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6次,浮针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隔天进行,每周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入组前、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SHSS、VAS、FMA、MA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浮针联合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可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对比方式探讨给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31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以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肩手损伤、疼痛及运动功能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例,显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评分为(2.75±1.04)分,FMA评分为(31.56±18.2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的同时,对患者行浮针疗法,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刺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8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眼针组,各59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常规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和肩贞等进行常规针刺操作;眼针组取穴心区、肾区、下焦区、上焦区、肝区与脾区,两组均治疗1个月。以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相关理化指标作为观察指标并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疼痛症状、损伤程度、综合运动能力和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RI、VAS、PPI及SHSS评分均明显下降,FMA评分升高,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且眼针组较常规针刺组各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均上升,P物质(SP)及血浆缓激肽(BK)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组间比较,眼针组各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眼针组和常规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14%(52/59)和74.58%(44/59),眼针组临床疗效更好(P0.05)。结论:眼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活动度,恢复上肢运动能力,优于传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法,对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组45例采用电针、中药结合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45例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6个月时手肿胀程度、上肢疼痛VAS评分、简化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6个月时手肿胀程度、上肢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简化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AD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1组为64.3%,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2例。在内科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腕踝针组予腕踝针治疗,穴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腕踝针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SH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FMA-UE、M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腕踝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高于常规针刺组的90.6%(29/32,P<0.05)。结论:腕踝针可有效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及门诊就诊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支持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普通针刺,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FMA评分则上升,且观察组SHSS、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M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K、SP水平均明显减少,CGRP含量水平则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浆BK、SP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GRP血浆含量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SHSⅠ期患者应用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显著缓解疼痛、肿胀、上肢活动功能障碍等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浆CGRP,降低血浆BK和S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化瘀通络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SHSS量表中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DL)、简式Fugl-Meyer(FMA)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D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M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观察组给予薄氏腹针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HSS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良好,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abse;AMED;Nature;Science on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等。检索时间限定建库至2017年4月,查找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770例患者。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降低S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升高FMA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浮针治疗肩手综合征在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该结论的证据质量等级不高,故该研究结论需谨慎对待,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和印证所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浮针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浮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法均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所致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水肿,但浮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