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脑梗死后眩晕治疗,大多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脱水、清楚自由基等治疗[1],本病例以针灸联合臭氧为主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患者,女,44岁,主因"眩晕伴间断呕吐1天"入院。入院时神清,精神可,眩晕,闭目不欲睁,双下肢无力,舌淡红,苔白,脉缓,既往体健。患者于2014年3月6日晨起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视物旋转,呕吐,闭目稍缓解,家中卧床休息后未见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3 719例眩晕住院患者基本数据分析,探讨眩晕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4—2011年19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中出院诊断为眩晕的患者一般信息、医嘱信息、合并疾病、诊断信息、与发病节气的关系及治疗药物。结果:眩晕住院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9岁,女性(65.91%)多于男性(34.09%),职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85.32%),入院病情以一般者居多(81.63%),患者多从神经科收入院(70.34%),住院天数多在8~14 d(46.65%),46.04%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在5 000元~1万元,73.86%的患者享有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待遇。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20.79%),证候最多的为肝肾阴虚(44.21%),其次为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虚证多于实证。2009年眩晕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惊蛰(5.21%),2010年入院率最高的节气是雨水(6.14%)。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天麻素注射液(20.55%),使用频率最高的西药为倍他司汀(10.19%),中西药联合用药以天麻素联合西药为最多。结论: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为眩晕的最常见合并病,精神性因素也应关注。眩晕与肝关系最密切,发病节气多在春季。天麻素注射液为临床治疗眩晕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有优势。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天人相应"思想,顺应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辨证防治眩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加颈椎牵引;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颈椎牵引,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1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3.36%(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眩晕、恶心、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耳鸣、颈项部疼痛积分均改善(P0.05)。结论 "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患者依存性好。  相似文献   

4.
通心络胶囊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临床治疗上用药各异,疗效各异。我们于2005年1月~2006年6月在治疗的基础上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50例,并与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眩晕分为轻、中、重度。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问题”[1]的标准,且排除颅内出血或梗死性病变及耳源性周围性眩晕。100例患者为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  相似文献   

5.
<正>1住院病史韩某,女,53岁。入院日期:2015年5月13日。患者因"反复头痛30年,再发伴头晕3月余"拟诊"偏头痛"收入院。患者近30年每于劳累后、情绪激动、经期前后发作头痛,以偏侧头部或颞部跳痛为主,痛剧时涕泪横流、恶心呕吐,自服散利痛后可缓解;3月前患者饮酒后再次出现颞部疼痛,伴眩晕欲仆、眼前黑朦,耳鸣,恶心乏力,无口角流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颈痛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CSA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分别以采用"NPQ"颈痛量表,眩晕问卷调查表(DHI)为评价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周后,2组"NPQ"颈痛量表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DHI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2组"NPQ"颈痛量表、DHI得分比较皆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对改善CSA患者颈痛眩晕症状具有更好的疗效,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多,优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源性眩晕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64例耳源性眩晕患者入院后由医生、护士进行检查评定,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有效治疗、护理方案。结果护理措施可分为一般护理、安全护理、用药治疗观察护理、健康指导。经过治疗护理,大多数患者能在较短时间内病状缓解和消失。结论对耳源性眩晕患者实施有效的观察护理,是确保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症急诊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先后顺序,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采用自制眩晕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3h眩晕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起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0min、治疗后3h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min、治疗后3h眩晕症状评分均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眩晕症急诊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熄风通脑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方法:10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靳三针"疗法和常规西药治疗,在上述基础上,治疗组予熄风通脑胶囊口服,每次3粒,3次/d;对照组不予熄风通脑胶囊。4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Scale,DHI-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熄风通脑胶囊可以减轻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采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3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关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3±5.6岁;平均病程6.4±2.1月。对照组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引起颈源性眩晕的原因,找到治疗该病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枕丘"穴位注射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取经验穴"枕丘",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取穴印堂、太阳、合谷、天柱、风池、大椎、列缺,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各腧穴均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施术20 min。观察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均休息3天,观察2个疗程。结果:颈源性眩晕患者头颈部运动后,PV有显著差别(P0.05),且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VA内径、R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Vs、Vd及Vm血流参数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眩晕程度、生活功能障碍积分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源性眩晕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且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而与椎动脉内径、RI无明显关系。"枕丘"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的Vs、Vd及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眩晕程度、生活功能障碍较前明显改善。"枕丘"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提示其机理之一可能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吴茱萸汤结合倍他司汀治疗胃虚肝寒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 研究对象65例选自2017年6月—2022年2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和参照组(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与常规治疗,给与参照组患者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将10 mg倍他司汀和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相融合,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结合吴茱萸汤治疗,随证加减,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虚肝寒性眩晕症的临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估量表(D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变化;比较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88%(29/33),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63%(21/32),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和平衡障碍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治疗后DARS评分和DHI评分降低幅度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吴茱萸汤结合倍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天葛定眩方治疗血管性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24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予天葛定眩方颗粒剂,1剂/d,早晚各服1次。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6 mg, 3次/d。两组治疗时长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欧洲眩晕量表、眩晕障碍量表的变化,判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均较前改善(P<0.001),治疗组对中医主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欧洲眩晕量表及眩晕障碍量表总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眩晕障碍量表中,身体评价及情感评价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葛定眩方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均可改善血管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天葛定眩方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同时改善眩晕给患者带来的精神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砭术治疗组(40例)、电针对照组(37例)和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电针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砭术组为95.00%,电针组为78.38%,西药组为70.59%,砭术治疗组与电针组比较,χ2=4.699(P0.05),与西药组比较,χ2=8.0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对颈性眩晕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颈性眩晕患者,运用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配合自我功法练功方案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和第52周观察眩晕残障程度(DHI)、颈椎活动度(CROM)以及颈性眩晕、颈痛(NRS)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29例病例完成试验。经1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获疗效。治疗前后比较,DHI功能、情绪、生理和总积分,以及NRS颈性眩晕、颈痛积分均明显减少(P0.001);治疗后(4周)至52周各观察时点之间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01),治疗后与第52周颈椎各方向活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不仅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且可以保持长期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内耳眩晕病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我科自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应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内耳眩晕病 33例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女性 2 4例 ,男性 9例 ;年龄 16~ 30岁 11例 ,30岁以上 2 2例 ,平均年龄 4 1岁。1.2 诊断标准 :眩晕视物旋转 ,听力减退 ,耳鸣 ,病史 0 .5 a以上。排除心脏病、脑部疾病及药物中毒性眩晕者。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应用 10 %葡萄糖 2 5 0 ml,加入刺五加注射液 (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 ) 4 0 ml静脉点滴…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毛某,男性,38岁,病案号126208,因"头晕、站立不稳3 d"于2012年1月17日入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眩晕,伴恶心欲呕,全身乏力,站立不稳,意识清楚。家人遂送其至深圳市中医院急诊,测血压161/113 mmHg(1 mmHg=0.133 kPa),急查头颅CT示考虑脑梗死待排,予降颅压、改善循环、控制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动留针术"组、普通针刺组,每组32例,"动留针术"组用采用王毅刚老师的"动留针术"治疗,普通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7 d。7 d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眩晕症状、发作频次、持续时间的改变,计算总有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两组在眩晕症状总积分、眩晕发作程度、眩晕发作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眩晕持续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在临床疗效方面,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动留针术"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3)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操作安全性可靠。结论 "动留针术"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5岁,因"单侧耳鸣耳聋5年,加重伴眩晕头痛、恶心呕吐1月"就诊。患者体检发现步态不稳,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听神经瘤"而入院。在我院神经外科行了"听神经瘤"摘除术,术后出现饮水呛咳、吞咽障碍、食物反流等并发症。请针灸科会诊,其时患者头痛眩晕等症状已缓解,但语声低微,饮水呛  相似文献   

20.
王金成  王红霞 《中医杂志》2011,52(15):1346-1347
1病历摘要患者,男,35岁,主因"眩晕反复发作3年,加重2d"于2010年7月27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旋转等,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发作无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