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 ,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治疗乙肝 ,西医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兼用免疫调节剂 ,确切疗效尚难正确评估。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笔者通过近 5年临床总结 ,并结合自身体会 ,归纳出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点心得 ,现简介于下。1 病因湿热疫毒 ,病位肝脾肾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金匮要略》肝着病范畴。考之临床 ,本病有传染性 ,而且病毒感染有“嗜肝性” ,与“疫气”的特点相符 ,故笔者认为本病乃“湿热疫毒”所致。疫毒之邪郁伏血分 ,蕴结不去 ,发病取决于疫毒与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2.
金洪元教授认为慢性病毒型肝炎以湿热疫毒为病因,肝、脾、肾同病为病位,湿、毒、瘀、滞是其基本病理。临床治疗思路以疏肝运脾、清热解毒为法,依据经验总结出一组方药“益肝转阴汤”,适用于各类型病证,并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人体正气亏虚时发病,该病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病理因素包括气、血、痰、湿、毒。风药是一类具有升散宣通、畅达引导、助阳发散之性的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可起到疏肝畅气机、醒脾化痰湿、助阳益肾气、通瘀散癥积等作用。临床运用风药治疗本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华 《中医杂志》2008,49(10):879-880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著.其表现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施治乙型肝炎方法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胁痛”的范畴。乙肝发病与疫毒致病特性一致,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因此疫毒感染应是乙肝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乙肝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根据病因病机将分其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治疗乙肝应以清化调养为大法,但尚须辨清湿、热、瘀的熟轻熟重,是脾虚还是肝肾虚,以及标与本的缓急轻重等等具体问题,灵活组方用药。具体而言有解毒逐邪、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李云安 《河北中医》2003,25(12):902-903
本院陈天然主任医师 ,系全国第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指导教师 ,师从川北名医王丙如先生 ,精通内科杂证 ,善治疑难病症。笔者随师学习多年 ,获益匪浅。现将陈师治疗乙型肝炎经验简介如下。1 病因病机陈师把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 ,其中最主要是湿邪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黏滞之性质 ,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 ;“疫毒”反映了乙型肝炎有传染之特性。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人体正气主要来源于脾肾两脏 ,故正气虚则脾肾亏虚。当湿热疫毒入侵机…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炎病机初探张文玑(石家庄市第五医院050021)慢性肝炎的病理机转是肝郁络阻,痰瘀互结。根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分析认为,湿热疫毒是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病位始在脾(胃),继而波及肝(胆)、肾及全身气血津液。湿热疫毒之邪入侵,脾当其充,因脾恶湿,湿...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常见、多发的传染病,据统计,目前人群中无症状HBsAg的阳性率为10%,而很多无症状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失调和肝脏的损害,此病对人体危害极大,治疗上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不过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乙型肝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病因病机 谌氏认为湿热挟毒是其主要病因,正气亏虚、肝肾功能受损是发病的重要机理,肝郁气滞血瘀是基本病理变化,三者互为因果。支氏认为本病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外因是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因为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内外因互相起作用,其病位责于肝、脾、肾。车氏总结老师经验认为湿热羁留残存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是病机。赵氏提出杂气主因论,其特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湿热疫毒入侵,邪伏血分,致使正气亏虚、气血失调是其基本病机.其中医辨证分型可按病因分为湿热相关分型、毒邪有关的分型、气机相关分型、血瘀相关的分型湿相关的分型;按病机分为肝郁相关的分型、阴虚相关的分型、肝郁脾虚相关的分型、与脾虚相关的分型;按病位分为病位在肝的分型、病位在肝肾的分型、病位在脾胃的分型、病位在肝脾(肾)的分型.中医药治疗主要有辨证论治、专方专用、单方制剂及针灸、推拿等.  相似文献   

10.
吕文亮 《世界中医药》2020,15(2):125-128
基于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进行解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P)是急性传染病,大部分患者初期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疫病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属于中医的疫毒,可称之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是时疫流行的疾病,需要与当令的"四时温病"病证相鉴别。立足点要针对"湿热疫毒"的病理表现及特点,离开了"湿热疫毒"就离开了主要病因。因此,早期虽然有寒湿阻滞,但寒湿化热是常态,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指南从广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促进患者康复几个方面在第一版基础上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发病与疫毒致病特性一致,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因此疫毒感染应是乙肝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乙肝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疫毒湿热瘀郁、肝脾肾失养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治疗乙肝应以清化调养为大法,但尚须辨清湿、热、瘀孰轻孰重,是脾虚还是肝肾虚,以及标本的缓急轻重等具体问题,灵活组方用药。具体而言治法主要有解毒逐邪、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发病机理主要为人体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滞留体内导致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病位涉及肝、脾、肾三脏.现谈谈我运用疏肝健脾补肾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始发病因为“湿热疫毒”,继发病理因素有瘀血和水湿。病变的实质是“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即脏之形体实质损坏。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损伤肝体,即“毒损肝体”,进而导致肝用受损,并产生瘀血,形成肝“体用同损”、“毒瘀胶着”的局面。“毒损肝体”的脏腑影响主要涉及肝脾肾,其病机特点为:肝胆热毒炽盛,肝脾严重瘀血,肝肾阴精亏耗,肝脾肾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14.
病因责以湿热疫毒内伏 ,由脾及肝 ;病理传变以肝脾为中心 ,按卫、气、营、血深入。识病辨证有如下经验 :(1)客观分析化验指标。 GPT明显升高是湿热毒盛 ,正气尚实 ,以祛邪为主 ;GPT轻度升高 ,长期不愈 ,属正气已虚 ,湿热残留 ,应扶正祛邪。“大三阳”为高度复制阶段 ,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 ,兼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 ;对“小三阳”,则针对湿热、肝、脾、气血、阴阳盛衰辨证。(2 )提出“唇 -舌 -咽”联合诊察法。认为唇咽粘膜同舌体一样 ,薄而透明 ,色泽变化明显 ,易于诊察。淡红为气血两虚 ,从肝脾论治 ;深红为热重于湿 ,或阴虚火旺 ,侧重清…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理分析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相关古籍及近年有关该病的研究文献,梳理该病的历史沿革,探析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病因以湿热、毒邪为主,是重要的先导因素;瘀乃该病的发展主要趋势,是其关键病机。本病初期为湿热、毒邪侵入精室与肝脾肾,中期邪气过气入血导致邪瘀精室,伤及机体正气,后期邪衰正弱。湿热、毒、瘀三者有着各自的致病特点,且在本病病机演变中三者常常胶结兼杂致病。  相似文献   

16.
王政  冯全生 《河南中医》2011,31(8):870-872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涉及胆、脾、肾多脏,多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引起,正虚是其发病基础,湿热疫毒是其发病外因,正虚交织、肝、脾、肾气血阴阳俱损是其病理演变.笔者通过从传统研究、中医体质研究、证候要素研究等方面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17.
冯贤胤  杨进 《山西中医》2008,24(7):53-54
近6年来,中医治疗白塞氏病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马武开[1]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1]。多数医者认为,UC 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急性期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实证居多;慢性期多为日久不愈,正气亏虚,脾虚肠损,进而脾虚与湿热并见、寒热错杂,多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历代医家的描述,认为从虚(阳虚、气虚)、毒(湿毒、热毒、瘀毒)两方面论述其病因病机较全面,进而提出扶正、解毒是治疗UC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的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月箫  谷灿立 《光明中医》2008,23(10):1430-1432
本文对肝纤维化的病位、病因、病性及治疗思路等方面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病临床表现与中医肝胆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别,该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进而影响肝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最终必损及于肾,引起真阴真阳失调或耗竭;湿热疫毒入侵是本病的始发因子和持续活动因素,人体正气虚弱是本病的病机基础和演变原因;其病理基础为瘀血,基本证候病机为正虚血瘀;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原发疾病、不同的症型、不同的病程以及结合现代实验研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芳 《陕西中医》2001,22(1):61-62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乃由于偶失摄养,湿热疫毒内侵,密而不去,伤及肝脾,进而损及正气,瘀阻肝络,逐渐而成。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于“胁痛”、“积聚”等范畴。 1湿热毒邪留恋湿热毒邪留恋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急性期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致余邪残留潜伏;病久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运化失职,又湿热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结郁蒸,胶着难解,上郁肺金,中困脾土,下注膀胱,阻遏三焦,致气化不利,水湿内生。湿郁化热,热郁成毒,湿、热、毒邪相互胶结,缠绵难祛。久蕴不解,必从化伤正,从阳明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