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崔艺馨  刘庚祥 《中医杂志》2011,52(11):904-906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一种以事物间象的相似性为类比的基础,万物普遍联系,其动态功能相同即可归为一象,从而推理出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属性的思维方式。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观象、别象、比象的过程,履象之逻辑,依阴阳五行学说之理来推演脏腑之象、四诊之象、理法之象、方药之象的过程,这便是中医思维特色之所在。把握中医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建立唯象中医学模型,方可为发扬中医科学性之道。  相似文献   

2.
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医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方法。它是中医学思维认识的起始阶段,使认识达到主客一体、物我交融的思维境界,使中医理论思维呈现了整体动态观的结构图式和运行模式,显示了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智慧,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中医法象养生观是属于"道法自然"的养生思维方式,能使人更好地把握中医养生的精髓。文章立足于中医象思维的观点,初步探讨中医法象养生观及其作用,并列举法象情志养生、法象运动养生、法象食物养生、法象衣着养生、法象诗词养生等养生方法加以佐证,以期传承发扬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为践行健康养生方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内经图》大体可以分为民间、寺观和宫廷3种版本,是内丹养生技术和方法传承的载体。《内经图》大约清初成图,该图以取象比类的传统思维方式表述内丹养生的技术方法和境界,其中蕴涵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丹养生的基本内容。其所承载的养生方法与技术可溯源于古代方技中"神仙家"的养生思想和《黄帝内经》"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等养生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医养生文化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的养生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取象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其在针灸学中的运用也较广泛,对经络的发现构建与循行分布、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涵义、标本根结理论、以及临床治疗如腧穴主治、手法操作、得气判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取象思维在针灸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增强人们对取象思维的理解和重视,以探寻针灸学术领域的创新点,推动针灸的相关理论和针灸学科不断的发展,为临床诊疗的认知和把握提供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7.
李定祥  彭珣  郭芮  刘琴  邓奕辉 《中医教育》2020,(2):40-43,49
"象思维"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培养此思维方式对刚接触中医学的学生十分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学者需带领学生理解和准确把握"象思维"的特点、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将其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象思维"。从汉字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和天人合一中的"象思维"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中的运用两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发掘"象思维"。  相似文献   

8.
何谓"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越大兽,兽之取大者,而出南越,有长鼻长牙,三年一乳。后作引申,象,又可理解为宇宙万物其本质与外在的表象。"象"亦可同"像",有像形、像声之说。如:汉字又称为象形文字。象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基础与核心,对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象的含义、特性和形式,分析取象比类思维对藏象理论构建的作用,对于深刻把握藏象内涵,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是中医象思维运作的核心动力,其借由文学上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表征,奠基了中医思维的文本传承途径。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出现较晚的一部,其承前继后地包含着大量的取象比类思维,即在中医理、法、方、药均有运用。因此,从《温病条辨》整理出取象比类思维,按照生理病机、症状体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则能解读出吴鞠通所拥有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后学者更好地理解、传承、运用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严格的逻辑思维,也不是直观的灵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具有自身特定的逻辑性。它以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经过取象、移象、比类的过程,最终得出思维结果。这一过程的发生是以某些事物存在的时空相同、数类相符或态势相似等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1.
郭刚  王琦 《北京中医药》2014,(9):668-670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一种"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内含以非线性为主要特征的象思维、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数思维、以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取象运数、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形神一体以及以模糊混沌性为主要特征的气一元论,是以象数思维、类比方法、整观联系、直观悟性、辩证析理等思维形式为载体,来呈现中医学的系统性、非线性、不确定性、不可计算性、动态性、随机性、模糊性、混沌性等复杂性特征,从而滋养和承载中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认知需要是《黄帝内经》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心理方面来看,当时的思维和语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医家们被迫选择隐喻的思维方式,借助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和表达抽象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规律,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轻松自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语言有限,人们借助“以己度物”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表达特定概念或者新概念,揭示隐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揭开中医语言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  相似文献   

13.
从四象应方象、河图应方象、卦象应方象、五色应方象、五脏应方象、五味应方象6方面入手探讨中医重要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在方剂学方面的应用,以期对医方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界定了研究中医原创思维模式之“思维”“思维模式…‘原创”“中医原创”等几个相关概念,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并阐述了其理论内涵与科学价值,指明了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实践转化方向,得到了哲学界、中医界专家的论证和肯定,指出其将为中国哲学、思维科学、回应文化质疑、促进中医自身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倪祥惠 《中医教育》2010,29(6):47-49
中医学以整体的、形象的、推演的思维方法为主,而经过10余年的现代西方科学熏陶的大学生是以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为主,这种现状导致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医学的理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教学法充分考虑到这一现状,借助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等方法,结合中医学的特点,指导学生重视使用由功能到结构、功能与结构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要弄清楚中医理论与思维方法,必须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源头入手,才能探本求源,把握住理论根本。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等基本概念与古代天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从古代天文学角度来审视才能看清中医基本理论思维的原点。因此,文章从古代斗历历法天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产生的古天文学背景,阐明中医五行理论思维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思维框架尝试动态解读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揭示中医药理论的思维核心和中医原创性思维的优势,为科学的理解中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中,气是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最高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功能观、运动观特点形成的哲学基础,以此产生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变易思维等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模式上。针灸的思维模式根于中医思维模式,但又不完全一致,可以说是中医思维模式的发展。本篇从经络病机、整体观、辨经论治、向心性思维、纵横思维五个方面说明针灸特有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马惠芳  王娜 《中医教育》2005,24(4):27-30
目前中医针灸的教育存在着轻视经典的现象,缺少经典的支持则难以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也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因此,针对现在中医教育的不足,提出培养中医针灸人才首先应掌握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其途径是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文化素质、重视临床、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只有真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继承中医的精髓,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