其药物类别、使用频数、性味、归经等进行数据挖掘及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首方剂及109味中药,用药总频数达607次。使用频数最高的为当归,甘草、川芎位居其后;补虚药、活血药、解表药使用频率位居前三;药性以温性药使用频率最高,药味则多选用甘、辛、苦味;归经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脾经,其次为肺、心经。通过关联分析,挖掘得到关联规则共14条(2味药6条、3味药8条),核心组合为"当归-甘草-川芎-人参";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药物组合。结论:讦寿乔治疗胎产病证多注重调护脏腑、健补脾肺,顾其根本。临证多选补虚之品,兼用活血之药,以调补全身气血。全书组方精简、药少力宏,对现代中医妇科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的化裁提供必要参考。方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IBM Modeler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石室秘录》中的茯苓类方药物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石室秘录》茯苓类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40味,使用频率居前六位的药物为茯苓、白术、人参、甘草、陈皮、白芍。用药主要涉及15个种类,其中前五类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共得出28条关联规则,9个聚类新方。结论:《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处方立法以补血填精、益气温阳、疏肝益脾、清热解表、利水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香附四物汤的组方结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香附四物汤组成药物配伍关系;应用关联规则方法Apriori算法分析香附四物汤中药对的组成规律。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香附四物汤方剂中单味药进行模糊量化处理后,对其组方原则及配伍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包含香附-延胡索等5个药对治疗痛经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附四物汤方中的当归、香附和延胡索相似度较高,是本方主要组成单元;在154首治疗痛经的方剂中,香附-当归药对使用频次较高,香附-延胡索药对最常与四物汤配合运用。结论:运用用药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挖掘名中医贺玥辨证论治月经不调及痛经的用药规律。方法:对贺玥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的995张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使用IBM SPSS Modeler17.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主要包括关联规则挖掘和聚类分析。结果:贺老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时,最常见的证型为气血瘀滞证、气血不足证、瘀热互结证、痰瘀交结证、阴血不足证。关联规则挖掘出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强关联规则19条,聚类分析得到出现频率排名前四的证型的5个聚类。初步分析出贺玥重视瘀血和标本兼治的学术特点。结论 :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初步总结出名中医贺玥辨证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的临床用药特点,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中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傅青主女科》全书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傅青主女科》全书方剂154首,使用药物频次≥30次的药物有9味,其中药物归经频率最高为脾经,药物四气频率最高为温性,五味频率最高为甘味。获得高频药物组合有10个,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2条药物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个,新处方6首。结论:《傅青主女科》重视调养气血,强调肝脾肾三脏,兼以调理心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喉科心法》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喉科心法》中的内服方剂建立数据库,分别运用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0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频次≥15)共24味;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寒性、辛味、肺经;药物类别中解表药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组合7项,3种中药组合5项;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结论:《喉科心法》中治疗喉科疾病善用辛苦甘味药,用药以解表、补虚、清热为主,且临证注重变通。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6)
目的 分析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处方,应用Excel、SPSS23.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肿瘤相关性贫血中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70篇,共涉及药物98种,药物总应用频次798次,共7味药使用频率 50%。药物功效以补虚和活血化瘀为主,归经以归肝、脾、肾经居多,占总归经61.7%,药味主要为甘、苦、辛。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个中药组方和2个药对。关联分析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7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11条。结论 肿瘤相关性贫血治疗以肝脾肾同治、补益、调控气血为主线,使扶正和祛邪相结合,与本病的病机相一致,可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不孕症的用药规律特点,为中医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孕症所载方剂,并查出方剂中药物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聚类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进行新方组合。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不孕症中使用频次≥40的药物有24味,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0对药物配伍规则;通过聚类挖掘得到5首新方。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不孕症的药物多属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药性多温平,药味多甘辛,归经多属脾肝肾,高频药物配伍及组合多有补血活血,益肾填精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面神经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纳入标准的1 605首方剂中,单药白僵蚕最为常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中辛、甘味为主,归经中肺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熄风止痉药、发散风寒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20种,因子分析中提取14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六大类。结论:面神经炎的治疗多以辛温药白僵蚕、白附子等(熄风止痉药)为主,临床使用可与辛温药防风、川芎,甘辛药当归等组合用药,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黄褐斑中医内服方剂组方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本院近六年来治疗黄褐斑的中药方剂,按功用分门别类,统计各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结果:黄褐斑主要的治疗药物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补肾健脾。结论:黄褐斑的主要病理为气血亏虚和气滞血瘀,选用中医内服方剂原则以疏肝健脾、养血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